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脱胎漆器薄料工艺

2023-01-06上官俊华

天工 2022年30期
关键词:彩画漆艺漆器

上官俊华

一、传统脱胎漆器的装饰特征

中国古代道家和儒家的哲学思想统治了中国数千年,使中国人具有了一种静观的、内在的审美价值观。在绘画上表现出观念性与情感性特征,重视观察事物的内在本质,使造型成为一种“创造出来的表述观念之形象”。这与西方一开始的那种注重光感、写实、变形、立体的表现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从遗留下来的原始美术作品来看,中国传统陶器纹样多以自然万物中变形的图案为主,概括来说,以点、面结构组成的基本纹样再排列组合成各种不同的几何纹饰,如云曲纹、云雷纹、鸟纹、虫纹、鱼纹等。从早期漆器的装饰也能看出,髹饰图案多用于漆器的边缘,二方连续的构图方法有连圆式、散点式、波折式和连环式等,主要以模仿自然为主,追求传神写实。从这些图案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绘画在造型上偏重于理念含义,其中更多的具有中国古代哲学的含义。

福州脱胎漆器创始于清朝乾隆年间,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间接影响了脱胎漆器装饰风格的传承与创新。明清两代是我国最后的两个封建王朝时期,而且重新恢复了被元代废弃的皇家美术机构,对宫廷美术乃至民间工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明代中叶,在手工业、商业繁盛的江南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与市民审美意识逐渐生长,这也影响到东南沿海的福建地区。在工艺美术领域,民间工艺美术得到蓬勃发展,这使得新的文化思想与审美趣味渗入其中,形成独特风格。

二、传统脱胎漆器的题材

福州脱胎漆器传承千年,制作技艺有了显著提高,作品的商业化与其工作的近乎职业化,促成这一时期的脱胎漆器走向繁荣。这一时期的脱胎漆器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纹饰都强调装饰性,其中装饰性绘画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样式、程式与图案之美,为这一时期脱胎漆器装饰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养料。

中国传统绘画在题材上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三大类,其以自然界中的人物、山水、花鸟等为表现对象,同时又讲究诗书画意、情景交融、以形写神、极富意境的画面组成,表达了绘画者的内心情感和审美情趣,甚至以此达到政治教化、讽谏时事的目的。虽然脱胎漆器与中国传统绘画所运用的绘画材料和表现手法有所不同,但清晚期至民国时期脱胎漆器的装饰题材中,描写现实生活风俗与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文故事成了非常主要的内容,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与幸福生活的憧憬。

人物画是传统中国画中的一个分类,其发展早于其他分类。在隋唐、两宋时期绘画艺术已达到鼎盛,再到明清时期文人画的兴起,其经历了完整的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肖像、道释画、仕女画、历史故事画等。艺术家注重人物神情姿态的表达,同时还体现了绘画者的个人风格和审美情趣。脱胎漆器在问世之初,沿袭了传统题材,创作了一些佛教题材的作品。在装饰纹样中,借鉴了中国传统人物画题材的画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刻画之中。以历史现实或神话中人物故事或人物活动为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有一些髹饰作品中甚至有将中国传统人物画直接移植的痕迹。

山水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南北朝时期已逐步发展,在吴道子、王维等人提出山水画创作理论成果后,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到晚唐时期出现了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至此,山水画开始成为集人物、山水、花鸟之大成的综合性绘画艺术,成为文人寄情自然的艺术思想的呈现载体。由于脱胎漆器的形态与尺寸有所限制,山水画的磅礴气势无法尽显方寸之间。所以,髹饰纹样的山水题材与中国画的山水题材相比,主要是以小品为主,多见于亭台楼阁隐于山水中,虽比不上绘画的山水远近层叠,但也达到了远近浓淡、着色深浅的效果。

花鸟画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传统绘画种类,早在手工艺与绘画尚未明确分工的时期已出现萌芽,发展到两汉六朝时期逐渐成熟。在中国传统花鸟题材中有工笔和写意两种画法,脱胎漆器装饰由于漆材的限制较难表现写意类作品,所以一般选取工笔花鸟类的题材。脱胎漆器装饰在表现花鸟题材上极具特点,在构图上,依据髹饰器型的大小着重突出主体,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起承转合;在画法上,花鸟画因对象较山水画具体而微,所以髹饰设色更具写实色彩或略带装饰意味,具有程序性与不可更易性。

三、“薄料淡彩” 美学探究及应用

“薄料”工艺装饰最早诞生于清代脱胎漆器,作为中国传统金属入漆工艺的延续的“薄料技法”,是传统漆色的一个革命性突破。天然漆干燥后具有偏向于深褐色的倾向,一些浅色调的颜色很难用大漆来实现,但是“薄料”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在漆艺创作中尤为重要。“薄料技法”在发展中不断融合传统漆工艺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演变成了具有东方美学的现代“薄料”工艺。漆艺家介入“薄料”工艺的研究与创作后,对其进行梳理和复原,深入研究“薄料”工艺材料、上色料的配比及髹涂的方式对薄料效果的影响,在长期实践工作中寻找最恰当的髹涂方式,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后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且在“薄料”工艺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淡彩”概念,拓宽了原本工艺性极强的“薄料”工艺在装饰上的艺术意境。

薄料淡彩八扇围屏《千里江山》 上官俊华/作

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福州漆器产业逐渐衰落,而漆画作为独立的新画种勃勃兴起,“薄料”工艺也需要根据时代背景合理地进行转化,在审美等方面顺应时代潮流,从立体漆器装饰逐渐拓展到平面漆画装饰,在材料、技法和质感方面不断融合、扩展,与不同时代的漆艺创作相融合,使得“薄料”工艺历久弥新,而且表现方式愈加丰富,从原本单一形式转化成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以适应今天漆艺作品的应用方式。找到“薄料”工艺与时代背景的契合点,对于当代的漆艺创作和“薄料”工艺的传承十分重要,“薄料”工艺的研究对其他漆艺技法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在谈“薄料淡彩”概念之前,需要先了解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淡彩画法”。中国工笔画从形式上划分大体有重彩、淡彩、没骨和白描等形式,这些形式构成了工笔人物画较为丰富的语言手段。其中,以重彩敷色为主,至唐代达到高峰。传统工笔人物画“重彩画法”的特点是施色较厚,颜色鲜艳,以矿物颜料和粉质颜料为主,按一定的染色程序、严格的步骤进行制作,其工整细致,色彩绚丽。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代以前的人物画基本上都是用“重彩画法”,是中国工笔人物画最基本、最重要的画法,经久不衰,一直沿用至今。矿物颜料质量稳定,不容易变色,所以遗留下来的上千年的古画重彩的部分仍然鲜艳如新。正是这个原因,历史上像敦煌和永乐宫等大型的宗教壁画都使用“重彩画法”描绘,进而得以很好地保存到现在。

在工笔重彩人物画蓬勃发展的时期,工笔人物画的另一种形式——工笔人物“淡彩画法”也在传统文化孕育中悄然萌芽,所以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精妙的工笔淡彩人物画,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宋代以后,中国绘画以文人画的审美意趣为主,而文人情趣以“淡”为宗,因此,工笔画设色趋于清雅之势,追求宁静、空灵的艺术境界,“淡彩画法”逐渐丰富并发展起来,出现了如马远的《踏歌图》、陈洪绶的《归去来图》等工笔淡彩画作品。工笔淡彩人物画是相较于工笔重彩人物画而言的一种形式,以植物或透明色为主,其效果清新雅丽,柔美自然,宛如不施浓妆的西子。通过“透明”而达到空灵的效果,是淡彩画区别于重彩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所有秀雅清朗的美感都源于“透明”这一特定的效果。淡彩画无论是用墨还是用颜色作渲染都以把握其“透明”度为前提,因而淡彩的调和方法是在水与色之间进行的,用水将颜色稀释,逐次渲染、罩色,从而达到一种完整又和谐甚至完美的画面关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淡彩画主要以纸和绢作材料,绢的使用能使淡彩的“透明”效果发挥到最佳,绢本身具有光泽,透过淡墨和淡彩能保留住绢的质地的柔和光泽,产生一种无法替代的极致美。淡彩画色墨结合,色不碍墨,墨不离色,自然融合形成独特韵味。集单纯、素朴、纯粹、清亮、明快、秀丽美之大成,最能描绘柔和、含蓄的意境,与沉稳内敛的漆艺气质吻合,在发展中自然而然被移植到了现代漆艺创作中,“薄料淡彩”就此诞生。

印锦薄料淡彩扁脱《畅叙幽情》上官俊华/作

印锦薄料淡彩四扇挂联《春夏秋冬》 上官俊华/作

金银箔与色漆是现代漆艺“薄料淡彩”技法的最基本材料。随着生漆提炼技术的发展,大漆材料在质地和性能上都呈现出很丰富的态势,给漆艺家在选择材料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漆艺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能够做出最佳效果的漆材料。首先是漆地的制作,这步基本延续了沈氏家族研发出的“薄料”工艺的表层髹饰方法,将金箔、银箔研成金泥、银泥(相当于黄色、白色),再调入漆和色料,在漆面上薄施一层,形成浓淡不同、鲜艳而内含闪光的漆地。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漆艺髹涂方法不同,薄料漆地需要在制成薄料色漆以后,在无尘环境中以洁净的手蘸取金银薄料、古铜薄料或彩色薄料,薄且均匀地拍敷到绝对光滑、绝无灰尘和指纹的光底漆胎上,最后再用特制发刷收顺到没有掌纹,入荫干燥。“薄料”工艺的拍敷效果区别于厚漆髹涂和推光髹涂,薄料髹涂的漆层极薄,十分脆弱,因此绝对不能磨退和推光。薄敷方法所制作出的漆地更为纤薄秀气,与细腻的宣纸相似,为进一步绘制“淡彩”打好基础。制作好薄料漆地,便到了施“淡彩”的步骤。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淡彩画施色以植物色为主,取其透明之优点,为画家提供了施展个性的广阔空间。现在画家在淡彩画用色方面非常自由,诸如水彩、水粉、丙烯和日本画颜料都有使用,保持着淡彩画的“透明”特性,使淡彩画的形式特点更独到、更明确、更强烈、更具特定的美感。因此,淡彩画在颜色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重在“透明”上加以研究。

“薄料淡彩”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一种透明感。以人物作品为例,“薄料淡彩”技法运用在人物作品中比较重视背景的营造和肌理效果,一来能更好地衬托主体,二来也不影响整体清透明朗的效果,还能增加画面的丰富感,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质感和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中国传统淡彩画的关键在于保持“透明”的施色原则,“透明”的关键在于用水,水带给人温润、晶莹、柔和、畅通的感觉。淡彩画里呈现着水的变化和感知,所以给人的美好也是非常丰富细腻的感受。“薄料淡彩”工艺中表现水墨效果的不同之处在于“水”被“大漆”所替代,透明感来源于色粉与漆的调配,如同在水粉的色彩中一样,通过不同颜色的调配得到自己想要的颜色。

四、结语

毫无疑问,福州漆艺在中国漆艺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回溯福州脱胎漆器的发展史,可以发现“薄料技法”推动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笔墨当随时代,在日新月异、艺术飞速发展的当今,“薄料技法”的运用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手法也更加丰富多样,其中所体现的古朴淡雅、诗意朦胧的独特美,对福州脱胎漆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彩画漆艺漆器
现代漆艺首饰的趣味与创新设计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地方彩画的研究与发展文献评述*
大地彩画 古朴村庄 宜良县河湾村
漆器的探秘与鉴赏
浅谈传统彩画在近代建筑装饰体系中的续存与革新
陈俊吉绘画作品选
漆艺和现代家装的结合
漆器收藏三问
平遥推光漆器色彩文化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