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教材资源 强化学生科学精神

2023-03-06甘肃天水市伏羲路逸夫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大胆科学知识科学

◇李 娟 (甘肃:天水市伏羲路逸夫小学)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成为时代的教学任务,也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学语文教材文体丰富,从1~2年级教材到高年级教材,其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语文教师要摒弃陈旧的、落后的教学观念,深度挖掘课本中的可利用资源,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展开教育活动,构建新型的、趣味性的教学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求真求实、大胆创新、勇于质疑、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为其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做好充足准备。

一、科学精神内涵

新时代、新理念、新要求,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并非单纯的“科学活动”,而是要求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求实、求真、创新、团结协作、实证、锲而不舍、质疑精神,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意识,让其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及社会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发掘小学语文教材资源强化学生科学精神

(一)构建探索氛围,强化学生质疑精神

良好科学精神的形成,需要学生对知识内容产生疑问,在自由探索中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对知识内容产生深层次挖掘。基于此,在展开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捕捉学生的学习状态及疑问,结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自主探索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能有效提升科学活动的教育质量,实现科学精神的培养目标。

以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为例,在本篇课文学习中,要求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史中的屈辱,从而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时,通过教师展现的图片和历史资料,充分了解到了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当下的残破。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一些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不重建圆明园?面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教师不用立即回答,可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深度引导。如: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吗?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教师可将学生的问题作为一个讨论话题,让全班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他们会说出不同的观点,如“圆明园重修后便可恢复往日的辉煌,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风采”或“圆明园不可以重修,用残破的遗址警示后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等等。面对学生热烈的探讨,教师可引导其在课后收集相关史实和学习资料,查一查“圆明园没有重修的原因”,在下一课时活动中继续讨论这一问题。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结合课上所学知识,对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展开深度挖掘与探索,有效强化学生的质疑精神,实现科学精神培养的目标。

(二)选择教育案例,强化学生求真精神

良好的科学精神并非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需要教师悉心引导与帮助,让学生获取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基于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时,要把握好教材中可选择的教育案例,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度挖掘和探讨,利用课文中的精神向学生渗透一些科学精神,实现教学目标。

以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学为例,本篇课文题目便是课文的主要观点。学生通过讲解与学习得知: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六年级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能够自主对文章内容展开阅读与探索,并完成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其通过自学的方式感受到科学精神。如在学生第一遍阅读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文中的‘?’与‘!’分别代表什么?”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内容展开初步阅读,认识到:“?”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并追求根源;“!”的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在学生展开第二次阅读活动时,教师可细化文章内容,提出全新的学习问题。如:“作者是怎样通过三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让学生再次对文章内容展开挖掘与探索。在学生的第三次阅读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其结合三个案例展开深度学习,让学生体会不同科学家对科学知识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感悟,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强化科学意识,利用科学家的案例展开科学精神的培养与渗透,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三)感受科学知识,强化学生科学认知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不同文体的课文与学习素材,能给予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教师在教学科学知识时,可对教材中的内容展开挖掘,结合一些科普类文章展开教学,通过数据、案例、信息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展开讲解,利用科普类知识强化学生的科学情感,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实事求是”精神,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与认知。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中,讲述了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法。教师在讲解本节课知识时,可根据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植物的特点及其生长方式,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悟自然科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海底世界》课文中提到:“海里的动物大约有三万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底有高山,有峡谷,也有森林和草地。”这些景象与数据都源于人们的不断探索与统计,通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经过一系列精准的测量,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伟大与神奇。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宇宙生命之谜》一课,文中从“地球生命”延伸到“宇宙生命”,讲述了科学家们设疑、研究、求证、分析、实验的过程。这些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在学习中不断强化其科学认知,通过教材中的课文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完成科学精神的培养任务。

(四)融合信息技术,强化学生科学意识

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精神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求真求实、锲而不舍的精神,更要做到“与时俱进”地发展与进步,在了解强化科学精神的同时还要了解当代的科学设备,将实际生活与课程活动巧妙融合,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知识对社会及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进一步增强其科学意识。

在新时代背景下,各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及丰富的教育资源走进了学生的课程学习活动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使用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其从不同角度出发,获取更多有效的学习信息。以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为例,本篇课文以“猎豹的速度”作为对比,按运动速度从慢到快对比列举了人、鸵鸟、猎豹、游隼。在教学展开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观看“猎豹奔跑”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猎豹之快”。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课文中的元素,先后为学生展现“人、鸵鸟、猎豹、游隼、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的速度,通过多媒体技术让课文中的内容“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最后点明教育主题:“宇宙中速度最快的东西是光。”这种教育方法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文字中所描述的场景及内容,通过视频讲解让学生意识到“身边的科学”。此外,教师还可在课上用多媒体技术举例,向学生介绍“网络速度”,让其了解到科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让学生在科学技术的融合下进一步地感知科学,从而提高其科学精神。

(五)大胆构思活动,强化学生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要想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教师就需在课程活动中巧妙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点燃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其大胆地对生活、现象、社会进行畅想,并鼓励其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在创新中实现科学精神的培养目标,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精神的形成需要学生具备极强的创新意识,教师可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展开大胆想象与构思,从而实现教育工作目标。以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为例,在本节习作学习中,要求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大胆地展开想象与创新,在头脑中构建出各种各样的场景与画面,最终通过文字叙述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在本次习作活动展开时,教师可让学生回顾所学的本单元课文,如《学弈》《两小儿辩日》《表里的生物》《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让学生回顾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及探索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本单元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大胆想象、大胆构思,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让其大胆讲述自己对科学事件的畅想。如:大脑能直接从书上拷贝知识、人能在火星上生活、用时光机穿越回到恐龙时代等,通过构思与创新的方式,让学生的科学精神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结语

总之,科学精神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好学科教学的优势,正确认识“科学精神”所包含的内容及培养方向,挖掘教材中的可利用资源。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学习,让小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感受到科学家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认识到实事求是、求真求实的科学探索态度;形成大胆创新、大胆构建的科学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用崭新的、有活力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大胆科学知识科学
蜗牛看牙医
点击科学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科学大爆炸
我家的大胆蜗牛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大胆玩创意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突出重点 大胆创新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