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栽培方式对冬小麦生育期内耗水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2023-01-04王立华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3年1期
关键词:耗水量冬小麦生育期

王立华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利国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滨州 256811)

滨州市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三角洲腹地,是山东省内重要的冬小麦生产区之一。在冬小麦全生育期内保证水分充足供应,对提高产量、质量有显著影响。但是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冬小麦生育期内降水较少,因此对机械灌溉的依赖性较强。另外,选择垄作、畦作等栽培方式,冬小麦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消耗量也不尽相同。基于此,探究不同栽培方式下冬小麦生育期内耗水规律,以及分析土壤水分与小麦产量关系,将有助于指导农户选择合适的栽培方式,并且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内灵活调节灌溉,在确保土壤水分能够满足冬小麦生长所需的前提下,做到节约用水和降低种植成本[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地理坐标为:北纬36°38′,东经116°23′。地处鲁北平原,地貌类型为黄河冲击平原。该地以粉砂壤土为主,田间持水率21.8%。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集中在7、8月份,全年平均降雨量564.8mm,年平均气温为12.8℃,无霜期205d。

1.2 试验设计

试验中设置两个变量,分别是栽培方式、灌水定额。其中,栽培方式分为3种,即常规畦作(TC)、垄作(RC)、高低畦栽培(HLC),各种栽培方式的田间布置如图1所示。

图1 冬小麦的3种栽培方式

灌水定额设有3个水平,只用于RC和HLC栽培,分别是:(1)高水处理,灌水定额等于TC栽培模式下的灌溉定额,用水量为850m3/hm2;(2)中水处理,灌水定额为高水处理的80%,即680m3/hm2;(3)低水处理,灌水定额为高水处理的60%,即510m3/hm2。这样就得到了7个处理,见表1。

表1 不同栽培方式的处理方法

本次试验选用的冬小麦品种为“鲁原502”,播种量按照115kg/hm2,播种时间为2019年10月9日,收割时间为2020年6月10日。为消除无关因素干扰,试验地所用肥料的种类、用量均保持一致。使用氮肥为180kg/hm2,磷肥和钾肥均为60kg/hm2,将三种肥料在播前整地时一次性施入。冬小麦生育期内检测土壤含水量,当监测结果显示地表100cm土层平均含水量<60%时,即进行灌溉。整个生育期内共进行两次灌溉[2]。一次为冬灌,时间为2019年11月15日,用水量统一为850m3/hm2。另一次为春灌,时间为2020年4月5日,进行不同灌溉用水量处理(见表1),灌溉用水均为地下水。冬小麦播种后整个生育期内降水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冬小麦播种后降水情况统计

1.3 试验内容与方法

1.3.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试验中共进行8次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分别是播种前、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收获后。测定方法选择负压计法,测定深度统一设置为150mm,共分为10个层次,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为0-5cm、6-10cm、11-20cm、21-30cm、31-40cm、41-60cm、61-80cm、81-100cm、100-120cm、121-150cm。将负压计插入各个土层中,可以直接读取土壤含水量。另外,不同栽培方式下选取的样点也存在差异,TC栽培模式下设有1个样点,位于小畦中心处;RC栽培模式下,分别在垄顶和沟底各设1个样点,取两点测量结果的平均值;HLC栽培模式下,分别在高畦和低畦各设1个样点,同样取两点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1.3.2 农田耗水量的计算

影响农田耗水量(ET)的因素较多,具体计算方法为:

在式(1)中,P表示降水量,I表示灌水量,ΔWK表示土壤150cm深处界面上垂直方向水分交换量,ΔR表示地表水平径流量交换量,ΔSW表示作物生育期开始与结束时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量。单位均为mm。在实际计算时,由于试验区周边筑起高畦埂,因此整个生育期内不存在地表径流变化,故ΔR可以视为0。同样的,如果试验期间未出现深层渗漏的情况,则ΔWK亦可视为0[3]。

1.3.3 产量测定

选择在冬小麦成熟后、收割前的时间段进行产量测定。从每个小区中随机选出一个1m×1m的测区,将该区域内的冬小麦全部收割后,装入尼龙袋中带至室内。人工考种,计算有效穗数。从有效穗中随机挑出10株,计算各株的穗粒数,相加求和后再求其平均值。将所有麦穗置于阳光下晾晒,晒干之后使用小型脱粒机完成脱粒,计算产量。将计算结果折算成标准含水量(14%)下的产量使用。另外,从脱粒后的籽实中随机数出1000粒,共3份。使用精密天平称取其重量,将3份的称重结果求平均值,作为千粒重值使用[4]。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方式下麦田土壤含水率的变化

在3种栽培方式下,冬小麦的6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状况有明显差异,并且从整体上来看,基本上表现出“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和生育期的后移,水分差异更加明显”的规律。6个生育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的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不同栽培方式下冬小麦6个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对比

在冬小麦的返青期,无论是TC栽培、RC栽培还是HLC栽培,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增加的变化曲线基本一致。在拔节期进行一次灌水后,各监测层的土壤含水量较为均匀。其中,采用RC栽培和HLC栽培,由于在地表形成了垄和畦,使得灌溉水只能借助于土壤的毛细管达到高处的垄和畦。因此土壤表层30cm内,TC栽培下的土壤含水率要高于RC栽培和HLC栽培。到了抽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各有1次降雨,其中前两次降雨量较少,分别是22.6mm和30.5mm,灌浆期降雨量较大,达到了93.0mm,但是由于气温升高,蒸发比较强烈,因此3种栽培模式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也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HLC-H栽培模式下,由于播种密度大,植株数量多,因此耗水量也更多[5]。在150cm内土壤含水率要低于TC和RC-H。在收获期也有相同的表现,即HLC-H栽培模式下土壤含水量要低于相同灌溉条件下的TC和RCH。

2.2 不同栽培方式下冬小麦生育期内耗水规律分析

冬小麦生育期内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有3个途径,分别是降雨、灌溉、土壤储水,具体组成及占比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栽培处理下冬小麦耗水量及水分来源

结合表2数据,3种栽培模式下冬小麦生育期内耗水量的差异比较显著,其中最高耗水量出现在HLC-H栽培模式,为586.82mm,最低耗水量出现在RC-L栽培模式,为475.20mm。从整体上来看,基本上呈现出“灌水量越多,耗水量越高”的规律。以TC、RC-H和HLC-H三种充分灌溉的处理方式为例,在灌水量均为195mm的情况下,冬小麦耗水量由高到低排序为HLC>TC>RC。分析其原因,HLC栽培模式下耗水量最高与栽培密度有关,而RC栽培模式下耗水量最低与田间结构有关。从总耗水量的水分来源上看,相比于RC-H,TC与HLC-H栽培模式下,降雨占比分别降低了2.2%和7.1%;灌溉占比分别降低了1.7%和5.7%;土壤储水则分别增加了4.0%和16.0%。上述数据表明RC栽培模式下对降雨和灌溉水的利用率更高,这是因为垄作可以充分发挥垄沟结构得到富集降水和灌水的效果,使得相同灌溉与降雨条件下,土壤的贮水量更多,满足冬小麦根系的吸收需要。而同样是选择RC栽培模式,相比于RC-H处理,RC-M和RC-L处理下土壤储水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分别升高了4.1%和2.5%,表明RC栽培模式下中水灌溉和低水灌溉,可以使土壤储水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这一数据表明在RC栽培模式下,适度的水分亏缺有利于提高冬小麦植株对土壤贮水的利用率[6]。

2.3 不同栽培方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7种处理方式下冬小麦的产量也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HLC-H处理下有最高产量,为8088.22kg/hm2; 而RC-L处理下有最低产量,为6166.74kg/hm2。产量及构成要素如表3所示。

结合表3数据可知,3种栽培模式下冬小麦产量排序为:HLC栽培>TC栽培>RC栽培。同等灌溉水平下,HLC-H处理下冬小麦的产量,要比RC-H和TC处理高出了21.7%和18.7%,增产效果明显。在产量构成要素方面,HLC栽培模式下的成穗数、穗粒数均高于TC栽培模式和RC栽培模式。另外,在RC栽培模式下,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产量变化并不明显;而HLC栽培模式下,灌溉水量的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较为显著。在HLC-L处理下,冬小麦产量为7817.63kg/hm2;而HLC-H处理下,产量达到了8088.22kg/hm2,增长了3.3个百分点。但是通过计算水分利用率(WUE)和灌溉水+降水利用率(WUE1+P):

表3 不同栽培方式下冬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对比

可以发现HLC-H处理下,虽然产量较高,但是水分利用率为1.30;而HLC-M和HLC-L处理下,水分利用率分别为1.33和1.36。这一数据也表明了在灌溉水量增加的情况下,虽然冬小麦产量同步提升,但是水分利用效率却出现了降低。在灌溉水量一样的情况下,冬小麦WUE存在“HLC栽培模式>TC栽培方式>RC栽培方式”的规律。同样的,在WUE1+P一项指标中也表现出了同样的规律。另外,结合表3中数据还发现,在同一栽培模式下,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WUE和WUE1+P两项指标也表现为降低趋势。以HLC栽培方式为例,在HLC-L处理方式下,WUE要比HLC-H处理方式增加4.4%,比HLC-M处理方式增加2.2%,WUE1+P指标也有相同的表现。这一数据也证明了在相同栽培模式下,适度的水分亏缺能够降低冬小麦生育期内的水分浪费,对提高水分利用率有积极帮助。

3 结论

栽培方式与灌溉水量是影响冬小麦耗水、产量的两个重要因素。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0-150cm内不同深度下的土壤水分有明显差异,这主要与灌溉水量、种植结构以及冬小麦生育期有关。在相同栽培模式下,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冬小麦的总耗水量也同步上升,但是水分利用率却下降,适度的水分亏缺有助于提高水分利用率。这是因为在灌溉水量较少的情况下,冬小麦为获取充足水分,会向土壤深层扎根,从而提高对土壤储水的利用率,降低对灌溉水的依赖性。相同灌溉水量下,HLC栽培方式下的冬小麦,在各个生育期和全生育期内的耗水,均要高于RC栽培方式和TC栽培方式。其原因是HLC栽培模式下地表为波浪形结构,使得地表土壤水分蒸发更快。此外也与HLC栽培模式下冬小麦种植密度高,植株蒸腾作用更加旺盛,加速水分蒸发有关。HLC栽培模式下冬小麦产量明显高于RC栽培模式和TC栽培模式,这主要与HLC栽培下冬小麦对降雨、灌水、土壤储水的利用率更高,并且种植密度更大有关。因此,滨州地区冬小麦种植应优先考虑使用HLC(高低畦)栽培模式,可提高冬小麦产量。

猜你喜欢

耗水量冬小麦生育期
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氮素积累特性研究
白条党参耗水规律试验研究
滴灌对苹果和梨树周年耗水规律的影响
甘肃冬小麦田
蒸发冷却空调机组耗水量计算公式的推导与分析
基于作物生育期的潜在蒸散的时空演变特征及R/S 分析
冬小麦和春小麦
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17 coastal terraces on Fildes Peninsula,King George Island, Antarctica
2013-2014年度二二二团冬小麦各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
冬小麦——新冬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