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时代内涵、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

2023-01-08刘俊彦叶子鹏

中国青年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志气骨气底气

□ 刘俊彦 郑 浩 叶子鹏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殷切期望和深切关怀,号召和激励广大青年朋友坚定理想信念,不负党和人民重托,不断砥砺奋斗。

一、新时代中国青年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的时代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下的青年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引下,党的青年事业和新时代青年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所提出的“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要求,不仅精准描绘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群体画像的底色,更指明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工作的发展方向,为党的青年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1.要求青年做有志气、骨气、底气的中国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以深刻的洞察力和高远的判断力将领导青年工作和推动青年发展作为一项前瞻性、长期性、系统性重大工程。在领导青年工作和推动青年发展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工作和青年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与新定位,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形成了科学系统、指向明确、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在深刻把握时代主题的基础上,以重视青年为逻辑起点,以党管青年为政治立场,以培养时代新人为价值目标,以引导青年成长成才为实践路径,以实现中国梦为逻辑旨归,体现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思维逻辑与方法逻辑的高度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以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内容,对青年工作和青年成长成才发表了大量重要论述。截至2021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和青年成长成才的相关重要论述共计百余篇,其中,公开的指示批示10余篇,既有针对宏观的全国性青年工作的指导意见,也有从某一微观具体事件引申而来的指示;讲话谈话20余篇,包括了在不同场合、以不同主题涉及青年工作和青年成长成才的讲话谈话;贺信10余封,主要集中于高校庆祝建校周年活动和具有重大意义的青年活动的开幕及青年组织的建立;回信复信20余封,回信的青年中,既有国内大学生,也有海外留学生,还有其他国家的青年;考察论述10余篇,主要包括在各高校(含部队院校)考察时的讲话;出访及国际组织演讲讲话20余篇,其中大部分的关注点在于青年一代在未来国家交往中的作用。此外,2016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制定实施青年发展规划”;2017年4月13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国家层面的青年发展规划。目前,青年发展规划扎实推进,青年发展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初步建立,省级规划全部出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的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实现省级全覆盖,市、县两级覆盖率分别达97.5%、94.5%,促进青年发展的制度机制基本成型,青年优先发展理念逐步普及。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迈向新的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重要要求,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新发展。领会这一思想新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对于做好新时代青年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于培养接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有志气、骨气、底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内在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做人要有志气,笃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曾参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愿乎?”曹操说:“夫有其志必成其事,盖烈士之所徇也。”陶渊明说:“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陆游说:“丈夫结发志功名,大事当真以死争。”革命烈士申耀东说:“人云百年树人,我知终身树志。志在何方,终身见之;志在何事,终身行之;志可有节,困难试之;志可有价值,大评议之;志为立身之本,事业之本,人生要有意义,志在脑中不可须臾辞也。”毛泽东说:“中国人要有志气。我们应当教育全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目标,有志气。”概而言之,做中国人的志气,就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就是永久奋斗的坚定恒心,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情怀,就是扛起“强国有我”的历史担当,就是为中国革命胜利而拼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进、把青春奋斗根植于党和人民事业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做人要有骨气,笃信“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说:“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吉鸿昌说:“松间明月常如此,身外浮云何足论。”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夏明翰烈士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方志敏烈士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苦难的地方。”陶行知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概而言之,做中国人的骨气,就是不怕鬼、不信邪的胆气,就是面对强敌宁死不屈的浩气,就是面对牺牲不为所惧的节气,就是面对邪恶刚正不阿的正气,就是面对困难逆流而上的锐气,就是面对利诱不为所动的定力,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做人要有底气,笃信“腹有诗书气自华”。底气来自踏实而行。李大钊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张闻天说:“一切革命的工作,只要坚持的干下去,一定可以得到一定的成绩。巨大的建筑工程,没有一砖一瓦的安置,是永远建筑不成功的。伟大的理想不经过许多胜利和失败是永远不会实现的。”毛泽东说:“我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要有所准备,当着突然事变发生的时候,才不至于措手不及。”邓小平说:“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概而言之,做中国人的底气,是源自政治、经济、文化实力而产生的高度自信,是源自中华民族辉煌历史而产生的高度自信,是源自能够拥抱时代和未来,必将开创美好前景的高度自信。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增强了中华儿女做中国人的强大底气。

3.做有志气、骨气、底气的中国人是对中国青年的时代要求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准确把握这一大变局的丰富内涵和发展趋势,是稳妥应对变局、抓住战略机遇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大变局的重要推动力量,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尤其是“东升西降”是大变局发展的主要方向,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是加剧大变局演进的催化剂,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是大变局的基本特征。

从国内看,经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新中国70多年建设、改革开放40多年开拓,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提升,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了“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重要论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相关表述,最早可追溯到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2]。关于“志气、骨气、底气”的完整表述,同时也是针对青年群体的表述首见于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19日考察清华大学期间的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3]。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再一次提到相关表述。他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直至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4]。

4.新时代中国青年绝大多数是有志气、骨气、底气的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5]。现在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现在的中国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具有志气、骨气、底气。拥有伟大的目标才有志气,拥有非凡的勇气才有骨气,拥有雄厚的实力才有底气。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作为新时代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见证者,绝大多数是有志气、骨气、底气的。

新时代中国青年有志气,他们能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成长发展。2020年,一项针对全国58所高校11231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当代青年高度认同我国政治制度,“四个自信”更加坚定。虽然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但绝大多数青年大学生对祖国发展保持乐观态度,认为留在国内深造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调查中,有97.6%的青年大学生赞同“我国领导集体‘一代接着一代干’的优良政治传统比美国‘两党轮流执政’更有优势”,96.8%的青年大学生认为“我国绝不会出现类似于美国混乱选举的情况”,95.9%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源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此外,青年大学生高度认同“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98.2%),“只有把个人梦融入国家梦,才能实现人生价值”(91.6%),纷纷表示“要把‘卡脖子’清单变为自己学习科研和青春奋斗的清单,争做‘强国一代’”(94.8%)[6]。

新时代中国青年有骨气,他们能够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惜放弃个人优渥的生活,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甘当先锋,甚至愿意牺牲年轻的宝贵生命。2020年,全国适龄青年参军报国热情持续高涨,应征报名人数突破300万,兵员质量不断提高,大学生参军比例不断提升。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年轻战士誓死捍卫国土的壮举就是当代青年铮铮铁骨的生动写照。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担当奉献,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就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7]。青年科技人员有骨气,不甘心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被“卡脖子”,他们勤于钻研,敢于突破,善于创新。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队伍总人数的近80%,中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科研队伍的主体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8]。

新时代中国青年有底气,青年一代的基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青年群体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农村学生营养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017年底实现了国家贫困县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目标,贫困地区受益学生达3700多万人[9]。我国教育事业长足发展,青壮年人口文盲基本消除,目前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达到13.8年,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显著缩小[10]。海外留学青年回国发展人数也持续升高,1978年至2019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其中490.44万人已完成学业,423.17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6.28%[11]。越来越多的青年出国旅游、学习、工作,国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新时代青年能够平视世界,崇洋媚外越来越没有市场。过去中国在国际组织中任职“人数少,比例小,地位低”的状况也有了一定程度改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针对这一状况分别推动了“全球胜任力培养计划”和“全球卓越人才培养”,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大作用。

二、新时代中国青年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的现实挑战

新时代中国青年总体上是有志气、骨气、底气的一代,但受互联网新业态、工作生活压力、社会资本操控以及个人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从整体上看,有如下四方面的新问题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思想意识影响比较大,不利于他们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值得社会高度关注。

1.社会“娱乐化”的挑战:流量明星、直播网红等大行其道,加深了传统职业从业者的相对剥夺感,不利于青少年群体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微信”“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手机个人端App的大规模流行,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社会进入个体大有超越主流媒体话语权趋势的互联网流量时代。今天的青少年群体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对互联网的熟悉度、依赖度、敏感度远远超过以前的任何一代青年群体。

这种依靠互联网带来的大众文化和个人传媒,往往会导致一个以猎奇、娱乐化、去中心化、反正统性、非连续性、复制-拼接-解构以及多元性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文化氛围,逐渐步入美国学者赫胥黎警告的“娱乐至死”—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的境地。而青少年群体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生理时期,他们从内心对这种娱乐化、反传统、解构性的互联网大众文化具有天生的好感。在社会资本的娱乐造星运动、追求流量经济的不良影响下,能够凭借光鲜亮丽外表轻松赚钱,获得众人关注的直播网红、流量明星等逐渐成为一部分青少年追捧的偶像。而需要付出较多体力、脑力,需要长期默默奋斗付出但薪酬一般的产业工人、农民,甚至科研岗位反而被一些青少年所轻视。

2016年,腾讯发布的《QQ大数据微报告:95后抖屏择业观大起底》显示,超过60%的95后有兴趣成为网红;在2017年新华社的《95后的谜之就业观》报告中,有54%的95后向往的新兴职业是主播和网红;在“梧桐果”的《2019毕业生求职意向调查报告》中,主播、网红是年轻人最青睐的新兴职业的前两名。具有上述倾向的不只有即将大学毕业的青年,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尚处于小学、中学的青少年。在针对北京多所小学的梦想调查中,“科学家”不再是小学生被问到梦想时最富希望和理想的回答,“我想成为网红”成为很多小学生的选择[12]。

这种现象对青少年志气、骨气、底气的培养和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一方面,进一步解构知识和劳动的社会价值,容易让“投机赚快钱”“读书无用”等消极思想沉渣泛起,让普通职业(特别是科学研究工作)变成了青少年印象中“投入大、就业难、起薪低”的工作,加深了传统职业的“相对剥夺感”;另一方面,加重了当前部分青少年群体的“精神荒芜化”,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反智主义、犬儒主义等不良思想开始抬头,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青年既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反过来建构社会思潮。如果继续任由网红经济、娱乐产业不断在社会上宣扬轻松赚钱、流量变现等不良社会文化,那么,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等优良革命精神就很难被青少年群体真正接受和认可。总之,社会大的文化氛围不改变,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未富先懒”的挑战:“颓废文化”“低欲望”在部分青少年群体中流行,削弱了一些青少年的奋斗精神

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二和人均GDP世界排名60名之外,是我国的现实状况。“未富”是中国的现状,“先懒”和懈怠是中国发展的隐忧。

新冠肺炎疫情给青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诸多限制和阻碍,对青年群体的就业影响尤为深刻。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我国多年来形成的高房价、高医疗成本和高教育成本的社会治理问题相互叠加,形成交互效应,让部分青年人感到生活中的压力过大,困难过多,现实与自己的期望差距较大,以至于难以面对即将开始的社会生活。

这就导致了当前“躺平”“佛系”“丧”等为代表的“颓废文化”在部分青年群体中蔓延。这种青年“颓废文化”不仅存在于原生家庭贫困、生活拮据的青年群体中,而且被一些人们视为“天之骄子”的985名牌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2020年5月,在豆瓣网上成立了一个名为“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小组,短短半年时间就聚集了11万名国内一流高校的在校生和毕业生,他们分享学业、生活、求职等方面的失败故事,并讨论如何脱困,如何“躺平”。他们自称“废物”,并称陷入困境的绝大多数都是“小镇做题家”(来自小城镇,只会做题的“专家”)。“985废物小组”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疫情引发的就业、升学困境,深层原因则是教育精英形象受到挑战、社会贫富差距加剧、阶层固化所致的青年阶层焦虑和网络“颓废文化”的影响[13]。

我们必须承认,4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社会经济腾飞的同时,也让社会财富、阶层、文化之间的固化和差距成为青年发展的巨大障碍。由于这些“既得利益”的累积效应和代际传递效应,很难通过短时间内个人的主观努力弥合,这在客观上使部分青年(特别是“寒门大学生”)产生了“努力无用”的错误印象,甚至形成对学习、奋斗的消极抵触心理。

这种具有颓废文化特征的青年现象具有两方面消极影响值得关注:一方面,容易导致一些青年群体坠入今天日本式的“低欲望社会”,进一步限制社会人口增长和消费内需增加。这一点已经被日本学者的研究所证实。日本著名学者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中感叹,今天的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经陷入了低欲望社会。今天的日本青年虽然是在物质丰裕的环境中长大,但面对一个阶级固化严重的社会,他们似乎已经觉得努力没有任何意义。不婚、不育、不买房,是日本年轻人普遍的状态。客观地讲,我国青年在社会文化和物质环境上与日本青年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我国部分青年群体中也已经出现了以“颓废文化”为主的“低欲望社会”特征的苗头。另一方面,“颓废文化”虽然表现为因现实困难、压力而放弃抵抗和奋斗,但在深层次归因上却容易被引导成为对阶层固化、社会制度的不认可,把自身的困境归结为现实的不公、世态炎凉等错误因素,进而有可能变成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式,甚至具有发展成为抱怨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会严重削弱青少年群体的奋斗精神,阻碍青少年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3.文化“资本化”的挑战:社会资本对新兴产业和新兴职业的操控,加深了青年群体的分化,抢占了大众的注意力,弱化了对青年群体价值观的引导效果

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加速了互联网短视频、手机游戏、网红直播、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流行使用,也催生了许多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和新兴职业。这些新业态不仅逐渐成为青年群体就业的新领域,也正变成资本热钱逐利的主要场所。

为了增加用户数量,提高经济效益,很多新兴网络媒体平台都在利用大数据技术,针对用户个人偏好进行信息的精准推送。这种做法从企业经营策略上讲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诸多不可控的负面影响:基于用户使用习惯而生成的大数据算法,会让很多青少年用户群体接收到大量自己关注的信息,容易固守在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与意见的圈子里,造成各种圈子之间的相互隔绝甚至对立,形成“回声室效应”[14],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群体之间“共同话语”减少,加剧了青少年群体之间的离心化、圈层化。虽然从商业利益角度分析,群体的分化会带来市场群体的多元进而增进消费,但是,从政治影响力的角度看,这种群体分化则会给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形式提出更高要求,需要针对不同群体不断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再创新。

事实上,这些短视频的生产者、动辄上百万粉丝的视频博主们大多与互联网平台或文化公司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成熟的商业行为模式和完整的产业链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21年6月对成都新兴职业青年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以网络主播行业为例,近75%的被调查者表示,一旦自己稍具粉丝人气都会有网络公司邀请加入,成为签约职业主播,由公司进行推广和营销;几乎所有具有一定市场、社会影响力的网络作家、小说家都与公司签约。调查发现,74.21%的被调查新兴职业青年表示,自己以雇员或工薪收入者的身份从事新兴产业的工作。在社会资本和流量控制的大背景下,青年单凭个人力量在新兴产业做出社会影响力的机会越来越小,公司、资本对新兴行业的控制力在不断增强。

在互联网时代,大众的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也是形塑政治影响力的重要基础。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资本对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兴产业和职业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短视频、网络直播、电竞游戏等网络娱乐产品,不仅极易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如果监管不到位就可能对青少年群体形成正确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4.价值观念分化的挑战 :青年中的“政治冷漠”“个人利益至上”现象,阻碍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从现有研究的情况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社会对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下了很大的力气,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部分青少年群体对政治冷漠的现象依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善。202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北京部分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团干部的调研结果显示,青年学生最关心问题的前三位分别是:“就业”(88.7%)、“收入公平”(76.4%)和“房价”(60.6%)。部分青年对于政治事件的关注度不高,约有47.4%的青年大学生认为政治问题距离自己比较遥远,也比较敏感,处理不好可能影响自己的“发展前途”。这反映出,当代青年大学生似乎更习惯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去思考政治问题,对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政治事件表现淡漠,部分青年呈现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态度。

从国际上看,政治冷漠是普遍现象,世界主要国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青年“政治冷漠”现象。研究调查表明,2018年美国中期选举中,18~29岁青年的投票率只有20%~25%,为所有年龄层中最低;虽然2020年美国大选的参与率创历史新高,但其中青年的投票率依然不理想。1967—2014年期间,日本20~29岁年龄段青年的众议院选举投票率降幅达51.1%。近些年的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大选也有类似情况,大选中的青年参与选举投票率均低于60%。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讲,参与政治只是他们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如果个人能够通过移居城市、获得地位较高的职业或者改善他们的经济福利等方式实现这些目标,那么这些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参与政治的替代物[15]。

由此可见,当代一些青少年群体的政治冷漠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这一现象存在不少隐患。一是在政治冷漠的青少年群体里,很难确定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是否有效果,是否真的能让青少年入脑入心;二是随着新一代青少年的关注点和主要诉求从“政治位”转向“经济位”,可以判断,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就业、收入、房价、疫情防控”这些关系青年切身利益的国计民生问题,将愈加容易成为引发青少年思想和行为产生动荡的最关键和最直接因素。经济民生状况,已成为影响青年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重要变量。

三、进一步增强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实践进路

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精神风貌,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们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开展工作,进一步增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塑造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涵养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力量。

1.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增强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本质内涵、努力方向和基本路径,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青少年工作的领导,全社会要加强对青少年工作的支持,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提供有利条件

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也近乎疯狂,对我国青少年的争夺,进行颜色革命的企图也前所未有地强烈。

全党全社会要深刻认识到增强新时代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极端重要性。一要坚持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党走,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二要坚持教育引导青少年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为人民服务;三要坚持教育引导青少年从百年党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长本领、勇担当、敢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三个坚持”既是增强新时代中国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本质,也是落实这项重要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基本路径。

近年来,各级团组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围绕“三个坚持”,着重抓好三方面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不断做强正面宣传,持续激发广大青少年的自信豪情、奋斗激情和爱党感情;二是不断拓展传播矩阵,既坚持内容为王,又坚持渠道为先,宣传思想工作对青少年的黏性和影响力持续增强;三是持续开展舆论斗争,旗帜鲜明与错误思潮坚决斗争,在斗争中增强了影响力和凝聚力。

青少年发展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去重视青少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以《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为蓝本,全面细致地抓好青少年发展工作。然而,我们长期的调研发现,部分地方领导由于各种原因对青少年工作重视不够,其现实表现也五花八门,但归根到底的一个共性问题是:将极其重要和高度复杂的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简单化为普通事务性工作,降格为一般的社会民生管理事务,以交差事、不出事的态度去对待一项旨在争取人心、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性工作。正是这个方向性的偏差,直接影响了青年工作的有效性。

2.综合治理以互联网娱乐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严防社会资本和大众文化过度融合,警惕资本通过互联网平台对青少年思想行为产生不良诱导

互联网经济强大的变现能力引发资本竞相追逐,催生了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的诸多新兴产业集群。在资本的深度介入和强烈驱动下,互联网娱乐文化现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也鼓励了各方生产更多的互联网娱乐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互联网娱乐文化有力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时,资本力量的挟持对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剧烈冲击。

这要求我们,要对资本强力渗透背景下的网络娱乐、直播内容等加以正确引导,强化对互联网新媒介舆论的科学监控,减少其对主流传统媒体影响力的侵蚀。同时,还要协调网信、安全、工商以及金融管理等多部门,共同综合治理过度文化“资本化”现象,净化网络文化,警惕资本透过互联网平台对青少年思想行为产生不良诱导。

3.创新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引导方式,更加高效地采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推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培养增强新时代中国青年有志气、骨气、底气的精神面貌,一定要结合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引导。互联网文化的流行充分表明,高度互动参与式的社会传播机制和信息认同模式业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基础,“用户需求导向”已成为现代互联网传播的重要原则。伴随社会发展的日益多元,青年群体之间的差距受到格外关注,人们更希望从网上了解到不同于自己的社会其他群体的信息。与习惯于宏大叙事、擅长郑重表达的传统媒体相比,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互联网受众更容易接受碎片化、生活化、平民化的主题,以及传播者的普通人视角和自由轻松的表达方式。

这要求我们,文化思想传播要更加关注广大普通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信息接收规律。传统主流媒体、宣传机构必须按照互联网新媒体的思路发展,大力革新宣传形式,充分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更加高效地采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同时,充分发挥一线“网络达人”们的专业优势,依靠青年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强化对青年骨干的凝聚培养,联系培养更多的正能量网红,引导网络红人遵守社会公序良俗,生产和推送优质内容,激发他们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润物细无声地传递主流思想。

4.充实青少年思想教育内容,把理想信念教育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立德结合起来,增强新时代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

增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一定要把增强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作为重要内容。要把理想信念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传递给青年,要把中国奇迹中国成就的成功密码传递给青年,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信心传递给青年。

理想信念教育只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会更加茁壮和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修身立德,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一样,是增强新时代青年做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的肥沃土壤。青年要勤于学习、敏于修德、善于修心,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坚定“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自觉,培养自己的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

5.重视对青年群体的科学研究工作,及时准确并富有前瞻性地把握青年思想动态

当前青年群体发展的“圈层化”“族群化”特征日益突出,一个政策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远去。有学者按照社会阶层的不同,把今天的中国青年划分为:体制内生性群体、传统建制性群体、新媒体杠杆性群体、金融互联网示范性群体、流动原子性群体五大类[16]。不同群体之间虽有共性,但传统意义上的共性越来越少,不同群体、不同“圈层”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大。因此,我们需要结合不同青年群体的特点,精准施策,从细节上落实“党管青年原则”。

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强化对新时代青年群体思想和行为方式的科学研究,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规律。要努力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现有青少年调研项目资源,定期开展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群体的青少年调查研究工作,建立监测预警平台,及时准确并富有前瞻性地把握青年思想动态,以高质量的青少年研究成果支撑高质量的青少年工作。■

猜你喜欢

志气骨气底气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富则讲脸面,穷则说骨气
巴西侨商叶兴平:宽厚养大气,淡泊养志气
人小志气大
朽木颂
心底无私底气足
为政底气
欲望与志气
欲望与志气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