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表达 一文多讲
——以《小马过河》教学为例

2023-03-06文|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1期
关键词:故事类小马松鼠

文|徐 梅

讲故事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讲故事能力的训练,低年级许多课文的课后练习都提出了让学生讲述故事的要求。从教材课后练习的编排来看,对学生讲故事训练的方法很多,但具体到每一篇课文中却是单一的,不利于学生讲故事能力的提升。笔者以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多种教学活动的设计来丰富学生的讲故事过程,提升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一、借助插图,让讲述更加直观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在故事类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插图讲述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对学生的讲述起到提示作用,让学生的讲述更加轻松。

《小马过河》是二年级下册的课文,篇幅较长,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讲述的难度较大,因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借助插图来讲述故事。基于这一思路,教师让学生先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上画的都有谁,想想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在这个观察插图环节,学生对主要人物已心中有数,但对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不清楚,这就为学生接下来的有目的阅读提供了条件。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图文对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把与插图对应的段落标注出来,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借助插图把故事讲一讲。这样从插图到课文,再回到借助插图讲故事,训练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中,借助插图让学生讲述故事,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让学生真正经历整理、串联、记忆等学习过程,实现了对课文内容清晰、完整的表达。

二、借助关键词语,让讲述更有条理

在故事类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与课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借助关键词句讲述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把课文内容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学生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能力的提升,让学生的讲述更具条理性。

《小马过河》课后练习中提出了让学生借助关键词语讲述故事的要求,教材中为学生提供的词语有马棚、愿意、磨坊、驮、挡住、为难、突然、拦住、吃惊、难为情、动脑筋、小心。要想让学生借助关键词语讲好故事,首先就要让学生弄明白这些词语与谁有关,或者是这些词语描写的是谁的动作或者心情,然后再把故事连起来讲一讲。如“马棚”一词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愿意”“磨坊”“驮”这些词语都与小马有关,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就是小马愿意帮助妈妈把麦子驮到磨坊里去。“挡住”“为难”是说小马被小河挡住了去路,感到为难了。“拦住”指的是松鼠的动作,结合“突然”一词,连起来说就是“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它大叫……”。“难为情”是说小马听了妈妈的话以后感到难为情。“动脑筋”主要是说小马在亲自试一试之后真正明白了一定的道理。就这样,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圈出这些关键词语,再让学生借助关键词句把句子的上下文多读几遍,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白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使学生把故事讲述得更加明白清楚。

在故事类课文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借助关键词句讲述故事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词句段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借助思维导图,让讲述具有支点

思维导图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把文章各级主题的关系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记忆,以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在故事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依托绘制的思维导图讲述故事,可以让学生的讲述具有支点,讲述故事的目的性更强。

《小马过河》一文,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非常清楚。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绘制思维导图,注重对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过程的指导。在师生共同努力下,绘制出了如下的思维导图。

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在故事的起因部分可以清楚地看到小马在帮妈妈驮麦子被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想回去问妈妈,可是离家太远。在事情的经过部分,老牛和松鼠两种不同的建议看法让小马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只好回去问妈妈。结果部分,听了妈妈的话以后小马决定自己去试试,发现了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思维导图,让学生对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使学生的讲述有据可依,为学生提供了恰当的支点,帮助学生把课文梳理得更加清楚。在学生讲完故事以后,教师对学生讲述故事的方法进行总结,这样学生今后在遇到类似故事的时候,就可以尝试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出故事情节(人物、事件、动作等),再结合思维导图讲述故事,促进了学生讲述故事能力的真正提升。

借助思维导图讲述故事,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脉络感知更加清晰,让学生讲述故事的目的更明确,让学生在支点的作用下,表达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四、绘制连环画,让讲述故事有创新

在故事类课文中,让学生结合故事情节特点给课文绘制连环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与输出,提升学生讲述故事的能力。

《小马过河》是一篇形象生动的童话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熟以后,再指导学生用上不同的语气把不同角色的语言区分清楚。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中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说说故事中主要人物是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自行绘制连环画,从马棚里的老马和小马,到小马与老牛、松鼠的对话等过程,鼓励学生以自己眼中的小马、老马、老牛、松鼠的形象进行绘制,最后再让学生借助自己绘制的连环画,合理组织运用语言,把故事完整地讲述下来。

在故事类课文中,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提取信息,自己绘制连环画,并结合连环画讲述故事,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分角色表演,让讲述更有趣

分角色表演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可以展现自我的学习形式。在故事类课文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内容,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

《小马过河》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学生表演的兴致很高。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小马帮助老马驮一袋麦子到磨坊去,被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老牛说河水很浅,松鼠说河水很深,小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好回去问妈妈,最后听了妈妈的话自己试了试,知道了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然后让学生抓住提示语“连蹦带跳地说”“高兴地说”以及表示小马动作的词语,揣摩小马和老牛、松鼠说话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最后,再让学生分别扮演“老马”“小马”“牛伯伯”“松鼠”,边讲边演,评选出最佳小演员。讲故事不是单纯地照搬课文,背诵课文,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填补文章空白,加上自己适当的表情动作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这样引导学生讲述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充分地动手动脑,生动形象演绎,内化了课文语言。

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把讲故事训练与学生的表演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喜欢参与,乐于表达,把故事讲述得更加精彩。

教材课后练习中为学生提供的讲故事方法形式多样,有借助插图、示意图、表格、关键词、提示语等,以此来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方式讲述故事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采取多种讲述故事的方法策略,以调动学生讲述故事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故事类小马松鼠
骄傲的小马
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故事类稿件分析
《多维阅读》
小松鼠
歇后语知多少
松鼠
勤劳的小马
松鼠
松鼠
故事类作文材料应当怎样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