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古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及优化策略

2023-02-21李英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小古文文言文阅读教学

李英

【摘要】本文围绕小古文的特点,剖析当前小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小古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以期让学生学好古文,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古文 阅读教学 文言文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1-0106-03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选取的小古文都是内容浅显、篇幅短小的文言文,题材贴近学生生活,十分适合学生阅读。学生通过学习,既能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又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因此,教师要把握小古文的特征,优化教学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古文的特点

“小古文”一词,最初是2006年由《小学语文教师》原主编李振村提出的。从严格意义上说,古文应该叫文言文。而小古文,则可以认为是适合儿童阅读、浅近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小古文的学习体现“一体四面”的特点,“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相辅相成。

(一)立足“文言”

立足“文言”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字词,疏通文义。小古文与现代汉语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它有严格的词汇、语法系统。比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中“群儿戏于庭”,直译就是“一群小儿玩耍在庭院”,而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其语序则应为“群儿于庭戏”。又如,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理解意思时应在“远”和“近”的前面将省略的“去人”补上。由此可见,小古文和现代汉语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它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只有从‘言出发,才有‘文的回归”。

(二)文以载道

在小古文中,“文章”和“文学”是统一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共收录了16篇小古文,它们被集中安排在三至六年级,且皆为历久传诵的经典名篇,具有言简义丰的特点和与众不同的文本价值。例如,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就有明确的实用功能,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谈启示;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启发学生关注故事逻辑;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则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思维能力。语文教材收录的这些小古文不同于现代白话文和长篇文言文,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作品把握作者所言之志、所载之道,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小古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上,这些往往是作者言志載道的关键点,学生通过品悟言语的魅力,感受小古文的思辨与深邃。由此说来,在小古文中,“文章”和“文学”是一体的,即“文道统一”。

(三)落脚“文化”

小古文教学应努力发掘文本的文化价值。德国语言学家、语文学家和政治家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认为,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二者是相互统一的。从这个层面来说,小古文中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小古文中所记载的具体内容、所传达的主要思想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生通过学习小古文,可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比如,学生学习《古人谈读书》后,可以端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学习《伯牙鼓琴》后,可以感悟到“人间知音难觅”的道理。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其中蕴含的精神,就能慢慢积淀传统文化底蕴。

二、当前小古文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

小古文“一体四面”的特点有效拓展了小学阶段小古文阅读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现实中,小古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现代文为主,小古文从三年级开始安排学习。教材中所选取的小古文相较于原来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数量上增加了很多,但是相较于现代文,小古文的内容安排不算多。这就使得部分教师把教学侧重点放在研究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方面,而对小古文教学研究关注较少。由于教师重视程度不足,学生也会对小古文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方式单一

在小古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教学形式单一,沿着“读、译、抄、背”的模式展开,过分注重对字词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力图做到“字字落实、句句串讲”。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会忽略小古文的深层内涵,导致小古文教学产生“重言轻文”的现象。小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将翻译作为小古文教学的重点着实枯燥乏味,势必会挫伤学生学习小古文的积极性。

另外,小古文在遣词造句上十分讲究,它的“文言”特质,导致读惯了现代文的学生在朗读小古文时不免有些拗口,容易出现不正确的断句和节奏把握不准等问题。如《伯牙鼓琴》中的“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断句方法,即使经过教师反复指导,仍有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而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小古文的断句和节奏,就会大大增加小古文背诵的难度。小古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果教学方式单一,往往会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重“言”轻“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小古文内涵丰富,如《守株待兔》《精卫填海》《杨氏之子》《自相矛盾》等,它们虽短小凝练却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度挖掘小古文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关注“言”而忽视了“文”,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优化小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针对当前小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尝试探寻小古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着眼于字词,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着力于文本,努力探寻文化的内蕴,寻找小古文的文化意味;重视诵读,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更浓。

(一)构建文言桥梁,夯实文言基础

学习小古文,前提是学习文言。从古汉语的角度来看,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开展小古文阅读教学,教师可依据以下三大原则处理其中的字词内容。

其一,学会放过。小古文中的有些字词学生不存在理解困难,教师就不需要特别处理,比如“锺子期曰”。还有一些书上有注释的,学生可以通过注释理解。

其二,突出重点。小古文阅读教学应重点突出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常用字词”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止一个意义,而字义又不能用现代意思去理解,教学这类字词时就要给学生补充一些词汇方面的知识,讲解这个词的词义。例如,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中,“兔走触株”中的“走”字与现代汉语的“走”字意思相差较大。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扩词,让学生明白现代汉语中“走”的意思是“步行”,将这意思代入小古文就会发现它的意思是不对的,从而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其三,深入挖掘。小古文中有些字词句,如果学生只是浅显地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对能够集中体现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字句,教师如果不深入讲解,学生很容易忽视。即使这些字词有注释,教师也不能让学生仅仅依赖注释去理解,而是要深入挖掘,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反复回味和推敲;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例如,在教学《伯牙鼓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善”字,进一步感知作者是如何借助“善”字展现“伯牙的知音是锺子期”的。如果此时不着力于炼字炼句处,学生就很难体会到语言的深邃和优美。

(二)适时适度翻译,重视审美体验

意大利诗人但丁在《飨宴》一书中认为:“凡是生动悦耳的或是缪斯接触过的话,都不可能再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不失其韵味与和谐。”笔者认为,在小古文教学中文本的含义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情感。古人常常把他们内心的情感蕴含在“意象”“意境”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这些是无法通过翻译来完美呈现的。如若逐字逐句地翻译,必然会导致原文中许多美学要素、意境的流失,其文学价值就会与原文相距甚远。因此,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古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从文章整体角度和文学价值角度适时适度地翻译。

例如,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中有两个重点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如果逐字逐句翻译,其含意虽在,韵味却全然消失了。在教学中,教师对重要字词“巍巍”“汤汤”等作解析即可,没有必要整句整段翻译,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带着整体语感去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的意思。

(三)注重文化渗透,树立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换言之,“言”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不可或缺,但它绝不是学习文言文的终点。文言文一方面体现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还表现了中国古代贤人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所言志所载道”。因此小古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应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即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基础的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从而去感受和领悟小古文中的文化底蕴,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其实小古文阅读教学的难点不在于理解小古文的内容,而在于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之美,增强文化认同感,进而提升文化自信。《伯牙鼓琴》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小古文,讲述的是历史上有名的知音故事,这种知音文化彰显了我们民族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它的传承不是肤浅地阅读,而是要在情境活动中去体验、想象。笔者在教授这篇小古文时,紧紧扣住知音文化,创设了几种情境:一是抓住“善鼓琴”和“善听”,鼓励学生在朗读中想象伯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的画面,并把自己想象成子期,从而畅谈何为“知音”;二是增加文化情境,让学生在阅读经典诗词、补充背景资料中感受伯牙与子期相交的快乐,从而理解子期一死,伯牙“仰天长哭,痛断肝肠”的悲痛与决绝。在完成《伯牙鼓琴》的教学任务之后,笔者还鼓励学生说一说与知音、知己相关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传承知音文化。

(四)以诵读为抓手,感悟韵律之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不管中文、外文,不管白话、文言,越是典范作品,必须读出声音……一切文字的感情都是声音体现的。”小古文音韵优美,教学小古文时教师应重视诵读。诵读是口、耳、心、眼一起用的学习方法,它与“背诵”有明显的区别。小学生的思维和行为都比较活跃,他们对枯燥的背诵活动缺乏耐心。而誦读重在“玩味”,即玩味义理,咀嚼滋味,从而让学生在感知语言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顺利达到鉴赏小古文的目的。在学生理解小古文所描述的主要内容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多诵读几遍,直至能够熟读成诵。在学生诵读时,教师要让学生读得抑扬顿挫,融入自己的感情,做到“映于眼,出于口,入于耳,动于心”,从而达成“诵读—玩味—内化”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伯牙鼓琴》时,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把握小古文的节奏,体会叠词的魅力,感受伯牙琴音所描绘的丰富的画面、高远的意境。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玩味,感受到小古文的韵律之美,逐渐对小古文中那些美好的品格和精神心领神会。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小古文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树立文化自信、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应成为小古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做到语言学习与文化素养培养的统一,努力使小古文阅读教学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王荣生,童志斌.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李洁.琴声何处不悠扬:中国古典艺术散文英译的审美沟通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小古文文言文阅读教学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多维诵读有效感知与积累小古文探究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对小古文教学的探索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小古文,打亮学生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底色
小学语文课程中引入“小古文”未尝不可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