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社交媒体与成人乙肝知识态度的关联分析

2023-03-13陈梅兰欧光忠陈锦辉谢美美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3年1期
关键词:乙肝家人成人

陈梅兰,欧光忠,陈锦辉,谢美美

《2021 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 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仍位居中国传染病首位。福建省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达107.51/10 万,其中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为98.20/10 万[1]。福建省2019—2020 年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显示,30~69 岁人群的HBsAg 阳性率最高,为12.9%,30 岁以上成人的乙肝防治是下一阶段乙肝防控的重点和难点[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年报》(2018 年)的数据显示,移动端的科普搜索指数是PC 端的3.361 倍,达70.61 亿,占比77.05%。“健康与医疗”总搜索排名第一(66.83%),其中移动端占72.89%[3-4]。移动社交媒体是以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社交媒体APP”实现社交媒体功能,呈现移动化、便捷化和智能化的特征[5]。本研究调查中涉及的移动社交媒体的APP 包括微信、QQ 平台、微博、抖音、快手、B 站等。本研究调查福建省18~69 岁成人移动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及乙肝知识具备现状,为了解移动社交媒体对成人乙肝知识和态度的影响,以期为利用移动社交媒体开展乙肝健康教育提供针对性的参考,并为健康信息的有效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覆盖福建省6 个地市18~69 岁有智能手机的成人。采用问卷星制作网络调查问卷,并生成问卷二维码。由调查员解释调查目的,获取调查对象的知情同意后,填写问卷。问卷采取不记名的形式,并对其隐私进行严格保密。研究于2021年12 月—2022 年1 月开展,共收到问卷1 932 份,有效问卷1 823 份,问卷有效率94.36%。调查内容包括个人的基本情况、移动社交媒体使用关注情况和乙肝知识态度等。

1.2 研究方法

考虑调查对象在地域、文化、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共覆盖福建省的6 个地市,每个地市分别抽取1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区县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抽取6 家单位。在门诊就诊者、疫苗接种者/家属、健康咨询活动对象等中选取调查对象。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的指标,包括社交媒体接触时长、参与频率、乙肝相关健康信息接触频次、浏览/阅读频次、参与分享/评论与否。根据既往研究[6-7]编制乙肝知识态度题目,问卷经过专家咨询,并根据专家意见对问卷题目进行修订。问卷包括乙肝相关知识10 题、乙肝态度4 题。答对得1 分,答错不得分,得分≥8 分为具备知识,态度类题目达到4道回答均是正向判定为正向态度。

1.3 质量控制

调查前,调查员均接受严格的调查指导和培训,调查数据从问卷星后台导出,并通过核查确保数据质量的真实可靠。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23.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分析,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运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乙肝知识态度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年龄为18~69 岁,平均年龄为(40.10±12.91)岁。其中,男性占43.2%,女性占56.8%;年龄组以30~39 岁组为主,有521 人,占28.6%;文化程度以本科及以上为主,有437 人,占24.0%,其次是初中(23.1%),小学及以下的占比较低(9.3%);调查对象中,18.8%的人表示自己和(或)家人有感染乙肝,81.2%的对象表示没有感染或不知道。

2.2 调查对象的移动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结果显示,每天在移动社交媒体上花费1 h 以内、1~3 h、3~5 h 和5 h 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2.6%、40.8%、18.6%和8.0%。在移动社交媒体上参与信息分享或转发的频率:“每周至少1 次”的占比为57.9%,“很少参与”的占比为42.1%。在移动社交媒体上看到乙肝相关健康信息的频率:“每周看到”的占比为41.4%,“很少看到或没看到”的为58.6%。当看到乙肝相关健康信息经常或总是会打开浏览/阅读的占比为20.7%,很少或不会打开的为79.3%。有参与过乙肝相关健康信息分享/评论的占比为37.5%,没有参与的为62.5%。

2.3 不同人群乙肝知识具备情况和正向态度的比较

调查对象的乙肝知识总分M(P25,P75)为7(5,8)分,具备乙肝知识的有826 人,占比45.3%;乙肝正向态度的有461 人(25.3%)。

对具备乙肝知识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性别、年龄组、文化程度、自己和(或)家人感染乙肝的情况,以及社交媒体接触时间、乙肝相关健康信息的关注和乙肝信息的参与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乙肝的正向态度,在不同性别、年龄组、文化程度、自己和(或)家人感染乙肝的情况以及乙肝相关健康信息的接触、关注和乙肝信息的参与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人群具备乙肝知识和正向态度的比较

2.4 调查对象乙肝知识的具备情况与正向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性别、年龄组、文化程度、自己和(或)家人乙肝感染情况、每天社交媒体接触时长、乙肝相关健康信息关注和参与作为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的自变量,把是否具备乙肝知识作为因变量;考虑到具备乙肝知识可能会影响态度,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性别、年龄组、文化程度、自己和(或)家人乙肝感染情况、乙肝相关健康信息的接触、关注、参与及是否具备乙肝知识作为logistic 回归分析的自变量,是否乙肝正向态度作为因变量,分别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关于乙肝知识的具备情况,性别、文化程度、知晓自己和(或)家人感染乙肝、经常/总是关注乙肝信息的人、有参与乙肝信息分享/转发的人是乙肝知识具备情况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乙肝知识的具备情况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关于乙肝的正向态度,性别、年龄组、文化程度、自己和(或)家人知晓有感染的人、有参与乙肝信息分享/转发、对乙肝信息关注(OR=3.924,95%CI:3.040~5.065)是乙肝正向态度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乙肝正向态度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社交媒体是传播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公众将社交媒体作为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8-9]。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手机上网已成为主流,截至2021 年12 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29 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7%[10]。本调查发现,成人乙肝知识和正向态度整体偏低,这与其他研究一致[11-12]。调查显示,通过移动社交媒体关注乙肝信息的成人其具备乙肝知识的可能性更大,说明成人可以通过信息浏览/阅读获得知识[13]。结果表明,参与移动社交媒体上乙肝信息分享/转发的成人更有可能具备乙肝知识和正向态度,这可能与有深入参与的人更加理解、认同所转发的信息内容,同时也促进其认知和态度的形成有关。社交媒体能够促进人群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和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患者[14]。

值得关注的是,相比自己和(或)家人没感染乙肝或不知晓的成人,知晓自己和(或)家人有感染乙肝的成人更可能具备乙肝知识,而且正向态度的可能性也更大。这说明自己和(或)家人有感染乙肝的成人可能会更加关注乙肝,从而促进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同时,由于自身和(或)家人是感染者也提高了他们对乙肝感染者的接纳程度。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课题组未能通过入户进行抽样调查,获得的样本可能不够全面。下一步需要开展更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综上所述,应提高社交媒体上乙肝信息的可及性,提高人们对乙肝信息的关注度以及参与信息分享或转发的积极性。在乙肝健康教育中,应充分利用移动社交媒体传播健康知识,传播更多科学的乙肝科普知识,进一步影响人们对乙肝正向态度的选择。

猜你喜欢

乙肝家人成人
乙肝妈妈:我该如何孕育一个健康宝宝?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成人不自在
家人不支持直销怎么力?
76例妊娠合并乙肝的护理分析
Un rite de passage
我哥这10年的悲欢离合乙肝路
乙肝抗体从哪儿来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