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生物凝胶在足月儿退黄中的应用效果

2023-03-17顾慧敏马冬梅

全科护理 2023年7期
关键词:脐部黄疸胆红素

顾慧敏,马冬梅,章 悦,江 川,张 奇

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新生儿出生后第1周是黄疸高发时段,80%以上受累[1],我国半数以上足月儿会发生黄疸,早产儿发生率更高,达80%[2]。临床以生理性黄疸居多,病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4 h内出现,严重者可发展成胆红素脑病,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和健康,病死率高[3]。中医专家认为胎黄即为胎禀所致之黄疸,表现为身黄、目黄、尿黄[4]。传统中药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弊端,中药口服味苦且新生儿胃容量小,不利于母乳喂养;储寅玥[5]报告采用中药打粉制成的中药包,包扎贴敷脐部用于退黄,这种方式和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指南“推荐新生儿脐带断端不放置任何药物和材料,保持脐带断端开放与空气接触” 相违背。本研究基于我院自主研发的中药生物凝胶(发明专利号:ZL 2018 1 1107079.2)进行足月新生儿早期黄疸预防并评估其使用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7月自然分娩的31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阴道分娩的足月正常新生儿;②体重2500~3 999 g;③母乳喂养。通过医院伦理审批并告知家长相关内容取得同意并签字(伦理号:20170159)。排除标准:①新生儿窒息;②新生儿溶血;③母亲肝炎系列阳性者;④母亲有严重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310例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55例。两组新生儿胎龄、出生时、产后24 h、产后72 h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新生儿出生后2 h随母入病房。护士做好新生儿脐部及周围皮肤的清洁护理,保持脐带残端暴露,不涂抹任何药物。试验组给予新生儿脐周涂抹自主研制的中药生物凝胶。具体如下。

1.2.1 中药生物凝胶的设计依据 脾脏的生理特性是喜燥恶湿,脾虚湿气重时皮肤显现黄色,而新生儿脾脏尚未发育完全,运化水湿的能力差,导致体内的湿热滞留,熏蒸肝胆,胆液外泄而发黄[4]。本验方主要中药成分黄芩、栀子、金银花具有缓解黄疸的作用[6-8],壳聚糖促进药物吸收[9],癸甲双链季铵盐具有抑菌作用[10]。采用现代中药纯化工艺制备技术制成凝胶,涂抹于新生儿脐周,通过皮肤表皮吸收药物,加快胃肠道蠕动,加速胎毒与胆红素排出速度,减少肠道内胆红素重新吸收的量,可降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11]。

1.2.2 中药生物凝胶的使用方法 新生儿出生后2 h随母入病房,病室温度适宜,护士做好新生儿脐部及周围皮肤的清洁护理,然后清洗双手在新生儿脐部周围(半径为3 cm)涂抹中药生物凝胶,每次3 mL(每袋3 mL),顺时针按摩3~5 min,待凝胶在皮肤上形成保护膜。每日3次,间隔3~5 h,连续涂抹7 d作为1个疗程,干预过程中保持脐带残端暴露。所有护士均经过统一培训。

1.3 观察指标

1.3.1 排便次数 统一制作新生儿排便日志,记录新生儿出生后24 h、48 h、72 h排便次数。

1.3.2 高胆红素血症、光疗发生率 利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监测新生儿出生后1~3 d皮肤黄疸程度,干预标准采用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光疗参考曲线[12]。操作由统一培训的儿科医生进行,在新生儿前额部、面颊部、胸部三测量点各测量1次,取平均值,每隔24 h测定1次,填写“经皮胆红素记录单”。当胆红素水平超过95百分位时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13]。

1.3.3 脐部感染 脐部皮肤表现为轻度红肿,伴有少量浆液性渗出物确定为脐部轻度感染。若脐部皮肤出现明显红肿变硬,伴有脓性渗出物且量多甚至出现严重的全身感染症状视为重度感染[14]。

1.3.4 新生儿皮肤刺激性和/或过敏性 新生儿皮肤反应评估遵循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的规定[15]。采用7分制,未见刺激性计0分;轻微红斑,刚刚能观察到计1分;明显的红斑,肉眼易见,轻微水肿或轻微丘疹反应计2分;红斑和丘疹计3分;明显的水肿计4分;红斑、水肿和丘疹计5分;水疱计6分;强烈反应,分布范围超出测试部位计7分。

2 结果

两组新生儿均未发生脐部感染,其他结果见表2~表6。

表2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24 h、48 h、72 h排便次数比较 单位:次

表3 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疗发生率比较 单位:例(%)

表4 两组新生儿24 h、48 h、72 h经皮胆红素值比较 单位:μmol/L

表5 两组新生儿使用后不同时间点经皮胆红素差值比较 单位:μmol/L

表6 两组新生儿皮肤过敏症状情况比较 单位:例(%)

3 讨论

3.1 中药生物凝胶可增加新生儿排便次数 新生儿黄疸是血清胆红素浓度(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而引起的皮肤黏膜﹑巩膜等黄染的现象[16]。新生儿胎粪中胆红素含量远超每日新生成量,如果胎粪不及时排出,肠—肝循环负担会加重,造成胆红素重新吸收的量会增多[17]。中药生物凝胶通过皮肤表皮吸收,激活胃肠道消化酶,刺激胃肠道蠕动,加速胎毒与胆红素的排出,减少肠道内胆红素重新吸收量,降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本研究试验组新生儿出生后24 h、48 h、72 h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赵丹丹等[18]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大便总次数与经皮胆红素值下降值呈明显正相关,表明本制剂可增加新生儿排便次数的同时,减少胎粪中胆红素的重吸收,从而减少新生儿黄疸的发生,这也与本研究试验组足月儿光疗率低于对照组的结果一致。

3.2 中药生物凝胶能降低新生儿胆红素水平 新生儿黄疸通常是良性的,如果处理不及时,肠道内胆红素重吸收,血清胆红素值增高,具有神经毒性的未结合胆红素能透过血脑屏障引发严重的胆红素脑病[19],急性期病死率高,大部分幸存者神经系统损伤留下严重的后遗症[20]。李霞等[21]研究中发现使用后退黄疗效显著,与本研究的结果略有不同,使用中药生物凝胶24 h和48 h后经皮胆红素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但使用72 h后足月儿经皮胆红素值低于对照组,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下降的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提示中药生物凝胶能有效降低足月新生儿胆红素值水平,且随着使用时间延长,退黄效果更为显著。

3.3 中药生物凝胶安全性好 中药生物凝胶是通过提取中药验方中的有效成分,以凝胶的形式涂抹于新生儿脐周皮肤的外用新制剂。进一步对其使用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试验组使用72 h后94.19%的足月儿无任何皮肤过敏症状,仅有8例新生儿使用凝胶后出现皮肤轻微红斑,有1例出现明显红斑,两组新生儿皮肤过敏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凝胶使用安全性良好,但仍需密切关注有无皮肤过敏等不良副反应。

3.4 中药生物凝胶具有抗感染作用 中药生物凝胶的主要成分是黄芩、栀子、金银花和壳聚糖、癸甲双链季铵盐,均具有不同程度抗感染作用[6-10],能抑制新生儿皮肤表面的细菌生长。两组新生儿均未发生脐部感染。李霞等[21]研究显示对照组300例新生儿发生10例脐部感染,但试验组无一例发生,具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

4 小结

本研究所采用的中药生物凝胶是我院自主研发的,采用现代中药纯化工艺制备技术制作而成。经临床验证能有效增加新生儿排便次数,降低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且使用时间越长效果越佳,长期使用安全性良好。但本研究观察的对象比较局限,没有涵盖到剖宫产术后的新生儿,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需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脐部黄疸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鲁晓岚:黄疸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脐部敷贴法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的应用价值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新生儿不同断脐长度对减少脐部感染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脐部清洁干燥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