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2023-03-13李新月李晨萌郝得隆段鸿渐李群伟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3年1期
关键词:问卷生命大学生

李新月,李晨萌,郝得隆,段鸿渐,钟 雪,李群伟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轻视生命与忽视自我价值的现象频繁出现,自杀或他杀事件时有发生,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缺乏珍惜和敬畏,缺乏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且焦虑等心理问题较多[1-2]。生命教育应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媒介,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享受生命过程、体验生命的意义,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为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现状,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知情况及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课情况,对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工作。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江苏省、北京市各抽取两所大学,共10 所大学,分别从医学与非医学专业的不同年级在校生抽样,并参与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 000 份,回收问卷1 970 份,回收率98.5%。其中,有效问卷1 946 份,有效率为98.78%。

1.2 调查内容

问卷内容包括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以及生命教育相关问题。问卷设计以选择题为主。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用于评估学生目前的焦虑状况。该量表有7 个条目,以四个选项持续时间分别赋分,总分0~4 为正常水平,以此类推4 分一个等级,分为轻度、中度、中重度和重度焦虑。

1.3 质量控制

问卷经预调查后形成,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在调查时采用统一指导语和调查标准。调查问卷采取匿名填写方式填写,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填写时间为3~5 min。收回后核查,剔除不符合要求的问卷。数据协作录入,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Excel 2016 进行数据整理归纳,采用SPSS 26.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和构成比资料采用χ2检验,以α=0.05 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基线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1 946 人,其中男性有721 人(37.05%)、女性有1 225 人(62.95%)。来自城市、城镇和乡村的分别有600 人(30.83%)、438 人(22.51%)和908 人(46.66%)。调查对象的家庭环境主要为双亲完整家庭的有1 788 人(91.88%),非独生子女的有1 332 人(68.45%)。父母文化程度大部分为中学。调查对象主要来自大一年级和大三年级,分别为495 人(25.44%)和459 人(23.58%)。其中医学专业有944 人(48.51%)、非医学专业有1 002 人(51.49%),且绝大部分无宗教信仰,占比93.88%。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2.2 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知晓情况

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知晓程度较低,其中对生命教育完全不了解的有761 人(39.11%)。结果显示,性别、户籍、家庭环境、是否独生子女和父亲的文化程度与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知晓程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母亲的文化程度、年级、专业、宗教信仰与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知晓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差异分析[n (%)]

2.3 大学生的压力来源

本研究对受调查学生目前的身体状况、压力状况、压力来源、焦虑状况、睡眠问题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身体状况自我感觉良好,很少生病的有1 655 人,身体状况较为乐观,整体水平较为健康。在是否有压力的问题中,28%的学生认为现实中经常有压力,64%的学生认为时有压力,而压力的来源主要是学习压力大、自身能力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和就业前景不乐观。另有392 人不知道如何正确缓解压力,占比20%。见表3。经常失眠的有190 人、偶尔失眠的有1 034 人,占总体53%。在熬夜问题上,偶尔熬夜和经常熬夜的占比高达46%和42%。

表3 大学生的压力来源

2.4 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情况

在大学生对生命的看法中,大学生基本呈积极态度。但也有个别现象,例如“我的生命很不自由,我想要追寻自由”这一选项,有264 人选择赞同,占比为13.57%;有722 人处于中立状态,占比为37.10%。见表4。

表4 大学生对生命的看法[n (%)]

对个人是否出现过自杀或自伤行为这个问题,有457 人曾出现过自杀或自伤现象,占比达23.48%。而在大学生对他人放弃生命的看法问题中,主要集中在个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对生命本身和生命价值的漠视、自身能力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这三个方面,占比分别为72.82%、57.55%和41.01%。见表5。

表5 大学生对他人放弃生命的看法

2.5 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开展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39.11%的大学生完全不了解生命教育,对于安乐死以及生前预嘱分别有41.01%和21.27%的完全不了解。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是大学生对安乐死、生前预嘱、生命教育了解的主要途径,分别为77.80%,72.21%和65.23%。见表6 和表7。

表6 大学生对安乐死、生前预嘱、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n(%)]

表7 大学生对安乐死、生前预嘱、生命教育的了解途径[n(%)]

3 讨论

高考之前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竞争较大,无暇思考生命的意义及价值[4]。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多,同时面临友情、爱情、学习及毕业压力,失眠与熬夜较常见。而部分高校缺少相关的讲座及课程、教育层次不完整、结构不合理。且调查时处在新冠疫情的紧张态势下,身心得不到舒展,因此加强特殊时期的心理疏导及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3.1 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生命教育并不是高校开课如此简单,生命教育的落实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正如家庭环境会影响对生命教育的了解,其对学生本身的生命观、价值观都有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因此,重视家庭教育对高校生命教育的落实十分必要。环境造就人才,只有在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个人成长。

3.2 开展“三生”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

生命教育是教与学的有益主体,加强对生命的认识有助于个体应对消极情况以及不好的生命体验。高校应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并尽快纳入到学生课程中。其内容首先是“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生活三个方面,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来提高生活知识、生存技能,并培养社会责任感[5]。应引导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6]。

3.3 构建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形式

创新教学方式,使之更加贴近生活与自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关注特殊群体,尤其是有抑郁倾向的、遇到重大挫折的、有情感问题的学生群体及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是开展生命教育非常重要的途径[2]。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借助新媒体进行线上慕课学习、虚拟实践教学等[7]。高校教育中缺乏生命教育课程的专业教师,要注重专业师资的培养[8]。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融合多方面内容的教育过程,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齐心协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问卷生命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问卷网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