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癌患者应用术前诱导化疗与术后放疗联合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2023-02-13张号龙玉芳杨寿康蒋校文鲁坤李坤芩南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湖南郴州43000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郴州430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3期
关键词:口腔癌标志物诱导

张号,龙玉芳△,杨寿康,蒋校文,鲁坤,李坤芩(1.南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湖南 郴州 43000;.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 郴州 43000)

口腔癌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恶性口腔疾病,现代临床研究指出病毒感染、环境、遗传及不良生活习惯与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但尚不清楚其具体病因[1]。该疾病发作后可引起口腔肿块、结节及黏膜溃疡且长期不愈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可对患者正常饮食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其生活质量大幅下降,若不及时接受有效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2]。外科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方法,但难以彻底切除病灶,术后复发风险较高,且容易出现相关并发症。因此,常于术后配合放疗治疗,以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复发风险。近些年来的相关研究发现[3],在手术治疗口腔癌之前,给予患者一定疗程的诱导化疗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化疗治疗容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基于此,为进一步验证联合应用术前诱导化疗与术后放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本文以我院2018年1月-2021年5月收治的86例口腔癌患者为例,分为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纳入86例口腔癌患者,均于2018年1月-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43例,年龄39-76岁,平均(54.87±5.34)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8-27kg/m2,平均(23.36±1.68)kg/m2;临床分期:Ⅲ期25例,Ⅳ期18例;男女比例:24∶19。对照组43例,年龄40-78岁,平均(55.30±5.73)岁;身体质量指数:18-26kg/m2,平均(23.48±1.52)kg/m2;临床分期:Ⅲ期23例,Ⅳ期20例;男女比例:25∶18。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为口腔癌[4];②未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③认知正常,意识清晰;④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化疗、放疗禁忌证者;②初次发病者;③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④精神异常者;⑤未全程参与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两组均行口腔癌根治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首先于术前接受诱导化疗治疗,静脉滴注75mg/m2多西他赛注射液(规格:20mg)、750mg/m2氟尿嘧啶注射液(规格:10ml:0.25g)及75mg/m2顺铂注射液(规格:20mg),化疗后休息期为(16±1)d,1个疗程为21d,术前化疗2个疗程或以上。术后4-6周内使用美国瓦里安公司生产的Clinac IX型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进行放疗治疗:剂量1.8-2.0Gy,5次/周,连续治疗1个月。对照组仅术后接受放疗治疗,方法同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完全缓解(CR):治疗后彻底消除肿瘤病灶,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肿瘤标志物水平恢复正常,且持续时间不低于4周;部分缓解(PR):治疗后病灶直径较治疗前缩小30%以上,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肿瘤标志物水平有所下降,且持续时间不低于4周;稳定(SD):治疗后病灶直径较治疗前缩小≤30%或增加<20%;进展(PD):治疗后病灶直径较治疗前增加≥20%或有新病灶出现。(CR+PR)/本组总例数×100%=治疗有效率。②肿瘤标志物水平:以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作为判定指标,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血样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白细胞水平下降、口腔黏膜损伤、放射性皮疹及恶心呕吐作为判定指标进行观察统计。④预后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均随访1年,统计患者死亡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6.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CEA、CA199、NSE水平均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表2 两组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组别 例数 CEA(ng/ml) CA199(kU/L) NSE(n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43 2.73±0.24 1.10±0.12对照组 43 2.78±0.26 1.19±0.17 21.51±4.70 8.05±3.91 2.84±0.22 1.49±0.18 t 0.927 8.980 0.126 2.768 1.575 11.822 P 0.357 <0.001 0.900 0.007 0.119 <0.001 1.56±0.21 21.64±4.83 10.46±4.16 2.92±0.2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与研究组比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4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治疗后随访1年,对照组17例患者死亡,生存率为60.47%,研究组8例患者死亡,生存率为81.40%。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1年生存率更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3 讨论

口腔癌发作初期一般无明显特异性临床症状,因此患者确诊时多已发展至中晚期,通过手术治疗将病灶切除虽然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发展,但术后复发风险较高,且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放疗是临床治疗口腔癌的常用方法,术后及时开展放疗治疗,能够进一步杀灭肿瘤细胞,降低复发风险[5-6]。诱导化疗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新型化疗技术,术前给予患者诱导化疗能够使肿瘤负荷显著减轻,并使肿瘤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从而改善局部血供,使术后放疗的敏感性提高,进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常采用肿瘤细胞DNA,通过结合细胞脂蛋白或核苷酸,干扰DNA复制,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7]。

研究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3.72%、62.79%,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同时研究组CEA、CA199、NSE水平较对照组均更低(P<0.05),肿瘤标志物水平与肿瘤进展及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以上结果说明联合应用术前诱导化疗与术后放疗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肿瘤标志物,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分析原因主要是,术前给予患者诱导化疗能够使术后放疗的敏感度增强,并使肿瘤细胞活化程度降低,更容易达到手术根治的目的。术前诱导化疗对肿瘤细胞的损伤性恢复能够产生干扰作用,使手术区域治疗效果提高[8]。此外,部分晚期肿瘤患者通过手术治疗难以将肿瘤病灶切除或不能切除时,术前给予诱导化疗能够使肿块缩小,并使肿瘤组织间的粘连度及组织内部水肿严重程度降低,从而使手术切除的成功率提高。此外,术前诱导化疗能够将部分肿瘤细胞直接杀死,铂类药物自身的化学毒性及放射增敏效果等作用并不会相互叠加,因此术前仅给予患者常规剂量的化疗治疗,所引起的骨髓抑制反应并不会很严重[9]。目前,手术前后给予患者诱导化疗、放疗治疗已经成为临床治疗口腔癌的常用方法,能够使中晚期患者生存时间有效延长,但仍无法完全根治晚期癌症,未来还需要对治疗方法进行更进一步的积极探索[10]。

化疗治疗虽然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病灶增殖,但也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临床研究指出[11],近期化疗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合理进行化疗治疗一般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且大多可逆,存在时间也较短。同时,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一般也不会对之后的常规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或增加相关不良反应发生风险[12]。在本次研究中,虽然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白细胞水平下降、口腔黏膜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更高(P<0.05),但症状普遍较轻,并没有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明显影响。治疗后1年,研究组患者生存率为81.40%,对照组患者生存率为60.47%,研究组生存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再次证实联合治疗方案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联合应用术前诱导化疗与术后放疗疗效更佳,可使患者生存率有效提高。

猜你喜欢

口腔癌标志物诱导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口腔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吸二手烟会增加口腔癌风险
齐次核诱导的p进制积分算子及其应用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
续断水提液诱导HeLa细胞的凋亡
大型诱导标在隧道夜间照明中的应用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口腔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