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非遗”文化传承新路径

2023-02-21黄静静王曦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五育非遗融合

黄静静 王曦

【摘要】随着新时代学校育人方式的不断革新,教育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应该及时发挥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作用。南宁市北际路小学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发展实际,将极具南宁本土特色的“非遗”项目“邕州狮舞”引进校园,以“邕州狮舞”推动“五育”并举,实现通过传承“非遗”文化促进“五育”融合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非遗”文化 邕州狮舞 传承教育 “五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0450-9889(2023)31-0034-03

“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中国“非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基的重要阶段,只有根基牢固,才能枝繁叶茂。2020年,教育部在关于“‘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建议的答复中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小学教育之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启蒙与认同。将“非遗”文化与小学教育相结合,其实质就是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印入小学生内心,提高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在小学生的心中播下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种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通过老艺人的口传心授世代相传,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逐步消失。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应积极探索“非遗”文化融入基础教育的可能途径,努力创新形式、载体和路径,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并逐渐爱上传统文化,使青少年自觉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

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南宁市秀田小学教育集团成员校南宁市北际路小学(以下简称“北际小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作为深化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努力构建以“非遗”文化推动“五育并举”的学校文化育人体系。学校立足实际,利用地域优势,将极具南宁本土特色的“非遗”项目“邕州狮舞”引进校园,将“非遗”文化纳入“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持续、深入地学习“非遗”文化,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以狮舞为突破口,构建德育新格局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停留于文字、图片上的记录,更是历经岁月变迁后生动鲜活的文明传递,饱含时代赋予的生命力与创造力。“邕州狮舞”集民间舞蹈、传统武术、杂技、体操、民俗文化于一身,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人们了解南宁民俗的“活态史书”,而且蕴含着强健阳光、勇敢坚毅、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的优秀品质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是新时代德育的好素材和推进器。

北际小学以狮舞为突破口,构建德育新格局。一是以“邕州狮舞”为基点,深化思政育人改革,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协同育人,在党建、班队活动找准“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生长点,让狮舞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二是以“邕州狮舞”为契机,开展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如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专题学习会、举办“非遗”文化传承教师专题培训会,开展融“邕州狮舞”的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校会、班队会等活动,从而多渠道进行“非遗”知识宣传,引导学生了解“非遗”文化,自觉接受“非遗”文化。三是组织丰富多彩的“邕州狮舞”展演观摩、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浸润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之中,逐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通过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在学生心中播下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种子,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永久的基因。

为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北际小学聚焦“非遗”文化传承新路径,利用校园广播、课间音乐、教室、走廊、宣传栏和微信公众平台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打造既可深度体验又可持续学习的“非遗”文化平台,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学校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学校走廊、民族展示厅、教室文化墙上,随处可见师生制作的独特的“非遗”主题文创作品,师生行走其中,能时刻感受民族文化之美、鉴赏民族文化之美。

二、以狮舞为切入点,推动教学创新

北际小学将极具南宁本土特色的“非遗”项目“邕州狮舞”引进校园,以“智育狮”“体育狮”“美育狮”“劳育狮”为路径,坚持将课程体系与“非遗”文化实践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育人实践活动中对话历史、感悟文化,在润物无声的传统文化浸润中实现“五育”并举,激发文化传承的自觉。

(一)以“狮”增智,打造教学新优势

学校基于“五育并举”,大力推进教育创新,通过“非遗”文化校本化、学校课程本土化、实践活动生活化,在课程设置上将“邕州狮舞”与学科课堂深度融合。写作课中,教师通过定格狮舞的精彩瞬间,教会学生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把作文写得具体、生动;数学课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邕州狮舞”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如发现狮舞道具是轴对称图形、通过制作狮舞手工作品来设计用时和数量的数学问题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英语课上,学生学习用英语介绍“邕州狮舞”,做传统文化推广的小使者;在科学课上,学生提出“每个同学用纸箱制作‘狮子头存放不方便”的问题,在经过多次实践探究后,研究出用购物纸袋做成折叠式“狮子头”的解决办法。由此,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智慧,提升创新能力。此外,学校增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课、体验课等课程,编写一系列校本读本,推动“邕州狮舞”进学校、进课堂,丰富了学生活动形式,拓宽了教育渠道,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以“狮”强体,探索以体育人新模式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不仅关乎个人成长和家庭幸福,也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北际小学以促进健康为主线,加快学校健康教育能力建设,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以体育人新模式。

舞狮运动通过完成不同难度系数的动作技巧,将力量和优雅有机融合,使人的力量、耐力、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敏性得以发展。学校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教学资源,体育教师与“非遗”传承人共同将“邕州狮舞”动作精心编排成“非遗”特色课间操“狮舞操”,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难度动作和运动负荷,使全校学生都能学习和参与。每当大课间音乐声响起,全体学生手拿手工自制的“狮子头”道具,进行“狮舞操”锻炼,在运动中强健体魄,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学校还成立了“邕州狮舞”社团,开设“狮舞课程”,聘请“非遗”传承人言传身教,為学生讲解舞狮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招式,让学生跟随专业教师学习舞狮基本功。通过学习,学生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传承人。在2023年西乡塘区学生(少年儿童)运动会武术比赛暨校园龙狮大赛中,学校荣获舞龙项目第一名、单狮项目第一名、群狮项目第二名的好成绩。

(三)以“狮”育美,营造向美而行的氛围

学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受益者,学校以狮舞元素作为切入点,整合校内外美育资源,促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多元化打造美育活动亮点,营造向美而行的教育氛围。美术课上,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感受狮舞的造型和色彩的魅力;音乐课上,跌宕起伏的旋律,强劲有力的鼓点,由慢到快,由弱到强,师生们共同沉浸于热烈而欢快的音乐之中。此外,学校还开发了《邕州狮舞》系列校本课程:在手工艺课程中,老师教授学生利用海洋球、纸箱、纸袋、扭扭棒等制作狮舞道具、狮舞挂饰等;在绘画课程中,老师教学生在布袋、布鞋、扇子、纸伞等物件上绘制狮舞图案,制作文创作品;在舞蹈课上,民族旋律与“非遗”狮舞完美融合,学生通过优美的舞姿陶冶情操,追求美的升华。

(四)以“狮”促劳,建设劳动教育新平台

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实践性及显著的社会性等特点,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深挖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将狮舞特色融入劳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制作狮舞挂饰、虎头帽、龙狮船;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孩子们和父母一起制作狮舞头套、捏狮舞彩泥。结合春节,学校布置富有创意和乐趣的寒假劳动实践作业,开展了线上“‘邕有年味”美食创意大赛,鼓励学生将家乡美食与“非遗”技艺巧妙融合,随心所欲地勾勒出自己心目中的吉祥狮形象。学生们制作独特的狮兔顺遂糯米饭、令人垂涎欲滴的美满兔狮(吐司)、香浓细滑的狮(时)来运转蛋糕、芳香四溢的瑞狮呈祥糕点、别出心裁的心想狮(事)成水果拼盘、精致新颖的万狮(事)如意饺子……原本看似平淡无奇的食材,经过学生们的巧手创作,变成了一头头憨态可掬、气韵生动的小狮子,学生们在创新传承中体验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学校通过将“狮舞”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精心设计系列劳动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让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价值。

三、以狮舞为媒介,凝聚社会合力

在文化传承育人体系中,除了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还要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让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职责。学校、家庭和社会在“非遗”传承文化教育上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密切配合,才能充分发挥“非遗”文化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促劳的综合育人价值。北际小学凝聚家、校、社多方合力,创新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积极探索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共建共享的传统文化传承长效机制,激发“非遗”传承文化教育发展的新活力。

在家校共建中,学校组织成立“非遗”家庭教育委员会,利用微信公众号、QQ群、腾讯视频等网络交互平台,联通线上与线下,促进学校“非遗”教育在家庭的延续。在家庭教育活动中,学生带动家长一起学跳狮舞、学做狮舞手工艺作品,家长兴致盎然,亲子关系得到进一步升华,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得以形成。

在社校共建中,学校拓展文化传承教育路径,邀请“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化专家、城区文化馆馆长入校指导,充分利用“非遗”教育社会实践场所满足多样化的实践需求,组织学生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民族文物苑等场馆开展研学活动;到社区开展“北际萌狮·喜闹元宵”活动,为居民送上新春祝福;到敬老院进行狮舞表演,祈祝老人健康、吉祥。学校舞蹈《狮舞耀邕州》、校本特色操“狮舞操”受邀在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上进行展演;学生狮舞手工艺作品及绘画作品在“非遗”成果展上展示。学校舞蹈队参加南宁市2023年无偿献血主题才艺大赛决赛并获亚军。在西乡塘区“红领巾壮苗行动”主题公益活动启动仪式上,学校狮舞社团进行开场舞表演,学生将自制的手工艺作品及绘画作品在红领巾爱心集市上进行义卖,新颖独特的作品引来市民争相抢购,所得善款全部捐献给希望工程。

四、以狮舞为契机,加强教育科研

学校组建行政团队、“非遗”文化教师团队保障“非遗”文化传承教育有效落实,积极开发“非遗”文化教育资源,开展一系列“非遗”文化教育活动,使“非遗”文化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与此同时,学校注重完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使教师不仅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以狮舞为契机,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学科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不同学段设立不同的培养目标。从低年段的感性接触,到中年段的技艺学习,再到高年段的创新推广,实现了知识型课程、实践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的逐层提升,并提炼出体验参悟式、对照融合式、主题探究式、统筹渗透式等“非遗”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学校成立了“非遗”文化教研中心,打造“非遗”课程,开发创新人才培养阵地,以理论研究指导教学实践,以教学实践丰富理论体系,强化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与相关学科的融合,编写了《邕州狮舞》《南宁酸嘢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校本教材9套,制作“非遗”专题微课45节,创编“非遗”数字化自媒体推文110篇,设立相关课题15项。北际小学通过课程资源开发、作业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促进了“非遗”研究和教学深入开展,实现了教师团队课程开发、教研等能力的不断提高。

总之,北际小学通过深入挖掘“非遗”文化“邕州狮舞”的精神内核,以“智育狮”“体育狮”“美育狮”“劳育狮”为着力点,坚持“五育”融合,推进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促进了高质量育人体系的构建,推动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才艺广泛、崇尚劳动和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雅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心中生根发芽[N].人民日报,2023-02-26(5).

[2]林加.中小学“非遗进校园”教育实践目标体系建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6(1):28-35.

猜你喜欢

五育非遗融合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融合》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