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彩画的研究与发展文献评述*

2022-04-14夏笑影李丽

艺术品鉴 2022年6期
关键词:彩画建筑研究

夏笑影 李丽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当前我国彩画研究可分为官式彩画与地方彩画两大体系,官式彩画指的是具有官方的、行业中公认的标准化、定型化的彩画,一般受一定制度规范的制约,等级严格鲜明,且由于财力人力充足,从设计到绘制都极为精良。狭义上的官式彩画指的是北京及其邻近地区的建筑彩画,而其他的彩画体系,则被认为是地方彩画。地方彩画是地域文化、历史的显性载体,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与官式彩画相比更为丰富多元,反映出我国不同地域人民的不同审美特征。但是,由于彩画易侵蚀、难修复的特性,许多地区地方彩画正在逐渐被官式彩画同化,继而失去地域性特色。因此,梳理地方彩画的研究发展现状,总结思考当前地方彩画研究工作中的不足,对地方彩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彩画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必读典籍为北宋将作监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以及清代雍正年间工部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营造法式》作为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其中,第十四卷“彩画作”部分,对宋朝时期彩画的总制度、五彩遍装、青绿叠晕棱间装、碾玉装、解绿装饰屋舍、丹粉刷饰屋舍、炼桐油七部分记述明确,为后世彩画的研究与发展、定型奠定基础。而清工部之《工程做法则例》,虽巨细无遗展述清代中叶工程预算方法,经过多部门的修改、删补,已无真实版本幸存,但其中明确规定了建筑中斗拱等级和官式彩画使用的范围以及多种彩画类型,研究价值亦不容小觑。这两本著作作为近现代彩画研究的基础文献,为官式彩画研究体系的建立与地方彩画研究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地方彩画与官式彩画的产生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官式彩画提供自上而下的规范参考,而地方彩画的丰富文化、形式自下而上的反作用于官式彩画。近现代的彩画研究则与彩画发展脉络不同,由于官式彩画的文献较为丰富,且匠作传承脉络鲜明,因此,官式彩画的研究早于地方彩画的研究(如图1),且为地方彩画的研究提供研究框架指导。

图1 CNKI系统“建筑彩画”相关文献发表趋势

但是,近年来随着地方彩画研究的深入,山西、潮州、甘青等地区的地方彩画研究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体现出与官式彩画研究不同的特征。

一、彩画研究萌芽(1980年之前)

自1918年《营造法式》丁本被发现,朱启钤等学者对其进行校勘整理,梁思成先生历经数年著《营造法式注释》一书,其中,第十四卷对“彩画作”的范式、技术进行梳理记录。1932 年梁思成先生在彩画匠师祖文龄的帮助下,编写《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其中部分章节对清官式彩画进行了深入诠释,标志着我国清官式彩画研究的开始。虽然这本书中存在一些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内容,但是,其论述了清晚期彩画绘制基本原则与形制特征,并提出“旋子彩画”“和玺彩画”的彩画类型名称并沿用至今,是官式彩画研究的基石所在。

1939 年至1980 年间,官式彩画的相关文献多为建筑科学或文物保护机构所作,如1954 年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出版的《中国建筑彩画图案》一书中,整理了大量彩画范本小样;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记录了彩画作的名称、技术要求、工时等相关内容。此年间北京地区受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工作思路的影响,多位彩画匠师通过绘制彩画小样的方式,对官式彩画进行形制、类型研究及记录,使得彩画技艺得以传承,并且使得多处彩画遗迹原貌得以展现。虽然这些彩画小样是否作为“样板”有待商榷,但是,这一时期的工作为下一步彩画研究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此时期地方彩画的相关文献较为少见。

二、传统彩画研究系统的建立(1980年-2012年)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大对文物保护的力度,出台《文物保护法》(2002 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04年)、《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 年)等相关文件,古建筑彩画的修复需求增加,继而彩画的技术人员被大量需要。彩画技术的传统师徒传承方式也改变为以专业学校、古建公司为主阵地的教育方式,大大促进了彩画行业的发展。多位彩画匠师与研究学者将研究结论整理出版,无论是针对官式彩画的形制研究文献,还是针对彩画绘制的工艺研究文献,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研究体系建立成熟,地方彩画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出现(如图2)。

图2 CNKI系统“地方彩画”相关文献发表趋势

官式彩画的发展源流及形制研究已十分深入,为研究地方彩画的研究提供对比与参考依据。其中,故宫博物院的王仲杰先生的《试论元明清三代官式彩画的渊源关系》 《试论和玺推断彩画的形成与发展》等文章,对官式彩画的发展源流进行深入阐述,是彩画研究者的重要参考;杨红与曹振伟基于自身工作经验,选择多处详例对不同时期彩画特征及修缮技艺进行深入探讨。彩画作的匠人前辈亦有多部以明清彩画为研究重点的专著问世,将他们多年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传承。如边精一2007 年的《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对彩画的保护的措施、彩画构图中比例的确定、某些纹饰的变化规律及表现技法等内容进行阐述,推动彩画研究的发展;蒋广全2005 年的《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根据各历史时期彩画的特点,对各种彩画的纹饰设计、设色工艺等内容,作了全面的论述和说明。

除此之外,赵双城2006 年的《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孙大章2006 年《中国古代建筑彩画》、何俊寿2006《中国建筑彩画图案》等著作,从不同角度对官式彩画进行总结归纳,进而完善官式彩画研究体系。并且基于以上官式彩画的研究,许多彩画相关行业规范被确立,如2010 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古代建筑彩画病害与图示》、2012 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古建筑彩画保护修复技术要求》、2013 年北京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操作规程第四部分:彩画作》等等,为建筑彩画的勘察、修复做了统一标准,有效提高当代彩画的修复、绘制质量。

由于地方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诸多限制,地方彩画的研究起步晚于官式彩画,与官式彩画匠人前辈的经验总结著作相比,地方彩画的研究者多为高校师生,且多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出现。前文提到的官式彩画著作中,便有涉及江南地区、山西地区、广东地区等地方彩画内容,但是,此类文献多未对地方彩画进行十分深入的研究,多为普及性论述。1986年陈薇的南京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江南明式彩画》,是研究地方彩画的先锋性文章。

2008 年张昕的同济大学博士论文《山西风土建筑彩画研究》,对山西彩画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成为研究地方彩画的代表性成果。

2012 年华南理工大学郑红的博士论文《潮州传统木构彩画研究》以及2010 年高晚黎的西安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传统建筑彩作中的榆林式》等等,这些文章都是针对我国某一地区的地方彩画进行形制、工艺方面的研究,结合地方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地方彩画背后的文化内涵,使得地方彩画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并逐渐认识到地方彩画与官式彩画不同的文化价值。

三、现代研究技术的参与(2012年以后)

总览国内外建筑彩画的传统研究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且全面。往往基于大量的实地调研资料之上,运用历史考古学、图像学、类型学等方法对古建彩画进行断代,如杨红、王时伟所著《建筑彩画研究·乾隆花园皇家文化系列三》一书中,就放在了考古学、图像学、艺术史学等知识背景中进行分析和解读,进而深入系统地分析了乾隆花园的苏式彩画遗迹的构图法则、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特征。

21 世纪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材料、化学等学科的先进检测技术引入建筑彩画研究领域,对彩画的认识由传统宏观类型研究转向宏观、微观相结合的多层次研究,通过多种科技手段的配合,准确的鉴别颜料种类、工艺特征、胶结物组织等。这些研究内容围绕“病害”“文物保护”“价值评估”“修缮复原”等关键词展开,普遍采用微损取样结合仪器检测的研究逻辑,在大量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彩画层次、颜料组成、褪色老化程度等内容,佐证年代断定,进一步提出科学的修复方案。其中,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团队已展开多次成功实践工作,如杨红、曹振伟等学者组成的“故宫彩画调查研究和保护”课题研究项目,针对咸福宫、养心殿、宁寿宫等官式彩画实例开展大量勘察研究工作,并辅以档案记载,集中修复大量故宫遗存彩画,探索出现代科学技术结合史料的修复设计路线。雷勇于2012 年的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故宫彩画颜料及绘制工艺的同步辐射无损分析研究》中,依托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等相关技术,对故宫彩画的元素及其化学态进行三维分析,并发表了《钻蓝颜料(Smalt)在故宫建福宫彩画中的发现》 《古代丝织品及古建彩画蓝色染料的微量及无损分析》等期刊论文,是利用较为先进的技术研究彩画的前沿学者。北京科技大学的王凤平教授研究团队则着重对古建彩画颜料中的具体化学物质进行研究,进行了《基于原位无损检测的古建彩画颜料物质鉴别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的张昕先生指导其学生的学位论文《故宫景福宫建筑彩画及颜料构成研究》 《明清官式建筑彩画颜料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系统地介绍了利用Artec 3D 手持扫描仪、智能型全自动拉曼光谱仪HORIBA Scientific、Bruker 独立式红外显微镜等较为先进的仪器研究、复原古建筑彩画的详细案例,为目前彩画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技术路线支撑。

除上述官式彩画研究机构之外,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甘肃省天水市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机构相关研究团队,针对地方彩画遗存个案开展深入研究,如嵩山少林寺彩画、天水伏羲庙彩画、常熟赵用贤宅彩画等,从不同视角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建筑彩画进行研究探讨。

另外,诸多学者也针对技术层面进行研究,如特日格乐等的《古代建筑油饰彩绘传统工艺的科学化研究》、王云鹏的《孔庙及慈宁宫古建彩画工艺及材料的分析研究》、杜安的《古建筑彩画保护修复方法选择——以洛阳山陕会馆舞楼彩画保护修复为例》、傅鹏的《故宫文华殿彩画霉菌的清除研究》等。但是,由于地方研究机构的组织合作方式不完善、不同学科之间难以高效对话、取样检测工作难以展开,并缺乏指导性标准等限制,利用现代技术研究地方彩画的框架尚不完善。

四、结语

由于彩画长期处于风吹日晒的环境中,保存时间较短,往往百年左右便失去其色彩,对于保护木构建筑的作用也大打折扣,因此,传统彩画的修复需求从未消失。但是,随着建筑体制的变革、传统彩画修复技术的断代、新兴科学技术的加入,使得古建筑彩画修复呈现出优劣参半、参差不齐的局面。我国地方彩画的研究由空白到独立出官式彩画研究体系已有三十余年,发展至今日,地方彩画的研究已引起相关部门及学者的重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深层次彩画的研究工作,正在探索发展中进行,并已有许多研究与实践成功结合的案例值得借鉴。

但是,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地方彩画的研究工作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地方匠作派系的不同,彩画绘制技艺的发展传承脉络较官式彩画来说更为复杂,且地方彩画匠师的学历水平有限,口述传授、文字表达都易产生较大误差,因此,地方彩画匠作源流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

其次,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民族构成丰富,为我国地方彩画的丰富性提供生境基础,但是目前的地方彩画研究范围不够全面,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彩画亟须关注。

最后,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与地方彩画的研究对象结合深度尚有不足,由于检测方式缺乏因地制宜的指导性规范,取样检测工作需得到各级批准、程序烦琐,进而导致样本的典型性、全面性、解读深度都有所不足。相比之下,官式彩画的类型形制、匠作源流、检测技术体系已十分完善,因此,地方彩画的研究工作需更加完备与系统,增加不同学科、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才能更加有效地达成保护地方彩画、传承地域文化的目的。

猜你喜欢

彩画建筑研究
沙乡俊枣
大地彩画 古朴村庄 宜良县河湾村
拉卜楞寺传统建筑彩画病害调查研究及保护修复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关外纯色古朴天成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