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本质研究

2023-02-18丁科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丁科

摘 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本质的研究成果显著,但到底何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本质,学界目前仍有分歧。为准确把握其内在本质,需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本质进行深度探究,最为基础的是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现有成果做一次全面透视。通过对现有成果的分析,吸收现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本质研究的优秀成果,同时发现其研究中的不足。不足之处在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本质研究就事论事,缺乏深层次、多维度的理论思考,即未能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本质的技术话语权、生成话语权、价值话语权等维度考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本质,这是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是孤立的、抽象的话语权,而是基于网络技术话语权基础上的一种生成话语权。此生成话语权不是随意的话语权,而是基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本质的价值话语权。只有深度理解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技术话语权、生成话语权以及价值话语权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深刻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本质。揭示其本质之后,需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话语权、生成话语权以及价值话语权这三重维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本质进行系统论证,以便准确回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内在本质的这一现实话题。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技术话语权;生成话语权;价值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3)06-0097-10

话语权是话语生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权力,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其自身话语在生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蕴藏的独特权力。目前,学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研究成果颇多,但真正深入剖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本质的却极为罕见,这是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本质蕴含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运行之中,是其最根本的特征。笔者在此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本质进行探讨,希望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学理基础。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本质研究的透视

自从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概念被提出后,学界就将意识形态话语权以及后来提出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嫁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研究之中。本文旨在将此话题引进深入,把握其内在本质,推进相关议题的研究。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本质研究的演进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本质研究是网络思想政治话语权的根基,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的内核。此话语权研究的直接来源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溯源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意识形态话语权而言,西方较早提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是意大利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葛兰西,他从“文化领导权”的视角阐述了意识形态话语权。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就深刻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这里的思想领导就蕴含了话语领导,即话语权,这是因为人的思想是通过话语来表达的。这种话语不是别的话语,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独特话语。此后,我党的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设是与人的技术生存紧密联系在一块的。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人不仅生存于现实的物理空间,也生存于网络技术所建构的虚拟空间。在此空间里,人创建了新兴媒体,新兴媒体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就此,胡锦涛同志强调:“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2]或许正是因为互联网话语的社会影响力,学界开始了对话语权的研究。张国祚教授发表了《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一文,明确提出了到底何谓话语权的问题[3]。商懿秀、肖新发撰写的《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体及其变化》[4]和占建青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话语权的建构》[5]都是在网络技术背景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思考。商懿秀、肖新发基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存在的前提以思考其主体变化,而占建青则是基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存在的前提以思考其有效性的提升。虽然这两篇论文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这一学术话语,但没有很好地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本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对网络技术的依赖已不仅止步于网络技术工具,而更多寄托于网络技术生存。在网络技术生存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所强调的:“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6]假如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占领。如果能占领此阵地,就能牢牢地把握自己的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强调: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7]。正是在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学界强化了对此话题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成果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 [8]50-61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探析》 [9]85-90。李超明、李礼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就是網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蕴含的强制、灌输、说服、引领的力量”[8]52,而崔海英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涵包括了‘话语权权利‘话语权力‘话语权效”[9]86。可见,学界的同行们都试图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内涵来诠释其内在本质。

(二)网络思想政治话语权内在本质研究的偏颇

学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内涵诠释的过程是否可以被理解为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本质的探究呢?事实并非如此。学界在诠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本质时发生了偏颇,体现在借用网络意识形态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内涵界定来混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本质。

1.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内涵掩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本质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本质源于意识形态,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侯惠勤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中指出:“国家意识形态本质是阶级意识,是上升为统治思想的阶级意识。”[10]意识形态不是空洞产物,而是由现实物质生存状况所决定、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的。当人生存于网络空间时,人不仅生存于现实物理空间,也生存于网络技术空间,因而存在于网络社会空间的意识形态本质就演变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本质,此本质是具有技术属性的国家阶级统治本质。对此展开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有:《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11]《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代挑战》[12]《建构互联网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原则探析》[13],以及《论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四重维度》[14]等。这些理论研究成果意味着学界已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内涵界定转化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本质。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概念掩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本质

如果说将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转化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本质是掩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本质,那么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概念用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本质则是掩盖了它的内在本质。此掩盖更具迷惑性,这是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概念与其本质具有同质性。即便如此,这两者也有着很大差异,即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描述,而本质是对概念真实的揭示。因此,概念就是概念,本质就是本质。正如侯丹娟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思考》中所提到的那样,“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由事物本身的特殊矛盾決定的”[15]。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事物本质、具体、直观的表达,由社会发展的各种具体关系所决定,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相互区别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事物外在的抽象描述不等同于事物的内在本质。以此类推,也不能简单地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抽象描述理解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本质。否则,就只能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外在属性上绕圈子,而无法触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本质内核。这就要求学界在研究此议题时,不能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概念来掩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本质。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本质研究的归位

本研究就是要回到对话语权的内在本质研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本质就源自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话语的建构,此建构过程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过程。其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否具有影响力,要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种话语之间的内在关系。关系通过内在逻辑机制形成相应的结构,正是这样的话语关系结构才导致了其内在的话语权力。因而,此处的话语权不仅具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资格,而且具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种话语所建构的话语影响力,这就需要弄明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力源自何处。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此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话语就是网络技术话语,而网络技术话语是信息话语,此信息话语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信息话语具有本质区别。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源自于主客体间性话语,而不是单方源自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要是源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话语,而客体却没有自身的话语;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相互交织的话语。再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生活话语,而不是官方话语。网络社会空间是“隐身”的空间,如果将官方话语置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就会面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规避的情形。最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多维话语,而不是单维话语。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网络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建构起若干主客体关系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话语,而不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维度主客体的关系话语。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影响力不是主客体单维度的,而是主客体多维度的矢量合力。经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种内在话语系统分析后,可以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本质就是以网络技术话语权为载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价值话语权引导的矢量合力。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内在本质的追问

在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现状以及迫切要求其回归的基础上,需要对其内在本质进行深度追问,网络思想政治教话语权的本质是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话语权为支撑、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为推动、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话语权为牵引的内在建构的矢量合力。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话语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网络技术互动本质所驱使而产生的一种权力,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扎根于技术生存与发展的生存话语权。网络技术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谁拥有技术,谁就拥有了话语权力。此时,技术已不再是一种工具性的技术,而是价值性的技术,是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技术,是决定人的思想、意识、观念等意识形态的技术。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最初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技术性话语控制权。自人揖别动物以来,人就是技术的人,技术就是人的技术,人与技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的一切活动都与技术密切相关。正是因为人与技术之间的紧密关系,人的思想、意识、观念等的形成与发展都和技术紧密相关。不同阶段的技术发展必然有其相应的思想、意识、观念与之匹配。正如历史唯物主义所认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技术发展不是简单的技术演绎,而是以技术为基础的社会进步。网络技术时代,技术不再是条款分割的技术,而是技术的交织。在技术交织的范畴里,人的思维不再是线性思维,而是非线性逻辑,思想、意识、观念的产生也不是线性逻辑,而是非线性思维。非线性思维所产生的技术,不再完全被人所主宰。网民在网络社会空间的实践不是单纯的人支配技术的活动,而是人支配技术与技术支配人的双向交织,这类实践活动的思想、意识、观念难以简单地被划分为人自身的实践产物或是技术驱使的产物。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人发明了网络技术,建构了网络社会,与此同时,网络社会也塑造了人。在人与网络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人已经将网络技术融入人自身的发展,使人与技术融合在一起。

在网络技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话语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其话语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会产生独特的影响力,这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网络政治教育话语权首先源自于网络技术互动本质的技术话语的独特影响力,网络技术话语的独特影响力就在于技术所营造的生动形象的话语,此话语具有亲和力,容易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不是传统的、纯粹的、直白的、枯燥的说教。由于网络技术的特殊功效,网络技术话语可用声频、视频等多种文本方式展现。不仅如此,此话语还具有时间的错位性,当有什么事打扰了受众对话语的接受,受众随时都可以暂停,随后还可返回,而这并不会影响话语的任何功效。此外,其话语既可以是单向话语,还可以是多向话语,受教育者可以将不同的话语频道同时打开、同时接受,也可随时转换。因此,此多向技术话语对人的影响力不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所能比拟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基点在于网络技术性话语权。技术不是抽象的技术,是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技术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反映,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技术从来都不是单个人的技术,而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网络作为人交往的工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此时,网络技术使用媒介话语,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媒介话语权,是传递性话语权。此话语权是联结人与界面、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内在的桥梁,如果桥梁中断,其话语权就会被撕裂。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再停留于单纯的媒介话语权,而是技术生存话语权。在技术存在视域中,人不再以计算机界面为临界,而是完全沉浸于網络社会空间之中。人与界面不再是对立关系,而已经融合为一体。人作为网络社会空间中跳动的符号已经在网络社会空间被符号化了,被网络各种信息所支配。此时,人的主体性已经与网络信息的脉动性交织,这就导致了人机话语的深度融合。故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蕴含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技术话语而深度渗透所衍生的技术性话语权。

此技术话语权被局限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技术生存话语权中,还包含了网络技术的表达话语权。在现实生活中,人所使用的话语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具有严格的话语逻辑。在网络社会空间中,为了适应网络社会空间的交往需要,出现了许多新型的网络话语,这些网络话语具有鲜明的网络技术特性,且只有在网络特定社会空间中使用,才能明白其中的真正内涵。网络话语没有严格的话语逻辑关系,其随着网络话语的使用而逐渐被规范,并表达着独特的话语寓意。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成话语权

基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渊源,可将其分为规定性话语权和生成性话语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性话语权通常是由上而下的主客体关系话语权,具有相当的特权,由一定国家权力、政治权力、行政权力所赋予。如果没有这一特殊权力,这种话语权就失去了存在根基。因此,其规定话语权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话语权。这一固有话语权具有特定的历史根源,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象征。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已经形成了规定性话语权,其内在本质是国家权力,话语权只不过是国家权力的外在反映,是国家意志的外在表达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规定性话语权是国家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建构在特定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基础之上。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规定性话语权过于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地位,而忽视其客体的主体性存在,殊不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仍然是现实的、有血有肉的人,仍旧具有主体性,尤其是在网络技术背景下,其客体的主体性已被极大地激活。因而,在网络社会空间中,如果单方面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而回避其客体的主体性,那么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就难以被搭建,也就无法谈论由其主客体所建构的话语权。为了更好地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就必须要深入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基于其内在主体性所建构的话语权。

基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主体性基础所建构的话语权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话语权。此话语权不单单包含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释放的主体性面向其客体所抒发的话语而生成的话语权,而且还包含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反身其对应主体所映射的话语而生成的话语权,这是因为,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网民在网络社会空间中是一个“自由人”。在网络社会空间中,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网民“身体缺场”,但可通过鼠标、键盘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观念等,且在网络界面上创建无数窗口,每一个窗口就是一个界面,每个界面都可以表达一个独特的意识、观念、行为等,任何一个在网络空间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都难以对其进行控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客体都可以多向地与其相对应的主体进行交流互动,也可以与其周边的旁观者进行相互交流。其交流过程就是对话过程,其对话过程就是主客体话语权的生成过程。

可见,生成话语权是建构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型主客体之间话语彼此相互交织的基础上所汇集成的新型话语权。此话语权不仅是话语表达,而且是话语争夺,话语争夺的实质是主客体话语间的内在较量。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成话语权的实质就是其主客体内在价值取向的彼此驱使,是其主体话语指向性对客体话语困顿性的价值引领。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属性上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是主体对客体话语的简单引领,而是在基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主体性基础上的价值矢量的合力表达。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话语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话语权是网络技术生存的新拓展,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此属性是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表现为: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理论学说,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渊源。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没有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也就没有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观念等,以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的自觉。思想政治教育要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其理论转化为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本质渊源。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经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过程后、在经过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创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蕴含的内在本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包含的真理价值是彼此相辅相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特殊教育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

如果存在于现实物理空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内在本质是基于现实生活的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取向,那么作为线上网络社会空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也理应如此。网络技术的本质属性是人的价值属性的外在表现形式,虽然我国在网络技术层面还受西方网络技术的制约,但我国也有属于自己的网络技术。我国人民长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取向,因而在网络社会空间中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仍然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内在本质的确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由其内在话语体系的话语相互交织而产生了内在的、固有的、必然的话语影响力,该话语体系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网络技术生存话语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而建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话语建构在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网络社会空间中,具有鲜明的网络技术话语属性。网络技术话语具有互动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实践性,网络技术话语的互动性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性又建构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成性,在其生成性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性。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话语权的确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话语权根植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作为技术生存的人的技术互动之中。人是现实的人,其生存、发展总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联,离不开与自身紧密相联的技术。技术不是凭空产生的,技术是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外界相互作用而外化的产物,是人自我意识的超越。技术总与人自身的生存、发展相互交织,人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人的升华。随着人的发展,人的思想、意识、观念等也发生了变化,而此变化正是人联系自身生存、发展变化与技术创新、超越的纽带。石器到铁器的技术发展使得劳动产品有了剩余,这就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诞生。在国家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得以形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人自身技术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以往的技术发展中,人常会把技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这是因为人对技术还起着支配作用。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到来,人已经不能完全支配技术,相反地,技术却能支配人。技术不再是人生存的手段,而是人的生存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建构在人沉浸于网络技术背景之中的特殊思想政治教育,在此技术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鲜明的技术特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被打上了技术的烙印。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话语权的数字性生存

数字只是人类社会进程的计量表达。随着数字的发展,数字已不再是简单的计量单位,而是人的生存方式;数字也不再是人生存之外的东西,而是人自身内在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任何行为,即便是人的思想、意识、观念等精神现象的东西,也可以与数字相衔接。尼葛洛庞帝注意到了“计算机不仅能够准确地执行人的指示,还能够理解人,捕捉人的眼神,对你的命令报以微笑或是懊悔的反应”[16]2,这就使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意识、观念等与计算机数字建立了对应关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已经很难找到未经数字技术涉足的领域”[16]51,“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16]108。计算机不是抽象的计算机,而是由数字所建构的计算机。无论是计算机还是数字,都是技術性的产物。技术是人的生存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于网络技术的数字生存之上的、具有鲜明的技术性的人的生存方式。网络社会空间是技术空间,由数字所建构,其中的所有图像、符号均由比特数字“0”和“1”所构成。网络社会空间话语的相互转换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生活话语交织在一起,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呈现出沉浸式效果,强化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话语权的符号性生存

在网络社会空间里,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因此人的实践活动就是符号性的活动,同时也包括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在此活动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都被符号化了,这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神话、艺术等是人生存的符号宇宙的各个部分,是织成符号宇宙之网的不同“丝线”。此时,人在网络社会空间中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符号化的实践活动,在这一符号化的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话语是符号性的话语,此特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符号性话语实践所产生的话语权就是符号化的话语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符号生存之中。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话语权的赋能性生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赋能性源自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技术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生存的功能性发挥。技术是人自我意识的产物,人的自我意识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反思,人自我意识的超越使得技术发生了变革,技术与人的自我意识有着共同的“胚胎”。技术是人自我意识直接作用于自然界的具体反映,其本质是人自我意识的能动反映。在技术生存的背景下,人实践活动的话语就是技术话语,技术性的网络话语是网络技术生存的直接表达,只要有网络技术生存,就会有网络话语的产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网络技术生存背景下就人的思想、意识、观念等精神现象而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人自从会使用工具,就被打上了技术的烙印。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人发明了技术、制造了工具,这就使得人与技术永远地交织在一起:人是技术的人,技术是人的技术。技术不是单纯技术,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技术有技术思想、技术观念等,也有技术外化的技术物质载体。技术刺激人的思想、意识、观念等精神现象,使其发生改变,使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深刻性的历史变革。正是这种技术性的变革才有了网络技术的产生,才建构了网络社会空间。网络空间不是虚拟空间,而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活动空间,是网络社会活动的空间。在网络技术时代,网络技术不仅成为人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人生存的方式。人的生存方式是人思想、意识、观念产生的本源,也正因为人生存具有技术性,所以人的思想、意识、观念也具有鲜明的技术性,人的思想、意识、观念的技术性也导致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技术性。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成话语权的确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成话语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相对于其规定性话语权的新突破,具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基于网络技术互动本质而衍生的新内涵,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体性的新拓展。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成话语权的主体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是静态话语权,而是动态话语权。话语权不是静止话语的产物,而是动态话语的产物,是实践的产物。如果没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主客体间性的价值矢量,就没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实践,也就没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源自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不单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还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在网络社会空间里,网络技术的本质就是人自我意识的主体性的能动反映,因此无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或是客体都具有主体的属性,这一主体性源自于人自身的能动性以及网络技术的互动性。在网络社会空间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找不到绝对的、固定的、相应客体的存在,因为所有生存于网络社会空间的人都以主体性的姿态存在。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话语权不是静态的、固定话语的传承话语权,而是基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主体性的生成话语权。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成话语权的主体间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虽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推动的结果,但不是有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就能生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真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是基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主体间性,是基于其内在同质话语的相互交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主体性的一维建构,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内在的多维建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内在主体性基于特定教育内容、特定教育方式等所建构的具有同质价值取向的主体间性。正是基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关系的确立,才有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成话语权的主客体关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話语权不仅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生性话语权,而且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超越了主体间性的新型主客体关系的生成话语权。此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基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性的新型主客体关系,是引领价值与被引领价值之间的生成关系。这种主客体关系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重视其主体的主体性而忽视了其客体的主体性,过多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然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上,学者却又过多地强调其主体间性而忽视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如果忽视其主客体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价值引领功能就会消失,所以不能因为要凸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主体性,就消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是基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而演进的。在网络社会空间中,因网络技术互动本质的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所建构的关系是主体间性关系,在其主体间性基础上又建构了新的主客体关系,在新的主客体关系上重新生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这是因为,人不是被动性存在,而是主动性存在。但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因素使人的主体性受到了约束,尤其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受到了制约。在网络社会空间中,人不是简单的技术工具性的存在,而是深刻的技术互动性的存在。正是人技术性的互动存在,才激发了人的主体性;正是人的主体性存在,才导致了人的主体间性存在;也正是因为人主体间性的存在,才导致了网民网络话语的出现;也正是人主体间性话语的产生,才进一步推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发展。

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对话生成。此生成表现为: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话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话语的主客体关系生成,是主体话语对客体话语的能动性改变,也是主体性话语对客体性话语能动作用的表现,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一种形式,也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延伸。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话语交互生成。它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对其客体的被动性的挤压,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话语姿态的对话。三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体性适应客体主体性后,再改变客体主体性的话语权生成。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其都是主客体关系的内在生成。正如福柯所言:“权力始终是关系的”[17]173,并认为:“它(权力)不是压制主体性,而是促进、培养和鼓励主体性”,“权力不是一个说不的力量,而是通过创造事物,引出快乐,并形成知识和话语而运作”[17]201。显然,话语权是建构主体性基础之上的。为此,福柯认为:“权力运作的最好形式不是直接施加力量于人们身上,而是间接地建立个人的主体性上。”[17]201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话语权的确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话语权的确证基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主客体对其生成话语权的内在价值的取向。只有深刻理解、把握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价值取向,才能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本质。在以网络技术为生存背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话语权生成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价值话语权体现为主客体的共生、共建和共进。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话语权的共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的价值话语权的共生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价值基础与前提。此共生性包含了内外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社会空间的价值凝聚力和价值导向力的共生,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主客体间的价值凝聚力和价值导向力的共生。无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或是外在的共生,都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其价值共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殊属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共生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主体性总是一定生活的反映,是具有相同或是相似价值取向的交织,此共生性表现为生活基础的共生性和生活取向的共生性等。如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客体的主体性没有共生的价值属性,那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价值共生性就难以实现,也难以夯实其内在共建的基础。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话语权的共享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共享价值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效能属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的反哺,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效能得以提升的关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共享价值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话语权的条件共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话语叙事共享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话语效果的共享等。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话语权的共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是固定话语权,而是生成话语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成话语权也就是其发展话语权。话语权本质上是实践话语权,实践是历史活动,历史活动总是向前发展的,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向前发展、推进的话语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作为发展性的话语权是一个共进的过程,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话语的共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共建、主体的主体性迎合客体的主体性再带动客体主体性的共进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本质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范畴、要素、结构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变化建构在特定的技术生存之中,并具有特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18],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基于网络技术话语权支撑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内在价值话语权引导的必然,此内在必然性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5.

[2]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

[3] 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J].求是, 2009(9):43-46.

[4] 商懿秀,肖新发.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体及其变化[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7):60-63.

[5] 占建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话语权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113-115.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5.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8.

[8] 李超民,李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6).

[9] 崔海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7(3).

[10]侯惠勤.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2):5.

[11]朱效梅,謝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2(10):68-75.

[12]赵欢春.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代挑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4-18.

[13]李江静.建构互联网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原则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90-94.

[14]陈娜.论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四重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7(6):75-81.

[15]侯丹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15-16.

[16]郑腾川.《数字生存》导读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7]阿德里娜·S.尚邦,阿兰·欧文,劳拉·爱泼斯坦.话语、权力和主体性——福柯与社会工作的对话[M]. 郭伟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8]李小梅.基于CiteSpace的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研究态势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79-89.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of discourse powerin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NG Ke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371,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essence of discourse power in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notable, but what exactly is the essence?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t opinions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n order to accurately grasp its internal essence, it is necessary to probe into the essence of discourse power in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most fundamental step i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on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the essence.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we will not only absorb the excellent achievement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but also discover its deficiency. The deficiency lies in the lack of deep and multi-dimensional theoretical thinking, that is, the essence of discourse power has not been studi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echnical discourse power, generative discourse power, value discourse power and so on. This is because the discourse power in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t an isolated and abstract power at will, but a generative discourse power based on network technology and a value discourse power based on the inherent essence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only by deepl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l logical relations of the technical discourse power, the generative discourse power and the value discourse power in the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we deeply reveal the essence. After revealing its essence, we need to systematically demonstrate it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just mentioned, so as to accurately respond to the realistic topic of the essence of discourse power in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power; technical discourse power; generative discourse power; value discourse power

(编辑:段明琰)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聋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紧紧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