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马克思主义基础音乐理论

2022-12-29赵美娴

轻音乐 2022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劳动

赵美娴

音乐作为反映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展现。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音乐产生的土壤是劳动实践活动,劳动形式的多样性使音乐也呈现出不同的韵律。音乐面向不同的时代,能够反映出当时人民群众内心的真情实感。当前,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基础音乐理论的研究视角相对单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不是非常理想。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基础音乐理论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扩展。

一、马克思主义基础音乐理论的特征

音乐诞生至今并非是单纯的符号,而是见证无产阶级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音乐的本质是劳动产品、音乐是主观意识的反映以及音乐是表达情感的形式则是马克思主义基础音乐理论的重要特征。

(一)音乐的本质是劳动产品

音乐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活动,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记载着不同时期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和劳动实践活动,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音乐并非是单纯的艺术形式,而是广大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实践和改造自然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动实践,人类的头脑和四肢有了一定的发展,音乐也为人民群众抒发个人诉求,丰富精神生活提供了渠道,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

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出现,人民群众的需求也逐步发生变化,更加崇尚精神生活的富足,而音乐则作为满足精神生活的角色,在人类生产劳动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应运而生。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提出“各种服务本身可以直接生产商品”[1]的论述。这里马克思通过裁缝、士兵以及医生等行业的劳动行为进行举例,对于他们的劳动内容进行界定,认为无论是缝制裤子的裁缝也好,保护人类安全的士兵也好,再或者医治患者的医生也罢,他们的行为都是劳动的物质内容,以此类比到购买音乐家的演奏而言,这一理论也同样适用。在这里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表明音乐的本质是劳动产品,但是音乐作为精神层面的非生产性劳动产品,其产生和发展也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用音乐作为示例,认为音乐是音乐家对生产劳动实践的相关内容加以整理,融入到音乐的节奏当中,经过打磨形成的生动的旋律。在这里将音乐视为非生产性劳动的媒介,是音乐家脑力劳动的产物,并非单一的音乐符号,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劳动产品。

(二)音乐是主观意识的反映

“艺术是人类思想情感的一种具体表现”[2],是不同时期文艺作品在人们头脑中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音乐作为文艺作品的重要形式之一,是通过声音的方式呈现有一定规律的旋律。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在音乐中可以找到一二。劳动实践的单一性和重复性使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极度匮乏,亟需一载体来调节单调的精神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音乐应当反映当时的政治形势,反映人们内心真实的声音,而作为传递价值观载体的音乐是极具穿透力的,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类的所思所感,从而凝聚起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马克思看来,从某种程度而言,音乐产生的过程是人民群众从主观角度出发,对改造社会实践的活动进行感受发酵,并且在头脑中进行进一步的深加工,进而抽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的过程。基于音乐创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识可以看出,每个时代不同的音乐都是创作者对于当下时代社会现实的反映,在当时社会而言是居于主流地位的,也代表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内心诉求,是当时社会历史现实的真实反映。

(三)音乐是表达情感的形式

马克思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并非是抽象的,而是有血有肉、有真实情感的现实存在。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音乐是人民群众表达情感的艺术性语言。不同时代的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不尽相同,但是由于社会历史发展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导致人民群众的情感追求虽各有不同,但大多数人的追求形成了一股潮流,并且逐步发展成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音乐创作者作为当时时代的亲身体验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将这一情感诉求通过音乐的形式组合成优美的旋律展现出来,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虽然不同地区的风俗、人文、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但是音乐作为传达精神力量的有力武器,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音乐作为表达情感的形式,能够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民群众内心的理想追求和真实感受。

二、马克思主义基础音乐理论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基础音乐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民群众主观意识的真实反映,承载着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展示国家的良好形象、丰富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焕发精神力量等功能。

(一)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要用革命的音乐支援宣传工作,并且千方百计地设法为这首诗歌杰作配上曲子,以便青年们高声歌唱。”[3]由此可以看出,由于独特的音乐旋律,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能够满足精神需要的感受生活的方式,在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主流思维,使人们的思想接受理论的洗礼,在无形之中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方式,音乐能够将相关理论的内容融合到旋律里,赋予其更大的思想价值,在提升音乐内在含义的同时能够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进而达到影响人类思维的作用,潜移默化地使人类的观念得到改变。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国际歌》作为无产阶级战歌的代表作,在列宁看来,其作者是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通过优美的旋律融合到歌曲当中,将这首歌作为无产阶级思想的宣传工具,通过音乐的视角,将无产阶级的相关理论传播到世界各地,对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展示国家的良好形象

由于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各国之间要获得对彼此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民族特征和历史传承等方面的了解,仅仅依靠官方媒体的宣传报道是远远不够的。在此情况之下,音乐则是最好的展示国家良好形象的工具,能够通过其抽象的艺术刻画,生动地展示国家的良好形象。

冷战造成的世界格局的变化使得各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也异常明显。时代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含蓄地表达了各国的光辉形象,展现了不同时期各国变化的点点滴滴,通过音乐作品的交互传递,也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

长久来看,作为传递美好情感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基础音乐理论是与一定的时代、与其所属的阶级阶层以及相关民族先进的社会意识相联系的,能够更为精确地展示国家的价值观念等内容,能够超过时空的局限,产生强大的影响力,进而展示国家的良好形象。

(三)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

由于劳动实践活动的单调性和简单重复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单一性。产生于劳动实践活动的音乐作为调节单调生活的调味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

在《资本论》当中,马克思用织机上连续劳作数十小时的女工进行举例,连续的劳作不仅使她们的身体受到束缚,更使得思想受到禁锢。因此,当下她们最需要的不只是真正的自身体力方面的调整休息,还有心理方面的舒缓,使其在劳作过程中调节单调乏味的劳作生活。而在这里,音乐便起到了调节气氛,舒缓身心的作用,能够让劳动者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至于一成不变、万般重复同一工作。

音乐的形式和旋律各不相同,因而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节奏等方面调节人民的生活,激发人们的热情。马克思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强调:音乐的使用只有符合政治需求才能真能起到调节生活的作用。

(四)焕发精神力量

马克思认为,革命性质的音乐是无产阶级政党宣传革命理论的武器,在革命斗争中能够起到推动革命进程、焕发革命力量的作用。

在《福格特先生》中,马克思通过三骑士演奏三重唱的别致方式,表明“他们以这样高深的艺术造诣来反对替波兰说话的人,使得主席的小铃都嘶哑了”[4],实际上是说如若无产阶级掌握音乐这一形式,在革命中能通过音乐传达出反抗不平等、追求解放的信念。

无产阶级透过音乐的形式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使得人们能够团结一致,与敌对势力作斗争,焕发出无限的精神力量,使音乐成为革命斗争中的组成部分,瓦解敌对势力的斗志从而战胜敌对势力,进而成为抵御革命的炮火刀剑。也就是说,音乐在这里是团结人民群众进行反抗斗争的重要工具,是鼓舞人民群众士气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基础音乐理论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基础音乐理论作为精神财富的重要方面,不仅在过去发挥着重要作用,立足当代,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础音乐理论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筑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及发挥典型模范的引领作用方面仍有重要启示。

(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音乐源于生活,但是能给人带来比生活更强烈的感受,无产阶级运用各种方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通过音乐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传播,无论在哪一时期都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的,音乐能够依靠其独特的旋律来影响、吸引甚至鼓舞人类,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传达其价值观念,具有雅俗共赏的特性,音乐所具有的包容性能够给各阶级阶层的人民以容易亲近的感觉。

新时代条件下,用音乐承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马克思主义观念,增强无产阶级影响力,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能够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拨动人民群众的心弦,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对于音乐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起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

(二)筑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新时代背景下,音乐成为传播中国共产党思想精华的重要形式。当前,党内存在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使中国共产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使广大人民群众筑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时期的优秀音乐作品都是当时社会历程的真实反映,其旋律饱含无产阶级的思想情感,对于老一代革命家而言有着强烈的怀旧感,记录着他们为实现国家富强作出的不懈努力;对于新生代而言其新鲜感也是不言而喻的。音乐的风格简单明了,语言浅显易懂,不仅从感性层面能够唤醒人民群众的意识,更能从理性层面深入群众的内心,因而其传唱度和中心思想都易于让大众接受,进一步印证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因此,马克思主义基础音乐理论是激励人民群众筑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力量。

(三)发挥典型模范的引领作用

时代造就英雄,时代呼唤精神。伟大的时代需要模范人物的引领,模范人物的理想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音乐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丰富,赞扬典型模范始终是音乐创作的重要主题,诸多音乐创作者也通过将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融入到歌曲中的形式树立了标杆,激励了诸多无产阶级人士投入到民族事业当中。马克思主义基础音乐理论将无产阶级战士的光荣形象通过音乐的形式树立起来,赋予歌曲以磅礴的气势,使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无形中传递出马克思主义理念,传播文化精髓,引导人们奋勇向前。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愈发密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马克思主义基础音乐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和鲜活的生命力,蕴含着丰富的无产阶级理念,加之其旋律符合大多数人民群众的需求,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础音乐理论的研究和传播,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现实,有利于在当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马克思主义基础音乐理论传达社会主义理念是永不过时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传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基础音乐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注释: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0.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55.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09.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劳动
马克思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