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分层设计

2023-03-06李晓华广东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层级双减分层

◇李晓华 (广东: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

“双减”政策的实施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小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看到当前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为学生精心设计非书面作业,使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本文简要阐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小学教师如何设计分层作业提出几个实践策略。

一、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重要性

由于小学生身心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数学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和安排,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素养。所谓“分层作业”,就是让学生在相匹配的作业活动中不断梳理重点知识内容,并且课后作业难度也会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而循序渐进地增加。这样的课后作业,一方面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另外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在不断探索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而稳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形式较为单一

小学生对于事物还没有形成很好的认识,不具备相应的辩证思维,只对趣味性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学生一旦在学习中遇到难以理解或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失去兴趣和热情。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通常会为学生布置海量的习题。虽然这样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出现强烈的厌学情绪。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分层课后作业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必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果教师为学生布置“统一式”的课后作业,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较为轻松地完成,然而,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根本无法独立完成这一难度的课后作业,从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如若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难度较低,就会导致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不符,影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虽然当前有部分小学教师有意识为学生设计分层作业,但是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身上,长此以往,会使课堂教学两极分化的情况更为严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成绩一直有所提升;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会因为赶不上进度而放弃学习。这样的教学状态,一方面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还会阻碍数学教育的发展。

(三)学生对完成作业缺乏主动性

通过目前对小学生的走访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将课后作业视为学习负担,认为课后作业占用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根本没有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学生即便完成课后作业,也是随意填写,根本不会展开深入探究。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进而阻碍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有部分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时,需要家长监督,如果教师布置的作业难度较大,不仅会延长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时间,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想利用课后作业更好地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就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基于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精心设计课后作业活动,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数学知识的态度,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策略

(一)将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课后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课后作业活动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成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对其进行合理分层。在班级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在分层时,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于学生的层级做出综合判断。如果教师在划分层级过程中出现问题,无论是划分的层级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对于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层级:可以将学习能力较强、成绩较为优秀、对于学习数学学科知识具有浓厚探究兴趣的学生划分为第一层级;将数学基础一般、学习成绩处于中等状态、有较强的上进心但需要教师予以相应监督和指导的学生划分为第二层级;将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对数学知识理解能力较差、学习需要教师时刻监督的学生划分为第三层级。教师将学生明确分层之后,还要随时根据其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调整层级。不能让学生长时间在同一层级保持不变,只有随时改变学生的层级,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在任何一个层级中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当中去,以此稳固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开展分层作业设计

小学生的进阶思维往往需要借助图像及动作,并且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多创设一些能够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扎实掌握数学知识,促使学生在教学中收获良好的教学体验感。所以在设计分层作业时,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为学生设计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作业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中《认识厘米和米》这一课后,想让学生扎实掌握“厘米”和“米”的长度概念,就可以为学生设计具有操作性的作业。首先,教师可以为第一层级的学生布置实践测量活动,对一些物品的实际尺寸进行测量统计,将厘米和米进行换算。对于第二层级的学生,教师让他们熟记教材上的重点知识内容,针对教材上的习题进行练习,让学生对于长度的概念有深入的认识。对于第三层级的学生,教师为其布置具有趣味性的课后作业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讲给自己的父母听,让学生在复述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重点及难点内容。通过分层设计学生的课后作业,使得每个层级的学生都对于长度概念有很好的认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至肉眼就能够估算出常见物品的尺寸。

可见,为不同层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后作业,不仅能够让学生轻松掌握学科知识,还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日后更好地将学科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设计趣味性的课后作业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较为活跃的阶段,对于任何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参与相应的游戏活动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以此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年、月、日》这一课后,由于部分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就可以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一项动手“做一做”的课后作业活动:让学生基于课上所学的内容,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日历。教师将学生的制作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展示,促使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过程中收获良好的体验。教师可以为数学基础一般、对学习数学知识完全没有兴趣的学生,设计“猜日期”的趣味活动。一方面游戏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这样的游戏活动还能够帮助基础较弱的学生夯实数学基础。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要将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划分,让学生在组内共同设计一些关于节日的卡片,然后将做好的卡片统一交给教师。教师将这些卡片放置到一个不透明的箱子内,让小组学生上台依次抽取盒子中的卡片,并说出卡片上节日所对应的日期。答对,学生小组加一分,答错,学生小组减一分,最后将小组成绩进行统计,以此来判断小组的胜负。对于获胜的小组,教师要及时给予奖励;对于失败的小组,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总结经验,为下次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由此可见,通过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分层作业活动,不仅能够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会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去,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爱上数学。

(四)开展分层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工作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传统数学作业评价形式较为单一,很难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并且在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教师很难真正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根本无法独立完成作业,长此以往,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认为作业内容较为简单,对于提升自身学习能力没有益处,久而久之,就会对数学作业失去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对学生实施分层评价,要深入探究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和规律。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批改作业时,适当给一些具有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有动力继续学习数学知识;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不需要过多地夸赞,因为学生本身已经听过太多的赞美。教师只需要为学生提供平等交流的平台即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同探索数学问题。由此可见,针对课后作业实施分层评价,一方面能够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积极为学生进行分层作业设计,充分发挥课后作业的育人价值及作用。教师首先要将学生进行合理分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级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后作业。教师还要为学生设计贴近生活的课后作业,进一步优化课后作业的评价形式,促使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活动过程中收获良好的教学体验,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及素养。

猜你喜欢

层级双减分层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雨林的分层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