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课”理念下师范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实践研究

2023-02-04李双杜建括邢海虹

大学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金课教学设计

李双 杜建括 邢海虹

[摘 要]文章基于“金课”建设理念和混合式分层教学思想,探讨了师范类专业世界地理课程实施混合式分层教学的必要性,梳理了世界地理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设计的策略,并基于“欧洲”一章的教学内容给出了混合式分层分组问题案例。实践证明,混合式分层教学能促进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业获得感,育人效果明显。

[关键词]“金课”;混合式分层教学;师范类专业;教学设计;世界地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0-0073-04

2018年,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要以“两性一度”的质量标准建设“金课”,提升立德树人的教学成效。“金课”的“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其中,高阶性指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强调对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的训练;创新性指教学内容上要具有学科领域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具有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上要激发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探究精神;挑战度指课程内容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和学生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1]。在此背景下,混合式教学作为优化学习资源配置、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被广泛采用[2-3],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4-5]。 “学生中心”教学理念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通过构建“分层分级”课程体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层级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有助于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个性化培养的需求[6]。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7-8]。

近年来,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出台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都指向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型教师队伍,这一目标的落实需体现在大学师范专业各门课程以及各个教学环节中。世界地理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也是中学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类专业学生学习世界地理,不仅要掌握世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形成全球视野,也要为未来地理教师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笔者通过世界地理的教学实践,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分层教学有效整合,开展世界地理混合式分层教学的课程设计探究。

一、世界地理课程实施混合式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一)重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潜力

世界地理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各大洲主要地区和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与国际视野,使学生能辩证客观地看待地区或国家之间的发展问题。目前,国内世界地理教材有杨青山等(2004)和延军平等(2013)主编的教材,两套教材内容均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部分描述已与当前发展不符。

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以杨青山等主编的世界地理教材作为基本参考书,将最新资讯、国际热点问题引入教学,向学生推荐国际时事知名评论员(如洪琳,其特点是多维度综合分析国际问题)、视频网站上有关国际话题的知名视频创作者等,通过互联网挖掘最新世界地理教学资源,使学生掌握全球、主要地区和国家最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经济要素地域发展特点,从而有效弥补教材内容陈旧的不足。同时,基于学习通平台建设世界地理课程线上资源库,动态更新教学资源,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整合。让传统教材与网络资源优势互补,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及自主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二)重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不仅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延伸教学的时空维度,而且尊重学生差异,满足共性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的需求。教师应积极开展分层分组问题探究式教学活动,通过课前探究、课中展示、课后完善,实现全过程育人。

课前,教师借助学习通平台发布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线进行资料(课件、视频等)学习、完成话题讨论分析等小组探究任务,充分調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中,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借助学习通平台,应用随机选人、讨论、评价等功能,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小组汇报环节,要求首先介绍任务完成的思路、资料搜集与整理的过程,再进行最后的汇报展示交流。开展小组探究任务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全球化视野、全球地理观及空间联系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师范生潜在的教学素养与能力。

课后,教师借助学习通及时发布课后任务和学习资源,积极借助学习通、 QQ 群等平台为学生答疑解惑。在课后完善整理环节,学生能够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世界地理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培养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以及反思评价能力。

(三)重构教学评价,尊重学生差异

与分层教学相对应,教学评价不应单纯地侧重知识评价,而应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习态度等纳入评价体系中,采用分层评价方法。教师应运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对学生做出客观的目标达成度评价,根据评价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持续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世界地理课程实施混合式分层教学设计策略

课程组基于“金课”“两性一度”的标准,针对课程内容特色以及学生学力差异,应用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开展世界地理课程教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有关区域性问题、全球性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促使每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都能得到发展。

(一)教学对象分层

对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储备、认知能力、兴趣特长、个性特点和发展潜力差异等方面进行分析,将学生划分为初阶、中阶、高阶三个层次。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对象的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学习要求。

(二)教学目标分层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专业人才毕业要求指标点,对世界地理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定(见表1)。对初阶学生要求重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逐步提升知识架构能力(初阶目标);对中阶学生要求掌握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逐步提升综合思维能力(中阶目标);对高阶学生则要求运用知识,发挥综合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高阶目标)。

(三)教学内容分层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两个维度的分层:一是知识点的难、中、易程度分层,二是知识领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综合认知三大层面的分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问题链”“主题展示”“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将世界地理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有效促进学生打通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的知识脉络,引导学生灵活地迁移应用所学知识进行世界地理现实问题的综合分析。

(四)教学评价分层

教学评价时,初阶学生学习自主性稍低,应更注重其自我进步的情况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逐渐提出向中阶迈进的要求;中阶和高阶的学生学习自主性相对较高,应更注重对其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的考核。

三、世界地理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案例及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一)混合式分层教学案例

以第七章“欧洲”为例,遵循“两性一度”的标准,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偏好、素质水平等差异进行分层分组,依据“欧洲”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结合当下时事热点,以问题链的形式将“欧洲”自然地理概论、人文地理概论及主要发达国家概况三大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知识点依次串联起来(见表2),针对不同小组学生的学情特点分配难易度不同的任务,实施混合式分层教学。课前,在学习通发布任务分组、任务详情、学习资源等;课中,以问题链驱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进行任务的完善整理及教学的评价反馈,最终实现学生“知识需求”“能力获得”和“品格塑造”三位一体的世界地理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1.SOLO分类评价

以SOLO分类评价理论为依据,指导学生自评。部分学生认为,起初对问题的理解处于多点结构、单点结构甚至是前结构水平,但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思想碰撞与归纳梳理,他们对问题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总体来看,无论小组成员整体处于何等水平以及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如何,通过小组成员间的有效协作,各组均能围绕问题进行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全面而清晰的表述,最终达到关联结构水平或拓展抽象结构水平。

2.分层式小组问题探究教学效果调研

学期末,课程组对参与课程学习的58名学生进行了分层式小组问题探究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选项设为非常符合、比较符合、符合、比较不符合、非常不符合五个层次,调查结果见图1。从结果来看,学生对问题的回答都是正向的(没有选择“比较不符合”或“非常不符合”的),这说明学生整体上认可分层式小组问题探究教学效果。其中,50%的学生非常认同小组成员对待任务的态度,认为成员之间能积极沟通,进行任务分解;超过60%的学生表示愿意通过课外时间完成小组任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分层式小组问题探究活动,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归纳能力,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获得感,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四、结语

在世界地理课程教学中,采用混合式分层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既能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又能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上进行分层设计,促使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业获得感。同时,分层式小组问题探究活动有助于引导初阶学生对问题有更高层次的理解。经过教学实践,学生整体上非常认可分层式小组问题探究活动的教学效果,认为其能有效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成长。

混合式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为了提升課程育人质量,对照“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混合式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线上资源平台的建设、学识魅力的塑造、育人水平的提高等均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以保障混合式分层教学的顺利实施。又如,仍有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在小组合作中处于“打酱油”状态,需要教师寻求更积极有效的策略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

[ 参 考 文 献 ]

[1] 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4-9.

[2] 杨晓宏,郑新,田春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的内涵、建设目标与建设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9):104-111.

[3] 王杨.基于“雨课堂”项目化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效果与评价[J].职教论坛,2020(2):70-75.

[4] 胡志金.论混合学习设计的适配原则和定位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9(3):36-40.

[5] 汤少冰.混合式学习是促进课堂教学重构的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0(10):106.

[6] 夏立,李强,黄爱华,等.基于“分层分级”课程体系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4):118-124.

[7] 金一,王移芝,刘君亮.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3,23(1):37-40.

[8] 夏静芬, 唐力, 芦群,等. 基于新工科的混合式分层教学设计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22,8(18):54-57.

[责任编辑:周侯辰]

猜你喜欢

金课教学设计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