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调查

2023-03-13揭建旺庄文敏郑宛珊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3年1期
关键词:医养养老老年人

揭建旺,庄文敏,郑宛珊

据统计,截至2020 年底,广州市户籍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保持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3.87%,且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由于空巢老人数量的增多,家庭养老方式遭到冲击,而广州市现有的养老机构无法满足高质量的养老、养生、保健服务的需求。2016 年中国颁布并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多项举措,旨在促进健康老龄化;2017年中国发布了《“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1]。为积极实现健康老龄化,政府相关部门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结合,积极探索和推广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即医养结合模式。“医养结合”模式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集医疗、养老、康复为一体,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实现健康养老与疾病救治相结合,为老人持续提供服务[2]。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许多国家已建立了适合其国情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国某些地区医养结合服务也有一定的发展。如上海市综合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在卫生服务中心和当地养老机构共同服务的条件下,以上门服务为基础,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快捷的医养服务[3-4]。政府应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22 年3—4 月,本研究在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选取320 名社区老年人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00 份,有效回收率93.8%。其中,男性有146 名(48.7%),女性有154 名(51.3%);年龄以60~69 岁为主,占61.3%;文化程度分布较均衡,以大专及以上较多,占32.7%;月收入以2 000~4 999 元为主,占67.7%;收入来源以退休金为主,占46.0%;医疗保险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为主,分别占35.0%和36.3%;婚姻状况以有配偶为主,占46.3%;子女数量以1~3 人为主,占68.3%;居住情况以与配偶同居为主,占44.0%。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在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采用现场填写问卷的方法。调查工具为参阅相关文献及量表后的自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老年人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认知和需求情况四个部分。

1.3 统计学处理

本调查采用Excel 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 20.0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构成比的比较运用χ2检验,运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207 名(69.0%)认为自己需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93 名(31.0%)则认为自己不需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个人基本情况中,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收入来源和居住情况与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意识层面上,老年人的自理能力、自身健康关注程度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层面上,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了解程度、是否参加过相关活动及满意程度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2.2 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是否需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为因变量(需要为0,不需要为1),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了解程度和满意度是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完全不了解以及满意度较低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有显著影响(P<0.05)。见表2。

表2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相关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情况

调查可知,老年人最希望得到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项目依次为大病康复服务(63.3%)、健康咨询服务(60.3%)和精神心理服务(59.3%)。见表3。

表3 各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项目的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有77.3%的老年人表示希望该服务的支付费用合理,有政府支持和社会补助;56.7%的老年人表示希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高专业素质;54.7%的老年人表示希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态度良好,及时周到;47.7%的老年人表示希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交通方便、周围环境好;有36.0%的老年人认为政府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支持不多;有80.3%的老年人认为这笔费用需要纳入一般医疗保险或其他商业保险的报销范畴。

2.4 老年人认为现有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不足之处

结果可知,58.3%的老年人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费用较高,55.0%的老年人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的设施不足、环境较差,有54.3%的老年人认为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条件落后,49.7%的老年人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

3 讨论

3.1 不同特征的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存在差异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与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相关。从年龄角度分析,年龄较大的老年人可能相对于年龄较轻的老年人更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影响,不乐于接受新事物,有些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理念并不十分认可。而年龄较轻的老年人可能通过媒体网络接触的新鲜事物接收更多相关信息,乐于接受新事物,使得对此的需求增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眼界越开阔,越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其健康素养也就越高,对养老有着更高的需求,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5]。自理能力、自身健康关注程度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求之间相关。随着身体衰老,体内各种器官功能的下降、慢性病发生的概率增加、自理能力下降,甚至变得无法自理,所以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更高。而越关注自身健康的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越高。

3.2 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认知情况影响其需求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目前在我国还未全面实施,宣传力度不大,许多老年人从未了解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参加积极性也不高,导致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较低。相对于未参加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而言,经常或偶尔参加的老年人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对自身健康和养老的重要性,也可以体会到接受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好处,而更加乐意加入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当中。对此越满意的老年人,自然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更高。

3.3 对策和建议

3.3.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产业正处于发展初期,政府必须发挥其支持的主导作用,促进加强卫生健康、国土资源、服务体系、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横向联系,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保障力度。同时,积极宣传和鼓动社会力量投身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使健康养老理念得到有效执行,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

3.3.2 加强医养结合宣传

政府及各类相关人士需加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推广,宣传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服务方式和意义等。如可通过邀请老年人及其子女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参观体验,提高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认知度和理解度,减少一些质疑和误区,更好地接受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3.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对在职医护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除了最基本的营养保健外,还应强化学习急救方面的技巧和康复服务等技术,并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估,建立规范化的培训考核体系[6],保证护理队伍的服务质量。同时,机构还可提升待遇吸引人才,聘请文化水平较高、具有基本医疗护理知识的的工作人员。除此之外,加强医学院校老年医学及护理人才培养,制定规范的人才考核制度,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提供足够的专业人才。

3.3.4 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联系密切,可以通过大数据实现医养结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提供更精准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评估,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养老及医疗服务,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

以广州市为例,可发现中国很多地方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尚在摸索和试验期,许多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仍处于过渡阶段,与老年人逐渐增加的医养结合需求相比,发展相对迟缓,且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方人士提高认识,并加强行动;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老年人了解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优势和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认知度和参与率,积极实现健康老龄化。

猜你喜欢

医养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医养当兴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