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兴趣 教授方法 任务推进
——以《三国演义》教学为例

2023-03-06宋申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1期
关键词:回目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文|宋申娟

教材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编排了中国古典名著单元,本单元四篇课文均改编或节选于“四大名著”,在此基础上,“快乐读书吧”进行阅读延伸,引导学生走进中国古典名著。编者意图以课文做引线,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学会阅读原著的方法,感受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

教材将名著的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如何上好名著导读课,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导读课,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的阅读教学课型。教学完《草船借箭》一课,笔者以教材为蓝本,整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内容,设计了《三国演义》导读课,对古典名著导读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以激发兴趣引导名著阅读

在生活中,学生对三国故事及三国人物已有所了解,但读原著却面临着语言晦涩、篇幅过长的难题,加之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导致阅读兴趣不高。如何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享受阅读经典的乐趣,顺利走向中国古典名著阅读?笔者认为应先从外部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名著阅读。

1.从生活积累出发激趣

经典文学作品在我们生活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而《三国演义》尤为突出。利用游戏的形式唤醒学生已知,代入感强,易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上课伊始,笔者安排了三国闯关小游戏:第一关“群雄逐鹿,谁与争锋”,从人物外貌、性格、武器、主要事迹等多个方面考察学生所知道的三国故事。第二关“说唱脸谱,识别豪杰”,利用京剧《说唱脸谱》,引导学生看脸谱辨别三国人物。第三关“梦回三国,再见英豪”,笔者说评书,学生识别三国英雄人物。

2.利用艺术化手段激趣

《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充满了民族文化气息,简单的线条勾勒,源于原著的故事简介,能让学生兴致盎然地了解故事梗概,为部分阅读能力欠缺的学生提供辅助性材料。评书是中国传统口头讲说的表演艺术形式,说书人抑扬顿挫的腔调把人物说得栩栩如生,易于理解。这两种传统艺术形式既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辅助学生阅读原著。

二、以方法指导优化名著阅读

《三国演义》原著场面恢宏壮大,语言精妙传神,细节精致刻画,导读课对读古典名著来说更重要的是导方法,只有学会了方法,才有能力真正读下去。笔者从课内出发向课外延伸,通过试读一个精彩片段,教授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不局限在某一特定方法的指导上,只解决学生如何能读下去、读懂的问题。

1.了解回目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都是章回体小说,回目运用对偶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且从回目上就能知道本回的大概内容。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表达方法,具有艺术和审美的特质。《三国演义》中很多故事学生都能信手拈来,如“第27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第46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回目这种新颖的呈现形式让学生耳目一新。引导学生研读目录,了解章回体小说的特点,细读每回开头和结尾的句子,清楚章回体小说的形式,每回开头都有“话说”“且说”承接上文,结尾都有“且听下回分解”引起读者好奇心。让学生知道读古典名著一定要读回目,并且学会通过回目找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来读。

2.学会略读

读如此长篇巨著的古典小说,运用较多的方法是略读,知道大概意思即可。学完《草船借箭》,学生对诸葛亮特别感兴趣,于是笔者让学生先“试水”,试读描写诸葛亮出场的章节,说一说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有的学生说有不认识的字词,有的学生说有不理解的诗文,还有的学生甚至说学生读起来“如蜗牛爬泰山”,真实反映了学生遇到的问题。笔者让学生找出困扰的问题,先自我交流解决的策略,然后对学生的各种读书方法给予肯定,同时告诉学生读古典名著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在不影响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跳读、猜读,知道大概意思即可,初步让学生学会解决遇到的难题。

3.带领精读

好奇心强的学生在阅读中更加关注情节。“诸葛亮怎么还不出来呢?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抓住这些疑惑,课堂上笔者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出场,从“闻其声”“见其面”“悟其才”来感悟诸葛亮的不同凡响,通过反复读、做批注等形式教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简洁精练、生动传神,实质上也是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在于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因此,品味语言是激发学生兴趣最重要的一条途径。人物出场描写在《三国演义》里可谓俯拾皆是,但考虑到《三国演义》的一个特色就是人物脸谱化,每个人一出场就赋予了固定的性格特点,不具有复杂性,如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智慧、刘备的仁义等,所以教师在构建课程时应专门安排一节课用于交流人物的出场,体会这一写作特色,由点到面指导学生关注语言的魅力。

三、以任务设计持续推进名著阅读

学生读书大多只是停留在对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的了解和记忆上,读过一遍之后很难有再读的兴趣,至于名著“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理解力远远达不到读精的程度。如果没有有效、持续的阅读方式推进,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轰轰烈烈开始,悄无声息熄火”的状态。

1.项目式任务推进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不断设置具体的阅读任务,精选关键任务作为研究议题,进行项目式学习探究。任务设置的深浅、层次、结构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深度、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不仅要有任务意识,还要使任务设置难易适中,具有可操作性以及趣味性,让学生能快乐地接受挑战性任务(见表1)。

表1

课堂上,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小组间相互交流点评,纵横联系、贯串思考,不断发散思维,完善学习方法。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研读,剖析人物心理、性格,体会用词的准确,捕捉情感表达的关键,觅得文本语言的奥秘。学生在师生对话、思维碰撞中打开视野,找到最佳的路径,在问题探究中激发再次深层阅读的欲望,开启新的阅读之旅。

2.主题活动推进

每一个任务的探究都可作为一堂导读课,完善学生探究的方法,发散学生思维的纵深度。每个任务完成后,笔者都创设与之相关联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或朗读、或讲述、或表演,再次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三国风云故事会”主题活动,建立在畅聊战争史任务研讨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分享《三国演义》中精彩的战役,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我心中的能臣武将”主题活动,建立在人物名片设计的基础上,评选出“我心中的最强武将”“我眼中的最佳谋士”。“我来演三国”主题活动,选一条妙计让学生用课本剧、小品的形式来演一演,亲身去感受当时的情景。在一次次阅读探究和主题活动中,综合锻炼了学生的理解感悟、语言表达、再创造能力。

一系列的推进课程,逐渐把学生带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学生在各种阅读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我要读”为“我会读”,最终从“兴趣”转为“志趣”。“四大名著”是需要读一辈子的书,其影响也是一辈子的,教师现在努力把学生带进去,让他们先从热闹中走进去,至于读出什么,相信每读一遍,讨论一回,他们都会有不同的发现。

猜你喜欢

回目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谈如何通过“回目名”提升名著阅读效果
初中语文古典名著教学探讨
关于研读古典名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指导运用研究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试论《红楼梦》百廿回蒙译本回目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古典名著在中心校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论阅读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