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2023-02-04宦旭钊张军荣

大学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宦旭钊 张军荣

[摘 要]分析我国高校间知识产权本科课程体系的设置安排,对了解及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立足于知识产权评级为B及以上的普通高校的知识产权专业本科培养计划,通过抽样调查和对比分析发现,目前部分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专业开设难度大、法学课程占比较高、轻视实践技能培养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知识产权作为二级学科受到法学一级学科影响较深,以及高校长久以来教育模式的问题。文章最后基于知识产权的学科特色,提出知识产权专业课程应精简不必要的法学课程、增加实务实践类课程、学校层面应助力学院推动知识产权学科体系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知识产权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0-0059-03

我国的知识产权本科教育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蓬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自1986年知识产权被纳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设立的法学本科专业起,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知识产权专业在中华大地迅速发展,目前已有100多所高校设立了相关本科专业,并形成了本科(包括第二学位)、硕士和博士多层次的培养体系[1]。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规定。根据该标准,法学类专业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专业集合,因此,其在课程设置方面采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的模式。

本文抽取了知识产权评级为B及以上高校的知识产权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将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本科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比较,并围绕各高校的知识产权课程内容设置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高校知识产权本科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部分高校知识产权本科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开设难度大

知识产权专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的研究领域比较广,除了涉及知识产权法相关领域,还涉及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领域,跨度较大,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2]。知识产权本科课程依其特点应包含法学、管理学及经济学的相关课程,但实际上仅有法律课程的情况居多。究其原因,知识产权专业通常由一所大学的法学院来负责设立,而法学院虽然能够胜任专业内法学课程的师资安排,但对于跨学科课程的师资安排就需要与其他学院进行协商,这就容易出现师资安排上的冲突。除了课程教师人选确定存在困难,课程的时间安排、教师的薪资支付等都要经过冗杂的流程,而这对学院来说费时费力。

开设知识产权专业除了考验一个高校法学院的能力,还与高校的综合实力挂钩。专业课程的顺利开设要求该高校是综合性大学,除了设立法学院,还要设立其他类别的学院。同时,法学院和其他类别学院之间要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条件的实现都有相当的难度,而这也是一些高校知识产权本科课程取消跨学科课程安排,甚至干脆不设置该专业的原因。

(二)法学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比过高

在高校的知识产权本科培养中,法学方面的内容占据了重要地位。目前部分高校的知识产权本科培养方式仍然延续法学学科一贯的培养方法,即除按照标准要求保留的知识产权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外,其他课程仍然按照法学学科的课程设置,导致知识产权专业在相关专业的师生眼中成了法学本科专业的另一选择和替代[3]。以华东政法大学[4]为例,该校在本科阶段设置有知识产权专业,在具体课程设置上,该专业要求学生取得162学分,其中理论类课程132学分。在这132学分中,除去通识教育必修课的45学分和专业实习的5学分,專业课程(即法学和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占据了82学分。专业课程中的专业选修课18学分,专业必修课64学分。而在这64学分的专业必修课程中,法学类课程共有19门,共计45学分,但知识产权课程仅有8门,共计19学分。笔者再将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该校法学方向的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发现除了上述几门知识产权课程,两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无差异。可见,一些高校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教育中法学体量过重,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与法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没有差别,无法突出知识产权专业的特色和特点。

(三)实践技能课程的设置不足

从已有的一些高校培养方案的数据来看,知识产权本科课程的安排也呈现轻视实践技能培养的情况。以西南政法大学[5]为例,该校在本科阶段设置有知识产权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必修与专业选修组合两大板块,其中专业必修课包含法学基础通识课程和知识产权基础课程两大类,专业选修课设置有五个模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课程模块、法学交叉课程模块、法学新兴课程模块、法学基础课程模块、法学拓展课程模块,而在众多课程中涉及实践技能的课程只有知识产权文献检索与应用。尽管该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但学分只有两分,教学时间有限,学生修习效果不佳。再者,以中南民族大学[6]为例,该校法学院设置有实习课程,课外设置有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然而,对以模拟法庭为代表的实践活动,部分学生实际参与度不高,实践内容也没有创新,使“模拟”沦为“表演”,看似进行了实践,但流于形式,这使实践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

知识产权本科人才的就业出口主要为企业和知识产权服务业,因此知识产权本科教育应以实务型人才培养为主[7]。一些企业反映他们很难招聘到与岗位相匹配的知识产权毕业生,即使毕业生经过上岗培训,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适应和开展工作。这表明一些毕业生的专业素质难以适应企业日益激烈的知识产权竞争的需要。上述情况反映了部分高校在知识产权培养方面普遍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下,专业课程侧重于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对实践教学却不够重视。

二、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本科课程设置的对策

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与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有所不同。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尚需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完成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8]。考虑到学生总学分的有限性(一般约为160学分),除去其中包括的通识教育课程(如思想政治、英语、体育等)以及实践类课程的学分,修习专业课程所需的教育学分约为85~90分。在这样的情况下,贸然修改课程设置不仅容易影响学生的知识体系建立,而且会对他们的学业深造甚至是就业产生影响,因此笔者并不反对以法学专业内容作为主体,但认为仅以法学内容开展教学而不进行相关类别课程的教学不可取,单一的教育模式并不利于知识产权本科人才的培养。

(一)进一步支持知识产权专业办学

在分析各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式时,笔者注意到中国人民大学曾经制订过知识产权专业(二学士)学位的培养计划,以及外语类兼修知识产权双学位的培养计划。此外,中南民族大学的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允许学生在二年级时辅修一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取得相应学分后,可以获得计算机专业的第二学位。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具备了理工科背景,能够满足知识产权领域尤其是专利领域的需求。这些措施体现了高校对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的创新思维和针对性安排,通过引入其他学科的内容,学生能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背景,为他们未来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这种综合性的培养方式有助于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上述两所高校的知识产权培养方案确实值得借鉴。这些方案在第二学位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上科学合理,同时,第二学位的设立解决了以法学为主导的知识产权课程中理工科内容不足的问题,为学生在有限学分下只学习有限课程提供了解决方案。然而,上述方案也存在在学院之间的协调困难问题,尤其是在第二学位的设立上更具挑战性。从实践来看,中国人民大学后续未再设置第二学位,中南民族大学也取消了知识产权本科招生。因此,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开设知识产权专业并设置理工科的第二学位时,学校层面应加以重视。学校层面应推进法学院与其他学院的师资协商,如果确有困难,也可以采取外聘教师这一途径。同时,学校可以制定支持知识产权教育的政策,提供资源和经费支持,以确保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能够顺利进行。这些措施可以促进不同学院之间的合作,从而克服难题,推动知识产权本科教育的发展。

(二)推动课程内容优化,突出专业特色

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上应该突出知识产权的专业特色,依据《标准》中对知识产权专业核心课程的安排,精简一部分法学课程内容,如以国际法为代表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学院为了满足法律专业的全面性以及学分要求设置的,但对于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培养意义不大。因此,在知识产权本科课程设置时应突出专业特色,减少与知识产权专业关联度较低的法学课程。同时,要确保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衔接,使两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相互配合,以提高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一些知识产权实践类课程,同时适当开设一些理工科核心课程,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学分为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将教育理念从重视理论转化为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和知识产权专业素质的专业人才,帮助学生探索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了解知识产权的商业规则。通过这种方法,实现培养知识产权领域人才的目标就成为可能。

(三)增加实务类课程设置

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法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素养,因此,实务类课程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起重要作用,不能被忽视。近年来,一些高校依靠自身办学特色,开设知识产权交叉学科课程,取得了积极成效。例如,景德镇陶瓷大学开设了陶瓷知识产权保护等特色课程,将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美学和设计学)与知识产权知识进行交叉融合,这种办学思路值得被借鉴。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实力和当地条件,除了与法院和律师事务所合作,开展知识产权诉讼实务等课程,还可以开放校内的化学、物理实验室和数据库,让学生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和实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破除传统文科教育的“书本化”和“理论化”,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知识产权人才。

三、结语

2020年9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出台《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增设了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并于2023年开始实施,这表明国家对该专业给予了更高的重视。这些举措为今后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但要实现这一目标仍需进行持续论证和实践总结,需要高校和相关机构不断探索适合知识产权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最终制订出符合并能凸显出学科特色的培养方式。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EB/OL].(2023-04-06)[2023-04-2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2304/W020230419336779647503.pdf.

[2] 吴汉东.知识产权的学科特点与人才培养要求[J].中华商标,2007(11):11.

[3] 冯晓青,周贺微.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四十周年:成就、问題及其解决对策[J].法学教育研究,2019,27(4):162-178.

[4] 华东政法大学2021级学习指南[EB/OL].(2021-08-27)[2023-04-29]. https://xxgk.ecupl.edu.cn/2021/1015/c1207a183322/page.htm.

[5] 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EB/OL]. https://jwc.swupl.edu.cn/jw_nav6/2022nb bkrcpyfaxd/index.htm.

[6]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202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EB/OL].(2022-05-20)[2023-04-29]. https://

www.scuec.edu.cn/fxy/info/1069/3165.htm.

[7] 冀瑜,曹丁凡,陈永强.新形势下知识产权专业教学标准的完善研究[J].标准科学,2022(8):75-78.

[8] 邓建志,李爱年.“三型五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9(3):85-96.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高师钢琴主修课教学探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