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市水资源配置思路格局

2023-01-11安慧琳薛晨亮

陕西水利 2022年8期
关键词:富县延安市调水

安慧琳,田 可,薛晨亮

(陕西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18)

1 延安市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

1.1 自然概况

延安市地处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南部,全市总面积3.7 万km2,因受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延安市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地区差异较为显著,其地形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向东倾斜。区内主要以塬、梁、峁组成的沟涧地和沟壑地貌为主,沟谷深切,形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黄土地貌。

延安市多年平均降水量390 mm~700 mm,6 月~9 月约占年均降水量的75%左右,年平均蒸发量950 mm~1000 mm,基本上以甘泉为中心,沿西北方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多;多年平均相对湿度59%~68%。 河流均属黄河流域,具有干流深切、支流密布的特点。据统计,全区1 km 以上的沟道共20889 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114 条,50 km2~100 km2的105 条,10 km2~50 km2的765 条,1.5 km2~10 km2的5604 条。主要河流以西部的洛河、中部的延河、北部的清涧河、西南部的葫芦河、沮河、东南部的仕望河、云岩河、涺水为骨干,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网。河流的主要特征是:顺应地貌总趋势,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渭河或由西向东直接流入黄河。支、毛、冲沟极为发育,河网密度大,大都属于季节性沟道。

1.2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延安市包括宝塔、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延川、延长、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和黄陵共2 区1 市10 县。

2020 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601.48 亿元,年均增长4.6%,较“十二五”末净增405.6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居全省第3 位。财政总收入达到428.62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3.84 亿元,居全省第3 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在千亿元以上,累计达到5879.6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1828.76 亿元,年均增长6.5%。

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10.1∶61.4∶28.5 调整为2020 年的11.9∶55.3∶32.8。以苹果、畜牧业、设施农业为主、特色产业多元化发展的“3+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现代能源体系基本完备,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基本建成。文化旅游提档升级,全域旅游示范市加速创建,五年来延游客突破2.5 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40 亿元、红色教育培训达到80.8 万人。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累计引进新经济企业1076 家。

2 延安市水资源形式

延安市水资源禀赋不足,十分贫乏,水资源总量13.35 亿m3,可开发利用量6.81 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12 m3,可利用率51.0%。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全省二分之一,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 m3的最低需水线。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水多集中在7 月~9 月,河流汛期集中了全年60%以上的径流。延安市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在积极构建以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组成的产业体系,随着延安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水需求也迅速增长,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同时延安市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不够,缺乏水资源配置体系,骨干工程、重点水源和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严重不足,加之现有水库淤积严重,供水保障能力较低。

3 “十四五”期间水资源发展目标及任务

到2025 年,围绕延安市“特色资源优势、后发优势得到充分彰显,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明显制约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福祉明显提升,高质量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总目标,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水利发展格局,以实现延安市水资源配置合理高效的目标。水资源供给安全保障更加可靠,水资源刚性约束全面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用水效率进一步提升。全市新增供水能力1.1 亿m3,年用水总量控制在5.6 亿m3以下,万元GDP 用水量下降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不超过10%,改善灌溉面积20 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进一步提高至0.575。“十四五”期间,一般干旱年份,全市生活、生产用水基本不受影响,特殊干旱年份,城乡居民饮用水和重点行业用水有保障。

严守水资源红线、优化配置格局,构建水资源保障体系和水安全网络体系。以节水为先,优水为重,科学调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全面推行工业、农业和生活节水,提升用水效率;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一系列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构建水资源配置一张网,增强流域内水资源调控能力;推进跨流域重大调水工程,协调各流域水资源量;建设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县城备用水源,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能力。

4 水资源配置思路

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在“节水优先”的前提下,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按照“立足本地水开发、适度引调水补充、强化非常规水利用、逐步退还地下水”的思路,构建和完善的供水网络体系,不断提高延安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为延安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

5 水资源配置格局

按照“外引、内连、多蓄”的水资源配置思路,逐步形成以引黄、白龙江等引调水工程,王瑶、南沟门等大中型水库为骨干,中小型水库和引提水为补充的供水工程布局。将全市水资源按南北两大片区配置。

北部片区:包含吴起、志丹、安塞、宝塔、子长、延川、延长七个县(区)。以王瑶水库及白龙江引水形成从西往东覆盖吴起、志丹、安塞及宝塔区的供水线路;以延安引黄形成从东往西覆盖延川、延长、子长、宝塔的供水线路,结合各地点状小型水源共同组成形成北部水网。

南部片区:包含洛川、富县、黄陵、甘泉、黄龙、宜川六个县。形成以南沟门水库辐射洛川、黄陵、富县的供水线路及各地点状小型水源为主的水资源配置格局。远期结合古贤水库建设与南沟门、各地小型水源共同组建形成南部水网。

5.1 重点水源工程配置

基本完成王瑶水库扩容项目,恢复王瑶水库的供水能力;加快建设宜川水南沟及黄龙公寨沟水库,并尽快发挥效益。持续推进黄陵西沟、柳芽川、宝塔区高庄、安塞马圈则、志丹老湾沟及保娃沟等21 座小型水库前期工作,并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针对延安市现状中小型水库淤积严重问题,在子长市中山川水库、富县大申号等13 座中小型水库探索水库清淤扩容试点工程建设,以恢复水库原有功能。

5.2 引调水工程配置

加快推进白龙江引水延安段工程,力争早日立项审批开工建设,以便早日发挥效益;推进延安引黄子长线工程,建设洛川李家河引水、富县“引葫济富”等一批中、小型引调水共17 处,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通水,缓解区域用水紧张;规划建设引调水工程17 处,以保障区域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5.3 城镇供水能力配置

实施延安市东川水厂扩能、延安城区供水管网延伸工程、安塞区第一净水厂提标改造、富县、宜川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及延伸等52 个城镇净水厂、管网延伸及改造工程,使延安市集中供水率达到93%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城镇供水能力得到有效保障。

5.4 农村供水保障工程配置

采取“以大带小、城乡统筹,以大并小、小小联合”的方式,通过标准化改造老旧工程、规范化新建供水工程和双水源保障工程,推进城乡、镇村供水一体化,探索农村供水管护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实现农村供水保障向“安全型”“稳定型”转变。“十四五”期间,改造供水工程1040 处,新建供水工程212 处,覆盖人口81.57 万人。

5.5 非常规水资源配置

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力度,实行雨污分流,充分利用雨洪资源,逐步推广利用再生水。建设延安市、吴起县、富县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志丹县矿井水回用工程,提高再生水利用率。

6 结语

全面评估延安市水资源基础,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认清发展形势和需求,为“十四五”期间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指明方向,不断提升水利综合保障能力,为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到2025 年,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结合中省大水网建设,形成延安大水网的初步骨架,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

猜你喜欢

富县延安市调水
换届后,乡镇班子干事状态观察——以延安市96个乡镇班子为例
延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延安过大年”——第38届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之“欢天喜地过大年”摄影作品展成功举办
综合物探方法在陕西富县地区铀矿勘查中的应用
整个村子都“哭”了——追记富县直罗镇新寨子村第一书记孙小京
复杂跨流域调水系统联合优化调度研究
——以陕西省引嘉入汉调水工程为例
调水专家倾囊相授15年心得,解答底改重要10问
“一说”在延伸,“一说”在扩展——富县“两说一联”版本升级
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究
延安市文物古迹保护现状的调查分析
重大报道中的“微表达”——以湖北日报《琼瑶话调水》专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