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血无偿献血者性别年龄及初筛淘汰情况分析

2023-02-13杨柳天津市血液中心天津30011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3期
关键词:淘汰率无偿献血者初筛

杨柳(天津市血液中心,天津 300110)

近年来,随着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需求逐年增长,我国临床用血需求也随之快速增长[1]。由于社会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人群年龄结构比例变化,适龄献血人群缩减,导致无偿献血工作面临更大的压力[2]。如何降低初筛淘汰率,提高血液质量,成了无偿献血工作的一个重点。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献血者由于对自身健康状况及无偿献血前注意事项缺乏了解,导致初筛淘汰,未能一次性献血成功,造成了资源和时间的浪费,进而影响献血者的献血热情,不利于献血工作的开展。性别和年龄是无偿献血者的最基本、最易获取的统计信息,笔者从这两个人群特征入手,分析无偿献血者性别、年龄的分布及初筛淘汰特征,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宣传、招募、健康征询措施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2021年天津市血液中心全血无偿献血者及血液初筛淘汰者(共741250人次,其中男性522472人次,女性218778人次)的登记资料。

1.2 仪器与试剂 ALT检测采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荷兰威图Microlab300、德国瑞尔Photometer 4040)和ALT测定试剂盒(上海荣盛),HBsAg和抗-TP检测采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联合检测试剂(英科创新)。Hb检测采用血红蛋白分析仪(HemoCue Hb 301)。

1.3 研究方法 献血者参加献血前进行健康征询和体格检查,通过者进行血液初筛,项目包括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TP(梅毒螺旋体抗体)、Hb(血红蛋白)、脂肪血,对不同性别、年龄的全血无偿献血者血液初筛淘汰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各年龄段男女之间初筛淘汰情况,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项目初筛淘汰率=各项目淘汰数÷各人群(性别、年龄)登记人次。

2 结果

2.1 2017年-2021年献血人群性别、年龄分布及初筛淘汰情况,见表1。

2.2 2017年-2021年不同性别、年龄献血人群初筛淘汰情况,见图1。

2.3 男性不同年龄段ALT淘汰率占男性初筛淘汰的比例,见图2。

2.4 女性不同年龄段Hb淘汰率占女性初筛淘汰的比例,见图3。

2.5 不同性别、年龄献血人群的招募及征询策略,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年龄献血人群的招募及征询策略

3 讨论

性别和年龄是无偿献血者的基本标识特征,即能从身份证上直接反映出的信息,故从性别和年龄入手,研究初筛淘汰情况,更具有普适性和客观性。如表1所示,5年的数据显示出男性和女性在18-55岁间各个年龄段的初筛淘汰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初筛淘汰情况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3.1 无偿献血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总体上,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性约是女性的2.39倍,各年龄段男性献血者均多于女性献血者,见表1。男性献血者和女性献血者均呈现18-25岁年龄段占比最高,随着年龄增长,献血人次逐渐降低的趋势,与相关研究一致[3],18-25岁人群在男性占比38.71%,在女性占比55.98%。

3.2 男性初筛淘汰情况 初筛淘汰率在18-35岁年龄段,呈现上升趋势,18-25岁淘汰率为9.43%,26-30岁淘汰率迅速增长到15.94%,在31-35岁达到峰值16.65%,随后在36-60岁逐步回落,在56-60岁达到最低点6.10%,见表1、图1。这种初筛淘汰率的变化趋势与男性在不同年龄段的生活特点有关,25-45岁年龄段的男性作为家庭、工作单位的主力军,生活、工作压力较大,疲劳、不规律作息、应酬饮酒等生活习惯导致该阶段淘汰率高[4]。从初筛淘汰项目上看,ALT在男性的各个年龄段,均是初筛淘汰的主要因素,见图2,在18-25岁占到了淘汰情况的78.47%(7.4%/9.43%),此后随着年龄增长,相对占比有回落趋势,但在46岁之前,都占到了淘汰情况的50%以上,见图2,(虚线为拟合的趋势线,R2=0.7432)。脂肪血在各个年龄段是仅次于ALT的淘汰因素,反映男性在饮食上对于高脂饮食缺乏一定的节制;HBsAg是第三淘汰因素,在男性各个年龄段无明显趋势变化,但均比女性高,此前有研究表明,女性对HBV(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力比男性高,这可能与女性体内含有较多的雌激素有关[5]。

图2 男性不同年龄段ALT淘汰率占男性初筛淘汰的比例

3.3 女性的初筛淘汰情况 初筛淘汰率在18-50岁年龄段,呈现上升趋势,18-25岁淘汰率为6.76%,随后逐渐上升,在46-50岁达到峰值13.14%,然后逐步回落,同样在56-60岁达到最低点,为5.98%,见表1、图1。与男性不同,女性的淘汰率较高的年龄段出现在更年期,这一时期女性生理、心理容易产生不适症状,比如情绪反复无常、失眠、身体乏力等,会影响初筛结果。从初筛淘汰项目上看,Hb在女性50岁之前,均是初筛淘汰的主要因素,见图3,在18-25岁占到了淘汰情况的62.57%(4.23%/6.76%),之后随着年龄增长,相对占比有回落趋势(虚线为拟合的趋势线,R2=0.5397),见图3。这与年轻女性更加注重身材管理,长期节食减肥导致了Hb低有关;ALT是次于Hb的淘汰因素,均较为明显地低于各年龄段男性;脂肪血是第三淘汰因素,但是与男性不同,女性脂肪血淘汰主要发生在45岁以后。

图1 2017年-2021年不同性别、年龄献血人群初筛淘汰情况

图3 女性不同年龄段Hb淘汰率占女性初筛淘汰的比例

表1 2017年-2021年献血人群性别、年龄分布及初筛淘汰情况

3.4 招募及征询策略 本研究结果表明,应根据不同性别、年龄的献血人群分布特征及初筛淘汰情况,制定招募及征询策略,见表2。在无偿献血的“宣”与“教”上有所侧重,“宣”重点在于提高人群无偿献血的积极性,提升无偿献血的“量”;“教”重点在于提高无偿献血的成功率,提升无偿献血的“质”。56-60岁人群,虽献血人次少,但初筛淘汰率最低,国内外研究也证实,超龄献血人群血液质量高[6],因其多为固定献血者,对无偿献血各方面更加了解,故对该人群要做好持续巩固保留,通过无微不至的献血服务、体贴的献血后回访,减少56-60岁固定献血者的流失。

综上所述,从献血人群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入手,分析献血者性别、年龄的分布及初筛淘汰特征,针对性地进行无偿献血“宣”与“教”,进而提升无偿献血的“量”与“质”。本文仅研究了近5年的数据,献血人群性别、年龄的分布及初筛淘汰的情况的发展演变有待进一步调研和观察,采供血机构据此动态调整招募及征询策略,对于壮大无偿献血队伍,缓解血液供需的“紧平衡”状态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淘汰率无偿献血者初筛
体检人群使用NOSAS评分作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初筛工具的可行性分析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街头献血与团体献血血液筛查指标对比与分析*
飞行学院2014—2018年招飞外科淘汰疾病谱分析
Multiple gastric angiolipomas:A case report
优质护理对无偿献血者护理效果及血液质量的影响分析
初产母猪淘汰率高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艺考战役
优化无偿献血初筛岗位检测流程探讨
广州地区1022172例无偿献血者检测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