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微喷灌技术应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023-01-04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3年1期
关键词:叶面积灌水叶绿素

陈 东

(东平县州城街道农业生产综合服务队,山东 东平 271506)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也是山东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水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物质,也是植物营养物质输送的载体[2]。水分影响着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微生物和植物的生理生化活动[3]。随着农业的发展,农田用水量逐年增加,导致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4],传统的灌水主要是通过大水漫灌或者畦灌,这种灌溉方式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下[5]。

微喷灌是介于滴灌和喷灌之间的一种新型灌溉技术[6],具有节水降耗、不受地形地貌限制、灌水均匀、灌水时间和灌水量可控、对土壤和作物扰动小、对水质要求低、能够提高作物产量、易于实现水肥一体化等一系列突出优点[7],对农田小气候及土壤性状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8]。吕丽华等[9]研究了微喷灌冬小麦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及产量和水分利用特点。结果表明,在较低灌水量范围内,相同灌水量下微喷灌小麦叶片渗透势、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高于畦灌小麦,微喷灌能显著提高小麦生育后期叶片生理活性,增产效果突出,节水潜力较大。郑孟静等[10]研究微喷灌对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微喷灌控水方式,灌水定额38mm、灌水2-3次,可在保障产量的前提下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党建友等[11]研究表明,微喷灌生育期灌4水,越冬水和拔节水灌水量增加到600m3/hm2,配合拔节水和灌浆水追施氮肥,使冬小麦成穗数和千粒重增加而增产,且水肥利用效率最高。因此,本文以畦灌为对照,设置3个微喷灌灌水定额,研究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和产量及产量因素的变化特征。为山东泰安地区玉米高产栽培和微喷灌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9年于泰安市东平县进行,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南麓,介于东经116°20′—117°59′,北纬35°38′—36°28′之间,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寒暑适宜,光温同步,雨热同季。全年平均日照数2627.1h,日照百分率58%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2.9℃。年内7月份最高,1月份最低,全年平均≥0℃的积温4731℃,≤10℃的积温4213℃,无霜期平均195 d,年平均降水量为697mm。土质为沙中壤土,pH值为6.4,有机质含量10.74g/kg,全氮含量0.86g/kg,碱解氮含量86.31mg/kg,速效磷含量27.97mg/kg,速效钾124.82mg/kg。

1.2 供试材料

试验玉米品种为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提供。试验用无机肥料为尿素(46% N)、过磷酸钙(17.5% P2O5)和氯化钾(60%K2O),购自当地农资市场。

1.3 实验设计

试验于2019年进行,采用完全随机设置,试验以畦灌为对照(CK)灌水定额为70mm/次,灌溉3次;微喷灌设置3个灌水定额,分别为20mm/次(T1),40mm/次(T2),60mm/次(T3),各处理均灌溉3次。微喷灌处理每小区铺设微喷带,微喷带为斜5孔、孔径0.8mm、带宽40mm、喷射角范围45°-70°,微喷带铺设在玉米行间。所有处理均施入氮肥(N)180kg/hm2,磷肥(P5O2)90kg/hm2,钾肥(K2O)90kg/hm2,氮肥60%、所有磷肥、钾肥及微生物肥料作为基肥在播种前(4月25日)一次性施入,其余氮肥在玉米拔节期前(6月15日)进行追施。每小区8垄,垄宽0.65m,长7m,面积约36.4m2,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排列,试验田田间管理同大田。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玉米干物质的测定

分别在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乳熟期和完熟期取样,将植株按茎、叶、穗分开,于105℃下杀青30min,80℃下烘干至恒重,进行称重。

1.4.2 叶面积的测定

分别在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和乳熟期取样,每个小区取玉米植株3株,测定叶面积、干物质重量。叶面积的测定用长宽系数法。

1.4.3 玉米光合特性的测定

在玉米抽雄期用SPAD仪测定叶绿素含量,同时用便携式光合系统(GFS-3000)测定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

1.4.4 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玉米实收测产,收获晾干后,于室内考察穗行数、穗粒数、百粒重、含水量等穗部性状,按14%含水量计算籽粒产量。

1.5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2010统计和计算数据,采用SPSS24.0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喷灌对玉米干物质的影响

干物质是反映植株生长的重要指标,由表1可知,随生育进程的推进,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微喷灌显著影响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其中在拔节期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抽雄期,各处理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2.33%、5.86%和4.45%,T3处理和T1、T2差异不显著。在灌浆期各处理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1.29%、17.06%和13.56%,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在乳熟期,各处理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3.43%、11.98%和8.17%,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在完熟期,各处理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3.69%、10.72%和8.67%,T2和T3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表1 微喷灌下玉米干物质产量(g/株)

2.2 微喷灌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叶面积指数直接影响干物质的积累量和产量,是衡量玉米生长的重要指标。由表2可知,叶面积指数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微喷灌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叶面积指数。在拔节期,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在抽雄期,各处理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3.78%、16.86%和9.00%,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在灌浆期,各处理表现为T3>T2>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2.84%、7.64%和12.95%,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在乳熟期,各处理表现为T3>T2>T1>CK,T1处理和CK没有显著差异,T2和T3显著高于CK,分别高出3.53%和6.99%,T2和T3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完熟期,各处理表现为T3>T2>T1>CK,T1处理和CK没有显著差异,T2和T3显著高于CK,分别高出6.57%和3.02%。

表2 微喷灌下玉米叶面积指数

2.3 微喷灌对玉米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由表3可知,微喷灌显著影响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其中叶绿素a含量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2.99%、5.43%和7.23%,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叶绿素b含量表现为T2>T3>T1>CK,T1和CK没有显著差异,T2和T3显著高于CK,分别高出11.96%和10.18%。叶绿素a+b含量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2.76%、7.41%和8.15%,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

表3 微喷灌下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mg/g)

2.4 微喷灌对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光合特性是作物物质积累的基础,由表4可知,微喷灌显著影响玉米光合特性,其中净光合速率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1.70%、9.00%和3.07%,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7.70%、18.33%和13.75%,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气孔导度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7.52%、15.76%和19.88%,T2处理和T1、T3处理没有显著差异。蒸腾速率表现为T2>T1>T3>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12.56%、22.46%和10.02%,T1和T3处理没有显著差异。

表4 微喷灌下玉米叶片光合特性

2.5 微喷灌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5可知,微喷灌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各处理间穗数和穗行数没有显著差异。各处理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4.42%、12.10%和6.59%,T1和T2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千粒重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2.14%、3.32%和5.56%,T3处理和T1、T2处理没有显著差异。玉米产量表现为T2>T3>T1>CK,各处理均显著高于CK,T1、T2和T3分别比CK高出10.36%、23.53%和13.59%,T1和T3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表5 微喷灌下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3 讨论

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元素,玉米地上部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反映群体的光合能力[12],其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水分是影响干物质积累的重要条件,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同化物在植株各器官不断地进行着转化与分配,并且受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较大[13]。本研究结果表明,微喷灌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一方面,是由于微喷灌的灌溉均匀度较好,能够保证土壤含水量基本一致,另一方面,微喷灌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模式,能够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土壤养分损失,从而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量随微喷灌定额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说明微喷灌灌水量过高不利于作物生长,可能是由于灌水量的增加导致土壤养分淋溶量加大,从而减少植株对养分的运输。

玉米生长发育所需的化学能,是由叶片对光能截获和光合作用转化而来的[14],光合作用是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光合作用决定作物物质积累,光合能力的提高对增加籽粒产量有重要作用[15]。通过合理的水肥协调,能够调节作物光合性能及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16],当水肥发生变化时,作物通过调节体内碳、氮含量分配,使其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17],在某种意义上,适宜水分条件下施肥可促进光合作用,加快碳、氮代谢运转[18]。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基础,是实现光合作用功能的关键[19]。本研究表明,微喷灌显著提高玉米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说明合理灌溉是保证叶绿素含量的重要保障。本研究表明,微喷灌显著提高玉米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且在灌水定额为40mm/次时,光合速率最大。

产量是衡量作物生长最重要的指标[20],大量研究表明,微喷灌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纪军锋等[21]研究表明,在冬春连旱的恶劣气象条件下,利用微喷技

术对冬小麦在越冬期和返青期进行适时控水和补水,可有效缓解旱情,大幅度提高冬小麦的产量、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董浩等[22]研究表明,微喷灌水肥一体化处理具有较高的绿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提高。本研究表明,微喷灌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一方面,微喷灌水分蒸发损失小、灌溉水利用系数较高,另一方面,微喷灌对农田小气候及土壤性状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进而促进干物质向籽粒运输。综合比较,微喷灌能够显著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在灌水定额为40mm/次时,玉米长势最好,产量最高,是较为合理的微喷灌灌水量。

猜你喜欢

叶面积灌水叶绿素
作物叶面积测量的研究进展
番茄灌水掌握技巧
冬季棚菜灌水四关键
提取叶绿素
马奶子葡萄叶面积评估模型的建立
桃树叶绿素含量与SPA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
叶绿素家族概述
苎麻叶面积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灌水秘笈
由松针制取三种叶绿素钠盐及其稳定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