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地理试题命制与备考策略
——以地理过程类试题设计为例

2023-01-08张志烜范渊志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砾石河流试题

张志烜 范渊志

(1.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 漳州 363000;2.漳浦第一中学,福建 漳浦 363200)

为顺利接轨新高考综合改革,2021 年1 月份,福建省教育考试院组织了新高考适应性考试。适应性考试试卷和2021 年6 月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试卷(下称2021 年福建卷)是在新高考综合改革大背景下,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南并结合福建省本省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命制的。这两份试卷的整体命制风格、试题素材选取、情境载体设置特点、考查的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基础知识、问题设计的角度及其内部关联、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设置等方面,都值得教研人员和广大一线教师深入研究。

一、地理过程类试题

(一)试题特点

近年来,以地理事象形成过程为主题的试题备受命题者青睐,该类试题的解题过程需要缜密的学科思维,要求考生结合情境材料中的线索,通过“一个时间片段”的特征,设问其形成原因和过程,亦能从“一个时间片段”顺着时间发展追问其演化方向,契合新时代背景下地理学科的命题要求。

(二)素材选取

在素材选取上,可供挖掘探究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来源丰富,既能选取自然地理中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植被演化等涵盖主干知识的自然地理内容,亦可选取如人口数量与空间变化、城镇化、产业结构变化、交通布局等主干人文地理内容。在2021 年福建省适应性考试和2021 年福建卷中,均出现了“地理过程类”的试题,其试题情境材料取材于学术期刊,且以自然地理模块为主。通过对学术论文语言的重新组织,创设符合高中生阅读习惯的学习探索情境,甄别学生的思维水平层级。两份试卷中涉及地理过程类的试题如表1 所示:

表1 2021 年福建省高考、适应性考试地理过程类试题

笔者结合以上试题特点,在漳州市2022 年高三第二次市质检试题命制中,以“青弋江的发育过程”为主题做了一次有益探索。

二、试题展示

(一)试题内容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弋江是长江下游最长的一级支流,距离东海大陆架约600km,其发育主要受夏季风强弱、构造运动、侵蚀基准面等因素影响。据研究,青弋江发育于约130 万年前黄山北麓洪积扇,洪积扇沉积物中的砾石层平均粒径偏小但含有粗大砾石。约90 万年前,夏季风强度发生明显变化,黄山地区发生多次较大幅度隆升,青弋江进入快速发育期,先后经历了暂时性辫状河发育、辫状河下切、青弋江形成、多级河流阶地形成四个阶段。在此期间,长江干流贯穿巫山,将三峡以上的水系直接并入长江水系,长江干流河床发生变化,加速了青弋江的发育。图1 示意青弋江及周边水系分布。

图1 青弋江及周边水系分布

1.分析黄山北麓洪积扇沉积物中的砾石层平均粒径偏小但含有粗大砾石的原因。

2.判断青弋江快速发育期夏季风是偏强或是偏弱,说明理由。

3.分析长江贯通三峡对图示区域长江干流河床海拔及青弋江发育的影响。

4.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东海海平面将进一步上升,但有学者推断其对青弋江发育的影响甚微。请分析该推断的原因。

(二)参考答案

1.洪积扇砾石层堆积时为青弋江发育初期,水流小且伴有偶发性洪水。平时水流小且辐散,搬运能力较弱,沉积物平均粒径偏小;偶发洪水时,河流搬运能力较强,沉积物含有粗大砾石。

2.夏季风偏弱。夏季风偏弱,锋面雨带在南方地区停留时间延长,该地区降水增加,河流流量增大,河流侵蚀作用增强,河谷显著加深,(地下水补给稳定)河流发育加快。

3.贯通三峡后,长江流域面积扩大,干流流量大增,侵蚀能力极大增强,图中长江干流河床海拔下降;(由于青弋江与长江汇合处河床海拔下降)青弋江比降增大,流速加快,下切增强,发育加快。

4.海平面上升幅度有限;青弋江距东海较远;长江下游地区地形平坦,河道弯曲,河道越长平均坡度越小,海平面上升产生的影响较小。

(三)试题解析

第1 题,砾石层是指沉积物剖面中由砾石组成(砾石含量超过30%)的岩(土)层,它可指示河流发育时的沉积环境。冲积扇砾石层粒径大小与流水的搬运能力强弱关系紧密。青弋江发育于黄山北麓洪积扇,发育初期为暂时性河流,水量小、不稳定且偶发洪水,搬运能力的变化使砾石层“平均粒径偏小但含有粗大砾石”,属于典型的洪积扇沉积。

第2 题,通过对快速发育期四个阶段的文字解读可得出此期间青弋江河床加深,水流变稳,径流量明显变大。黄山地区的隆升为河流的发育提供下切驱动力。青弋江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补给形式主要为大气降水。夏季风偏弱时期主要雨带在我国南方,丰沛的降水为青弋江的快速发育提供持续的水流条件。

第3 题,长江贯通是区域地壳上升与夏季风减弱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江贯通三峡之前,巫山东西两侧分属两个不同水系;贯通后随着巫山东侧长江干流水量的增加和下切侵蚀作用增强,图示长江干流河床海拔下降,即新局部侵蚀基准面的降低促进了青弋江发育。

第4 题,理论上,东海海平面是青弋江的终极侵蚀基准面,海平面上升将使青弋江入海流速变慢,侵蚀减弱,发育减缓。但青弋江与东海相离较远,且(长江下游地区)河道弯曲,海平面上升对两者间的平均坡度变化影响甚微。

三、命题设计解读

(一)试题立意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本组试题贯彻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高考评价理念,符合“一核四层四翼”的命题要求。试题在宏大的时空视角下,以长江下游一级支流青弋江的发育过程为情境材料,要求考生具备地理学科的科学思想方法进行深度分析。试题注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通过给定的陌生且复杂的地理事象变化过程,能从长江中下游区域特征、流域上游变化影响下游地区等区域联系角度认识“流域”这一特殊的区域类型;某一个或几个自然环境某要素的变化影响了河流发育过程,需要考生能灵活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等分析思路,对青弋江的发育过程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地域性的解释。通过颗粒物粒径特征,结合地理实验或野外观察的体验,思考形成的该特征形成的原因。这对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演绎推理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很高要求。

(二)情境创设

典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教材中有清晰且经典的论述,因此考生对以河流地貌发育过程为主题的情境并不陌生。青弋江的形成与演变深受构造运动、气候变化以及侵蚀基准面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并将这些外部环境变化信息保存在河谷形态、沉积物以及地貌中。本组试题以青弋江的发育过程为主线,以两篇专业地理学术论文为素材,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对论文进行整合梳理,精简为252 个字和一幅水系分布图,创设可供考生思考探究的学术情境。情境中文字部分保留了解题所需的关键信息,示意图中的经纬度能反映其所处的区域,并进一步推断影响该地的大气环流条件;试题整体风格简练,情境亲切,符合考生的阅读习惯,有利于考生发挥自身水平。

(三)问题设计

流域是一个特殊的整体区域,上中下游之间互相关联,上游干流的水系水文特征变化影响了下游一级支流的发育,也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对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建议是以学业质量水平4 为依据。试题设计的难度要求达到了水平4,设计的四个问题链条,对应时间序列上河流不同的发育阶段,分析探讨影响青弋江发育的各类因素,依托情境材料,从“沉积物颗粒粗细与流量大小的关系”“降水量增大对河流发育的加速作用”“干流流量变化对支流河床的影响”“海平面升降与长江支流发育的关系”等角度,通过多时空维度、多要素视角设置问题,层层推进。

试题将地质地貌、河流和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联为一体,体现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各类自然体处在不断变化中的理念。试题要求学生按照地理学科逻辑解决专业地理问题,考生解题的过程,就是一次地理学科学术探究的过程,有助于其科学思想和学术意识的培养。试题具有较高的难度和区分度,能很好地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四、命题反思与备考建议

地理过程类试题作为近年来全国卷和地方卷的热门考点,通过命题尝试和考生的答题反馈情况,在试题命制和复习备考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一)完善主干知识储备,梳理地理过程逻辑

河流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材料为基础,结合长江、恒河等真实案例,通过示意图或景观图对比、实验演示、视频展示等方式,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出典型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一般形成过程,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如河流堆积地貌中的“洪积扇”“河漫滩”和“三角洲”的形成,均需考虑“地质背景”+“物质来源”+“外力减弱”三个方面。此外,教材中规范的学科语言十分值得借鉴。

命题的素材均为学术期刊,要求教师们涉猎广泛,获取较为典型的教学资源,并在试题命制或教学实践中创设递进式的地理问题,通过问题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或独立思考,迁移调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陌生而又真实的地理问题,切实掌握地理事象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内在逻辑。

(二)结合思维结构评价,提升学生备考效率

新课改倡导开展思维结构评价,并将思维结构水平等级分为无结构(思维混乱)、单点结构(只能涉及单一的要点或要素)、多点结构(可涉及多个要点或要素,但无法建立相互之间的关系)、关联结构(能够涉及多个要点或要素,而且能够建立合理的联系,真正理解问题)和拓展抽象结构(能够更进一步抽象认识或给出教师预想之外的答案)等。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答题情况或日常教学互动中学生的回答情况,判断学生的思维水平等级和薄弱环节,寻求思维完善的突破口,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从而提升备考效率。以本题为例,可将学生的思维结构水平概括为三个层次,如表2 所示:

表2 学生的思维结构水平

(三)提升试题讲评水平,增强学生解题能力

教师在试题讲解中,应善于引导学生找出解题的关键线索。地理过程类试题的命制,往往结合多个要素或采用多个视角探究地理事象的形成过程。为控制试题的讨论范围或限定答题的角度,试题在情境材料中一般会提供影响其演变的主要因素,再通过对这主要“变量”的探讨,甄别学生的思维品质。如2021 年福建卷第19 题的情境材料中,“河口地貌的演变与海平面、河流输沙量等密切相关”便提示了思考的主要视角。在本组题的情境材料中,“发育主要受夏季风强弱、构造运动、侵蚀基准面等因素影响”,也起到了解题导引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有意识提醒学生从给定的关键要素角度综合思考问题。

除此之外,地理过程类试题经常通过从不同时空视角设计的问题,探究其演变的本质。在问题链中,常见以相同时间或空间背景下,对比不同地理事象的差异;或者以同一地理事象为主体,假设其在不同时间背景或空间环境下的变化。如2021 年福建卷第19题第3 问“分析恒河三角洲未来将萎缩的条件”。本题的第3 问“东海海平面上升对青弋江发育的影响甚微”等,均是在时间延续发展的背景下探讨同一地理事象的变化。教师在试题讲解中,应指导学生抓住设问的时空背景或问题的主体,厘清脉络,深入讨论,并进行必要的拓展变式,提出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创新性的试题,提升学生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

猜你喜欢

砾石河流试题
考虑砾石颗粒形状及含量影响的砂-砾石混合物离散元模拟直剪试验
砾石聚合物仿石艺术地坪施工技术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Task 3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河流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流放自己的河流
鄂西恩施笔架山第四系高角度砾石层地质特征及其成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