APP下载

基于行动研究法的培训对于提升影像科人员对比剂变态反应预防及处置能力的效果观察

2023-03-17岳冬兰许俊芳

全科护理 2023年7期
关键词:研究法急诊科我院

岳冬兰,许俊芳

影像科实施CT、X线等影像学检查时常使用碘对比剂,其安全性较高[1],但有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其变态反应率为0.6%~2.0%,变态反应包括恶心、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2]。所以,提升影像科人员预防及有效处理对比剂过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对影像科人员进行有效培训是目前的重中之重[3]。行动研究法是将研究及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发现问题、明确并分析问题、制订计划及行动、效果评估等措施,并进行循环改进,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行为的目的[4]。在本研究中通过对我院影像科人员实施基于行动研究法的培训取得了显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接受培训的影像科人员24人,其中男6人,女18人;年龄(29.63±2.63)岁;工作时间5~12(7.63±2.05)年。

1.2 培训方法

1.2.1 准备工作 ①制定目标: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平台查找相关文献,并邀请相关专家等制定对比剂过敏抢救专业培训纲要及考核标准等。再对影像科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②组建行动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科室护士长、科室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重症监护室(ICU)主治医师、主任护师。

1.2.2 行动实施 小组对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影像科实施对比剂增强CT检查而出现的不良事件165例及3例医疗纠纷的原因进行分析,原因主要为:①在对病人实施影像学检查前的相关知识告知不足或对病人病情缺乏充足了解。在病人至CT登记窗口后,通常由工勤人员接待其签署《注射碘造影剂知情同意书》,但因为工勤人员通常为非卫生专业人员,其缺乏医学相关知识,因此在对病人进行解释时缺乏专业性,且其对病人病史并不了解。病人在登记后转至集中注射室,护士进行留置静脉套管针相关操作时人员多、操作集中,通常只能简单了解其病史情况,所以难以发现变态反应高危病人。②护士对于病人发生变态反应后的应急干预相关知识储备不足。③受检和急救流程问题。影像科操作人员不仅需操作高压注射器注射,且需进行CT检查操作,因此会忽略对病人的关注,同时其自身对对比剂变态反应的相关知识薄弱,因此通常在病人发生不良反应后只能立即求助于急诊科。

1.2.3 制订培训计划并实施行动 向我院拥有高级职称的ICU医师、影像学医师关于对比剂变态反应抢救方面知识及相关技能进行咨询,同时详细解释咨询的目的、意义等,最后汇总、归纳所有专家的意见,在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后制订培训计划。设定培训时间为3个月,每周1次。每次培训为2个学时,具体见表1。小组编写理论教学讲义,同时根据授课过程中学员提出的问题和难点进行重点分析和讲解。此外,设立实际案例讨论,各学员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授课老师一一评价与总结。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安排心肺复苏为培训技能的重点,各学员轮流接受培训,定期进行一线抢救操作,以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表1 影像科学员对比剂反应救治培训

1.2.4 效果评估 根据柯氏评估模型将评估分为4层:①反应评估。对学员满意度进行评估,包括培训内容、方式及讲义等,分别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选项。②学习评估。对学员的学习状况及接受度进行评估,采用笔试理论评估及模拟技能操作评估两种方法,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则其学习效果越好。③行为评估。评估学员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包括其是否能够采用正确抢救措施等,指标为对科室抢救相关工作的满意度及急诊转诊率情况。④成果评估。对学员促进科室综合服务质量进行评估,评估指标为医疗纠纷的发生情况。

1.2.5 反思及改进 小组根据学员培训后的评估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学员反映理论学习过程及内容较为枯燥;②学员通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记知识点,学习效果受影响;③部分学员存在对病人变态反应认知不明确情况。因此对上述问题,小组成员进行集中讨论和改进,将理论讲义改成图文搭配的形式,并制作经典案例的应急预案流程,从而提升学员记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反应评估 所有影像科学员经培训后,对培训内容、培训项目、培训讲义及培训方法的满意度均在改进后得到明显提升,与改进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改进前后培训满意度比较 单位:人(%)

2.2 学习评估及行为评估 培训后影像科学员考核成绩较培训前高(P<0.05);影像科人员培训后转诊至急诊科的转诊率低于培训前(P<0.05)。详见表3。

表3 培训前后考核成绩及急诊科转诊率比较

2.3 成果评估 培训后影像科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对比剂变态反应抢救预案,且培训后无医疗纠纷发生。

3 讨论

3.1 基于行动研究法的培训应用于影像科人员中的意义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像学诊疗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使用碘对比剂造影的CT增强扫描,其相较于常规CT、X线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但增强需要静脉注入水溶性碘对比剂从而增强扫描病理组织的可观性[5-7]。碘对比剂通常安全性较好,但也会因为病人特殊体质、碘剂浓度过高、静脉注射速度过快等因素而产生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荨麻疹,甚至过敏性休克,对其生命健康造成威胁[8-9]。因此,需提升影像科人员相关预防能力及技能,将碘对比剂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10]。本研究通过对影像科人员实施基于行动研究法的培训,取得了显著效果。

3.2 基于行动研究法的培训可提升影像科人员培训效果及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影像科学员经培训后,对培训内容、培训项目、培训讲义及培训方法的满意度均在改进后得到明显提升(P<0.05),且培训后影像科学员考核成绩较培训前较高(P<0.05)。表明基于行动研究法的培训的效果显著,学员培训满意度较高,其与刘倩等[11]研究结果相似,可见通过有效培训干预可明显提升学员训练效果。分析原因主要为,行动研究法中通过准备工作、行动实施、制订培训计划并实施行动、效果评估、反思及改进,5个步骤充分明确影像科人员在处理对比剂变态反应中的职责,并根据相关职责明确培训的目的、要求及相关考核,然后根据科室实际情况确定培训计划并落实[12-14]。此外,使用柯氏评估模型对培训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及时修正培训内容及考核方式,进而形成多个动态环节环环相扣,各环节均由培训者和学员完全参与其中,各个培训内容和方法均满足学员需求,且不断循环改进,所以各学员接受培训后效果显著,学习积极性较高,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15-16]。

3.3 基于行动研究法的培训可降低转诊率 本研究中影像科人员培训前转诊至急诊科的转诊率低于培训前(P<0.05),且培训后无医疗纠纷发生。表明基于行动研究法的培训可明显减少影像检查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转诊率,提升护患和谐度。分析原因主要为:在过往影像科出现对比剂变态反应者,通常为通知急救医师赶往科室抢救或将其送至急诊科,其存在抢救不及时等缺点,从而可影响抢救效果[17-18]。而影像科人员在经过培训后能及时发现病人出现的对比剂变态反应,在采取相应科学、有效措施后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通常发生轻度变态反应者无需转至急诊科,从而有效缓解了急诊科工作强度和压力,为医院节约了医疗资源,且可有效避免医疗纠纷[19]。此外,在病人接受影像检查的过程中,影像科人员由于已接受系统、专业对比剂相关知识培训,因此可对其实施专业健康宣教,并准确解答其疑惑,帮助其安全、顺利完成影像学检查。在病人出现对比剂变态反应时,影像科人员也能够给予专业处理及安慰,最终可有效促进良好医患关系[20-21]。

综上所述,基于行动研究法的培训可有效提升影像科人员对比剂变态反应预防及处置能力。但本研究是基于我院影像科人员岗位的工作需求而设立,因此国内各地区、不同等级医院需根据相应情况做具体调整,使其更适合国内影像科人员培训的需求。

猜你喜欢

研究法急诊科我院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2007—2016年我国图书馆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应用分析*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研究法”教学模式在《功能性食品》理论教学中的实践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前瞻性研究法和经验治疗法在改善妊娠贫血和分娩结果中的效果比较
护理绩效考核在急诊科的应用
在社会政策研究中使用生活史研究法:“第三部门”/公共部门跨界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