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口腔常见疾病科普课程内容的开发

2023-03-13朱蕴卿刘春语閤爽博武轶群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3年1期
关键词:常见疾病课程内容科普

朱蕴卿,刘春语,閤爽博,武轶群

小学阶段是儿童替牙的关键时期,也是口腔疾病发生率较高的时期。掌握正确的口腔健康知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增进儿童口腔健康的重要举措。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在该时期形成的观念及行为将对他们今后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大影响。目前国内对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口腔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缺乏制定教学课程内容。2017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新增了低年级科学课,更加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本研究前期由医护人员与动漫团队和小学教师合作,组成多学科团队,在前期儿童口腔健康认知和行为调查的基础上[1],结合已开发的绘本和动漫视频,通过系统检索小学生口腔健康相关的课程[2-3],筛选出小学生口腔常见疾病科普内容,整合形成《小学生口腔常见疾病科普课程》初稿。初稿包括小学生口腔健康科普课程的主题、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4 个部分。对初稿内容达成一致意见,是课程内容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专家会议法,就研究团队形成的《小学生口腔常见疾病科普课程》初稿内容达成一致,确定小学生口腔健康科普课程,为课程开展提供教材,以期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提高儿童口腔健康素养,早发现、早预防儿童时期口腔常见疾病,促进其健康成长。

1 研究方法

1.1 专家会议法

本研究采用专家会议法中的交锋式会议法[4],由与会专家围绕主题各自发表意见,并进行充分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取得比较一致的预测结论。

会议主要围绕《小学生口腔常见疾病科普课程》中形成的课程内容框架是否全面、对小学生口腔健康是否重要、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否符合小学生和家属的需求(该部分数据来自课题组前期的访谈结果)等4 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对存在的争议通过集体决策达成一致。

1.2 专家选择

遵循专业性、权威性的原则,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来自上海市国家口腔医学研究中心的临床专家及3 所小学教学机构的教育学专家。临床专家纳入标准:①本科及以上学历;②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③从事与口腔相关的医疗/护理/教育工作年限>5 年。教育学专家纳入标准:①本科及以上学历;②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③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年限>10 年。

1.3 会议的组织与实施

由研究者提前与专家联系,确定会议的时间和地点,选择合适的会议室。会议前由研究者介绍本次会议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将前期拟定的《小学生口腔常见疾病科普课程》初稿纸质版发放给每位专家。初稿包括主题、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等5 个方面共33 项内容。由研究团队成员在知情同意下采取录音、笔录的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受邀的口腔专家和课程专家围绕会议4 个议题展开讨论,会上鼓励专家独立、任意地发表意见,不带任何限制条件,没有批评或评论,避免干扰专家观点。会议时间持续约30~60 min。

1.4 资料整理与分析

(1)形成专家调查表:会后立即对各专家的观点进行归纳、整理,不明确之处与发言者进行逐一确认。会议结束后的 48 h 内,将现场记录和录音整理文字,通过内容分析法对专家的意见进行分析和整理,对专家意见的内容和表述达成一致。以《小学生口腔常见疾病科普课程》初稿为依据,汇总专家会议意见后,形成专家调查表。

(2)定量论证:在会议结束后,通过邮件向专家发放指调查论证表,从课程内容重要性、符合学生需求、教学方式合理性等3 个方面,由专家独立做出评价,以70%以上专家意见作为课程内容达成的标准。将专家论证表进行编码,采用 SPSS 23.0 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内容效度指数(Content Validity Index,CVI)评定描述专家对内容的认同程度。

2 结果

2.1 纳入专家的一般情况

最终共纳入10 名专家,其中包括7 名临床专家和3 名教育专家,所有专家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专家年龄为33~55 岁,平均年龄为(44.75±7.62)岁;男性有3 名,女性有7 名。临床专家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其中2 名副主任医师、2 名主治医师、2 名副主任护师、1 名主管护师,口腔临床工作年限为8~37 年,平均为(21.6±10.59)年。教育专家包括分别来自上海市普陀区武宁路小学、上海市董家渡路第二小学的2 名高级教师以及上海市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的1 名一级教师,小学教育工作年限为21~39 年,平均为(28.33±9.45)年。

2.2 专家小组会议的结果

针对课程初稿中的33 项内容,专家一致认为主题新颖、内容很全面,但有6 条内容专家建议删除,理由包括“课程内容对小学生不重要”“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课程内容不适宜小学生”等。如对于牙外伤内容中的“观看常见牙齿外伤真实图片了解牙外伤”,专家讨论认为牙外伤图片过于血腥会对小学生视觉上和心理上产生刺激,建议删除。此外,有3 条课程内容专家建议在课时安排和教学方式上进行调整,如蛀牙内容中的通过图片介绍6 龄牙,建议调整为分享发现6 龄牙的经历,使课程内容更具趣味性、互动性。经过专家小组会议,删除6 项课程内容,修改3 项内容,最终形成《小学生口腔健康科普课程》,包括龋齿的预防、牙外伤、牙齿畸形等3 个主题与27 项课程内容。见表1。

表1 小学生口腔常见疾病科普课程内容及论证结果

2.3 专家论证结果

专家对会议后形成的27 项课程内容,依据课程内容重要性、学生需求、方式合理等对课程内容安排做出判断。本研究所有课程内容经过第1 轮论证已达成共识,故未开展第2 轮论证。专家内容效度指数为0.89,专家对内容的认同程度较高。

3 讨论

3.1 专家会议法为小学生口腔健康科普课程内容达成共识提供了决策支持

小学生口腔健康科普课程内容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要综合考虑内容形成过程中医教双方的成熟专业意见,因此需要通过群体共识的方式来确定课程内容。专家会议法为小学生口腔健康科普课程内容达成共识提供决策支持,有助于专家们交换意见,产生思维共振。但该方法也有缺点,比如专家间可能相互影响或易受权威的影响、缺乏量化的决策依据等。因此,在经过专家会议讨论后,再汇总专家会议内容形成专家调查表,返回专家处进行结果论证,将定量论证的方法融入课程内容的形成中,为制定科学的小学生口腔健康科普课程提供依据。有学者在专家小组意见共识形成中也采用了定量论证的方法进行推荐意见的共识[5]。本研究针对专家会议后形成的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重要性、符合学生需求、教学方式合理性等3 个方面做出评价,以70%以上专家意见作为课程内容达成的标准。结果表明,所有内容均达成了共识,专家之间内在一致性系数较高。由此可见,专家会议法为课程内容的形成提供了专业意见,定量论证方法则可以弥补专家会议法的缺点,为专家会议结果论证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便于达成小学生口腔健康科普课程内容共识。

3.2 小学生口腔健康普内容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

本课程内容经专家会议和定量论证后,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小学生龋齿、牙齿畸形等口腔疾患的发生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6],小学生阶段也是牙外伤发生的高峰年龄[7]。因此,针对小学生开展相关口腔健康知识科普能促进儿童正确的口腔健康行为。比如在模具上刷牙来学习正确的刷牙手法,能通过实践加强小学生对刷牙方法操作细节的把握,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展示的牙齿模型中查找奇怪的牙齿,能生动地认识口腔不良习惯的危害。分享牙外伤的经历,能将学生自身的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从经验中建构知识的过程,并能增加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本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本研究中贯穿课程的口腔科普动漫视频增加了课程内容的趣味性,有利于引起小学生兴趣,提高了小学生的接受度。众多科普课程研究[8-9]都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在本研究中也充分体现了该原则。比如龋齿的原因,在课程内容上突出强调引起龋齿的习惯,诱出病因,激发他们求知欲,满足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小学生口腔科普课程有利于多方位提高学龄期儿童的口腔健康素养。

本研究采用专家会议法就 《小学生口腔常见疾病科普课程》内容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形成了牙外伤、龋齿及牙齿畸形3 个主题的内容,为后期开展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内容提供了保障。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纳入的专家仅限上海地区、专家人数偏少、缺少心理领域专家等。后续工作希望能对本研究结果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其可用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常见疾病课程内容科普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羊常见疾病的病因及防治
母羊的几个常见疾病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关于羔羊常见疾病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