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3-03-13郑文新杨小慧刘晓彩汪文新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3年1期
关键词:丧偶程度老年人

郑文新,杨小慧,刘晓彩,3,汪文新,3

抑郁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和精神疾患。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 版(DSM-IV)标准将老年抑郁症定义为符合严重抑郁症的临床诊断、发生于60 岁以上患者的一种精神障碍,其主要症状包括持久情绪低落、易悲伤、易烦躁[1]。老年抑郁症会改变其正常的生活方式,威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甚至会诱发自杀,对公共卫生健康产生重大影响。我国老年人的抑郁症检出率为32.55%[2]。对老年抑郁症的产生、发展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加快健康老龄化的步伐。现有学者从人口社会学因素、家庭支持以及社会沟通等不同方面进行的调查,为老年抑郁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与检索策略

本文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主题词检索,检索时限为2018 年至2022 年,检索主题词为老年抑郁症/老年抑郁/晚年抑郁症。

1.2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年龄≥60 岁;②研究主题为老年抑郁症的影响因素研究;③同一作者多篇相似主题的文献则取发表日期最近的文献。

排除标准:①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②评论性文献、个案病例报道。

1.3 文献筛选与质量评估

经初步检索获得文献331 篇,并从综述文章溯源获取5 篇,共获得文献336 篇。首先排除重复文献45 篇,再通过阅读文献的标题及摘要进行初步筛选后排除162 篇,最后通读全文复筛后排除107 篇,最终共获得文献22 篇。文献整体质量较好,研究方法科学严谨、选题新颖,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影响因素分析

2.1 人口社会学因素

性别、婚姻状况、健康程度、文化程度等诸多人口社会学因素与老年抑郁症的产生及发展水平相关。一般来讲,女性、丧偶、健康程度低、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

2.1.1 性别及婚姻状况

抑郁存在性别差异。老年女性比男性发生抑郁的概率更高。据统计,我国中老年女性的抑郁症发生率为43.2%[3]。究其原因,可能是女性大多数时候比男性更为敏感,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较为强烈[4]。此外,丧偶在老年群体中并不少见,作为生活中的重大负面事件,会给老年人带来负面情绪,危害心理健康。女性的寿命一般长于男性,故丧偶率、独居的可能性也高于男性,这使得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抑郁[5]。相比之下,与配偶同住的老年人抑郁程度最低,伴侣有助于排忧解闷,在生病时给予及时关心,存在抑郁倾向时也能尽快发现,极大减少了老年抑郁症的发生。

丧偶这一因素不仅导致老年女性群体抑郁症的发生率高于男性,也影响着抑郁症的发展水平。具体而言,丧偶与抑郁水平的关系取决于社会网络作用机制的性别差异。丧偶因素对老年男性群体的朋友网络有更明显的消极影响。男性在家庭网络中与伴侣关系最为密切,伴侣给予了最多的精神支持和生活上的照料,一旦男性老年人失去了伴侣,也就失去了精神慰藉,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抑郁症的发生率[6]。相比之下,女性更乐于发展家庭以外的朋友关系,即使在丧偶后也不会放弃与朋友失去联系,某种程度上与朋友网络的联系更加密切,这有助于疏解抑郁、孤独等负面情绪[6]。

2.1.2 健康程度

抑郁症与老年人身体的健康程度如疾病状况、健康习惯、心理健康程度等密切相关。从中医角度出发,对肝脏、肾脏、大脑等与抑郁症进行研究,发现肾精亏虚贯穿老年抑郁症发病的整个过程[7]。不仅如此,老年人抑郁症状还与听觉障碍有关。抑郁症患者通常会伴随耳鸣,且耳鸣致残等级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8]。慢性炎症、血管性病变、脑白质病变亦与抑郁症关系密切,老年人衰弱和抑郁具有显著的双向相关性[9]。

除了以上的身体因素,健康习惯也影响老年群体的抑郁症水平。健康习惯不仅指体育锻炼运动,还包括日常的生活健康习惯。坚持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让身心得到较好的放松,减少负面情绪。Kyle 等[10]认为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可以减轻老年人的临床抑郁症状。值得注意的是,高强度的体力活动与高能耗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抑郁症的患病率,中低强度的体力活动与适中的能耗水平则能更好地减轻抑郁症状[11]。此外,久坐已成为各年龄段人群的习惯,该行为除了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有证据表明其与不良情绪的产生也密切相关[12]。社会退缩假说、时间替代假说及炎症标志物的参与可能是其作用机制。另外,当老年人在电视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前久坐,会减少现实中与亲朋好友的交流,并且在其他社会活动中所花费的时间相应减少,降低社会参与度会引起抑郁等消极情绪。除此之外,久坐还会使个体的肌肉收缩减少、抗炎作用减轻,而抗炎因子水平减少与抑郁密切相关[13-14]。

睡眠问题同样困扰老年人。老人的睡眠状况与身心健康水平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学者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睡眠效率、入睡后觉醒时间等情况进行研究,发现老年抑郁症患者睡眠时间的减少与自杀观念具有相关性[15]。也有学者发现,每日睡眠时间在5 小时以上的老年人,比睡眠时间在0~5 小时的老年人更加不容易抑郁。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减轻老年人精神和身体上的不适[5]。

老年人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心理资本、宽恕倾向与抑郁症具有更直接的关联。老年人在晚年可能会对寿命的长短比较在意,这与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有关。患有身体疾病的老人往往更加关注时间的流逝,因此抑郁、焦虑等情绪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心理资本指一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心理状态,包括希望、自我效能、乐观等。宽恕倾向包括自我宽恕和宽恕他人和环境。老年人心理资本对晚发性抑郁有显著预测作用,宽恕倾向则在老年人心理资本对晚发性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16]。

2.1.3 文化程度

文化水平较高的中老年人抑郁发生风险较小。学者在研究农村老年抑郁症时发现,受教育年限较低的老年人容易处于弱势地位,并且经济地位低、生活压力大,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也更大;而受教育年限较高的老年人可能兴趣更加广泛,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陶冶自己的情操,善于调解自己的情绪,患上抑郁症的机率会降低[17]。究其原因:首先,这可能得益于教育所形成的理性思维方式,使人更容易自我疏通,不易产生消极情绪[18];再者,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对抑郁症的知晓率、认知水平更高,对其治疗方式也愈了解,有助于减少抑郁症的发生率及抑郁水平。

2.2 家庭因素

家庭可为家庭成员提供经济与心理支持。生育数量、儿童期经历、居住方式与老年人的抑郁症密切相关。

2.2.1 生育数量及生育年龄

生育数量对老年人晚年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生育3 个及以上孩子的父母晚年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抑郁状况;初育年龄越晚,生育期越长,老年人的抑郁程度越深[19]。通常情况下,养育孩子的数量越多,经济负担、时间成本更高,难免会产生一些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若难以排解,老年时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会更高。生育亦会对女性身体和精神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激素水平和精神状态在生育前后也会有所不同,与抑郁症的产生密切相关。

2.2.2 儿童期经历

儿童期是生理成熟、社会功能以及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期不良的情绪会使个体成年期更加焦虑、抑郁[20],其原因在于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养成、为人处世等方面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儿童期父母间的关系差会增加中老年抑郁发生风险[21]。我国目前的多数老年人都经历过抗战时期或饥荒时期,负面经历会在心理上形成长期记忆。饥荒中的饥饿、孤独、恐惧等负面记忆会给经历者带来心理创伤[22],进而增加老年患抑郁症的风险[23]。

2.2.3 居住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世同堂、儿女双全、多子多福等观念对现代社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于老人而言,家庭支持一般包括经济上的支持和工具支持(即生活照料)。子女与处于老年的父母联系密切,给予父母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可减少老人的焦虑等负面情绪,有利于降低老年人发生抑郁的概率。在工具支持中,与子女见面的频率低对老年人抑郁程度有显著的负向作用[24],但过多的工具支持对男性老人的健康有负面影响,而过多的经济支持则对女性老人的健康不利[25-26]。

然而,不同理论视角下针对该因素的研究存在差异。家庭支持理论视角下,老人与子女同住可以常与子女见面,感受到子女的关心,自身的价值得到认可、权威也受到尊重,可降低患上抑郁症的风险。家庭冲突理论视角下,老人担心自己会给子女带去负担而产生压力,而且在与儿女同住时,老人的隐私和自由受到一定程度的侵犯,会增加老人患上抑郁症的风险[27]。

2.3 社会环境因素

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城乡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生率及抑郁程度均存在差异。相较于城市老年群体,农村60~70 岁老年人表现出更高的抑郁程度[19]。在许多农村地区,“空巢老人”这一社会现象较为普遍,而且农村基础设施多不完善,休闲娱乐场地较少,使得老年人更加孤独,负面情绪难以排解,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会更大。一定程度上农村老年人受到的社会关注与支持越多,越有利于老年人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处理问题,从而减少抑郁症的发生[28]。相比之下,城市老年人拥有便捷的交通前往老年活动中心,可与其他同龄人交流兴趣爱好、排遣不良情绪等,加之大多数城市老年人距离子女住所较近,获得子女的关心、支持较为方便,有助于减少老年抑郁症的发生。

另外,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社会参与沟通对老年人抑郁情绪的疏解、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参与属于社会沟通的一部分。积极的社会参与能够发挥保护性功能,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缓解老年人抑郁症状加重的可能性[29],同时,也可缓冲抑郁等负性情绪对老年人身心健康造成的损害[30]。此外,在社会参与中使用沟通与信息辅助器具,如手机等通讯工具能够减少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的可能性[31]。使用手机在社交网站上发表言论等能够给老人增添生活乐趣,同时,这种交流有助于疏解负面情绪、减少孤独感,使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有助于减少抑郁症的发生[32]。

3 结语

本文对影响老年人抑郁症产生及发展水平的诸多因素进行梳理,发现老年人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水平、身体状况等人口社会学因素,是否丧偶、有无家庭支持、生育数量、儿童期的经历和有无代际支持等家庭因素,以及城乡差异、有无进行社会沟通的社会环境因素均与老年抑郁症相关。见图1。这些结果有助于寻找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可为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参考。但其中一些研究可能存在横向与纵向研究不够深入、调查对象覆盖不够全面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研究所得结论不够准确,这些局限性值得后来研究者改进完善。

图1 老年人抑郁症的影响因素

基于此提出以下预防、减轻老年抑郁症的针对性举措。首先,老年人自身应重视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通过多途径参与社会沟通,正确认识抑郁症。例如,积极参与社区定期开展的老年抑郁症问诊或知识宣讲活动。其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应同步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心理咨询机构等专门性机构,并推动“家庭医生”项目更好地普及,提供24 小时的心理咨询服务,拓宽缓解老年人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渠道,满足老年健康需求[33]。最后,家庭成员的关怀亦至关重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时刻关注家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心情变化能够更好地给予老年人及时的家庭支持,减少抑郁症的产生或恶化。这些途径为临床医学、精神学科中老年人抑郁症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有利于促进健康老龄化。

猜你喜欢

丧偶程度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丧偶后的老人该如何安排晚年生活?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丧偶式”婚姻:多少夫妻卡在了这个症结上
如何拯救一段“丧偶式”婚姻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断裂对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