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力支架 习得策略
——以六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教学为例

2023-03-06林雪茹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1期
关键词:竹节玩具支架

文|林雪茹

阅读策略的习得,需要在阅读实践中自我建构。支架式教学是在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思想以及他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逐步衍生出来的一种教学思想。它借用建筑行业中“脚手架”这一形象化比喻,分步骤地给学生搭建学习的框架(支架),让学生沿着支架一步一步地掌握新知,习得学习策略,内化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自主解决问题,教师最后撤去支架,让学生成长为独立的学习者。教学支架形式多样,本文重点以六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为例,阐述图表式阅读支架的运用。

一、借力支架,自主探索,初步感知

《竹节人》一课开始就提出了阅读提示:“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文章给了三个阅读目的(任务),分别是:“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因本单元不建议学生提前预习,所以教师难以了解学情。为此,笔者为学生搭建了三个阅读支架,条分缕析,让学生尝试开展“有目的的阅读”。

《竹节人》学习任务单1

阅读任务: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1.浏览课文,检索信息。找出与这个任务相对应的课文段落是________。

2.填写表1,整理做法。

表1

3.自我挑战,提高能力。我还能把竹节人的做法画成一个思维导图。

4.小组交流,提升素养。

(1)借助表格或思维导图向小伙伴介绍竹节人的做法和玩法。

(2)完成这项阅读任务,我运用了________等阅读方法。

第一个阅读任务偏重于实用,关注信息提取。需要把课文当作说明类的文本来阅读。指导阅读时,可凭借表1,引导学生首先重点关注与竹节人制作相关的第3~7自然段,采用“提取关键信息”的阅读方法,找出制作竹节人所需的材料,分为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如何操作,制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然后,学生细读文本,圈画出关键词“锯”“钻”“穿”,从而掌握动作要领。最后利用插图,图文对照,将竹节人的制作过程绘成图。介绍玩法部分,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圈画相关段落中表示连续动作的词语。学生将这几步进行整合,就完成了一篇竹节人制作使用说明书。完成阅读任务之后,再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此环节所运用的阅读方法。

《竹节人》学习任务单2

阅读任务:从哪里体会到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1.浏览文本,筛选内容。筛选出和这个任务相对应的段落是:________。

2.圈画批注,填写表2,梳理并体会玩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表2

3.交流方法。这项阅读任务,我用到了______的阅读方法。

第二个任务偏重于体验,可以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凭借表2进行自主阅读,用细节品读法,圈出包含情趣的词句,体会玩竹节人趣在名号、装饰、动作、配音、观战、偷玩等方面。汇报交流时,大家达成共识,汇总完成表格的填写。

《竹节人》学习任务单3

阅读任务: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1.浏览文本,筛选出和这个任务相对应的段落是:________。

2.填写表格(见表3),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表3

3.演绎故事。用上文中描述老师神态的关键词,发挥想象,把故事讲得更具体。

4.交流方法。这项阅读任务,我用到了_____这几种阅读方法。

第三个任务偏重于叙事,学生需要梳理出事情的前因后果和细节。落实讲故事这一任务,学生需要将课文当作一篇叙事类文本来读。学生需要运用以前学过的复述方法,凭借表格,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清楚,圈出描写老师神态的关键词语,再有序讲述,老师的形象就能生动立体,故事也自然生动。

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通过三个阅读支架,清晰明了地指引学生根据自身需求,确定合理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内容,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还丰富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初步形成阅读策略。

二、借力支架,精读对比,实践提升

通过前一篇《竹节人》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了怎样带着不同的阅读目的阅读同一篇文章,懂得阅读的目的不同,选择的阅读内容、使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

《宇宙生命之谜》用批注的形式,重在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运用。为了指导学生在精读过程与批注进行对照,在比较中习得正确的思维方法,教师可让学生结合填写表格(见表4),带着三个问题展开精读:(1)在明确阅读任务之后,你详细阅读了哪些内容?(2)详细阅读的部分,为了达到阅读目的,你采用了怎样的阅读方法?(3)在阅读中,如果遇到了不太准确的信息,你打算怎么处理?针对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先填写前两列,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阅读方法进行梳理。

表4

通过交流,学生会发现,自己用到的阅读方法,有的和学习伙伴一致,有的可以从学习伙伴那里得到启示,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篇课文,有的是学习伙伴没有用到的。对于学生自主运用的一些方法,有助于读懂文章的,给予充分肯定,以此来充实学生已有的阅读方法,形成“阅读收获”。

三、借力支架,综合实践,展示成果

《故宫博物院》这篇略读课文,为学生提供了两个任务,应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迁移使用阅读方法策略。本文篇幅较长,阅读难度不是很大,而两个阅读任务都涉及实践操作,所以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如果能提供支架(如表5),使学生完成任务时有章可循,为学生的达标铺路搭桥。

表5

学生借助图表支架,便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运用此前学到的方法和策略,独立去解决这些问题。完成任务一,需要仔细研读材料一,抓住表示游览顺序的关键词语,合理规划路线,做到不逆行。交流第二个任务,引导学生选择材料一和材料二。如何把太和殿讲解得条理清晰、生动有趣,引导学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如“位置—样貌—作用—故事传说”。

分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汇报,每人需先在组内展示自己画的参观路线图,并解释这样设计的原因。教师引导组员进行把关,如果不合理,需要说说怎么调整,调整的依据又是什么。汇报第二个任务,让汇报的同学当导游,将组员当成家庭成员,模拟一次详细讲解。讲解的过程中,扮演家庭成员的同学可以随即提问,让讲解的同学继续搜集资料,增补到自己的阅读成果中来。

猜你喜欢

竹节玩具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竹节人”中说“趣味”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