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教学方法探究

2022-12-29郭春敏

轻音乐 2022年5期
关键词:民间舞维吾尔族民间舞蹈

郭春敏 苏 畅

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一门表演性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中是十分悠久的,同时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中国民族民间舞始终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反应着中国古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状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成为了民间舞表演时锦上添花的重要部分,纵观近年来民间舞蹈的发展我们也不难发现,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的技术技巧有了更加多样化的展现形式,其中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能充分反映各民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其风格是独具特色的,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结合中,无论从艺术表现上,还是夸张的动作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风格性。而舞蹈中的技术技巧训练就是用肢体语言表达,以科学规范的方式运用人体本身的骨骼、肌肉或韧带等部位来完成一些相对正常人体而言比较繁难复杂的运动,从而形成更优美的形体姿态来展现并表达舞蹈作品的内涵意境和感情。由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技术技巧训练严格,其对学生自身的能力、条件要求也相对较高,所以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不断传承与创新的今天,技术技巧的多样化运用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存在,而在舞蹈创作之初,选取到合适舞蹈风格的技术技巧动作并加以训练是不可或缺的一步,本文以中国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中的跳、转、翻为例,浅析当下的舞蹈教学方法,探究中国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的运用与价值。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旋转”

(一)民族民间舞中“旋转”的教学方法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旋转技巧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分别为原地单一旋转、舞姿旋转和连续性复合旋转,再针对各个民族的风格韵律和审美特征调整技术技巧在民间舞蹈中的运用方式,通过舞姿的变换和节奏的转换表现其民族的风格韵味。

旋转的基本训练与中国古典舞基训课中的把杆部分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把杆训练中的单腿蹲、端腿蹲等动作,对学生的脚腕、膝盖、胯给予了稳定与力量的支撑平衡作用,确保了学生在旋转起范儿的一触即发,除此之外,地面的旋转练习也同样必要,在旋转技巧中重心的转移极为重要,这影响着学生旋转时的转速和标准,在旋转中一般应快速的形成重心转换,这样才能保证旋转的流畅性与平稳性,这也是旋转练习中最为基本的训练。在部分舞姿动作的训练过程中,上肢部分的控制与表现也同样重要,因为在舞姿的运用上需要上身手臂的控制与协调能力,从而加强身体的平衡力,提高动作难度,增强了对观众的感染力。

在民族民间舞中“转”的教学一般采用单一元素技巧教学法,所谓单一元素技巧教学,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部分提炼、分解成元素技巧动作,然后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就是目的明确,任务单一,其目的就是夯实基础,找到要领,其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的不足,这样才能保证旋转完成的既有数量又有质量。如维吾尔族民间舞中的点转、跪转,朝鲜族民间舞中的垫步转、螺旋空转,蒙古族民间舞的别步勒马转、海青式吸腿转等,都应进行单一性、重复性的元素训练。

(二)民族民间舞的“旋转”

“转”这一舞蹈技术技巧,在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广泛的运用,其中以维吾尔族为主要代表,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自娱民间舞蹈、仪式民间舞蹈和表演民间舞蹈三大类。维吾尔族舞蹈形式多样,其中刀郎舞和赛乃姆中“转”这一舞蹈技术技巧最为常见,维吾尔族赛乃姆舞中动律的表演特征是非常独特的,如瞬间聚集和爆发,全身瞬间放松,瞬间跳跃和翻转等,都依赖于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色。从维吾尔族民间舞的舞蹈形态来看,“转”的动作显现了开与收、放与合相对与相顺的几种对比。看似矛盾,但就整体运动来说,又是和谐统一的。民族民间舞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腿侧身转。从具体细节来看,其舞蹈语汇大多以顺势为主,这种顺势体现了维吾尔族文化民间古朴的风格,很明显,夸张舞蹈的动作幅度,舞者随着音乐的欢快转变,在舞台上尽情舞蹈,通过旋转和步伐的相互配合,提升舞蹈表演的连贯性,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民族风格,进而使舞台表演更加丰满,提升表演的连续性。

“转”是维吾尔族舞蹈艺术的灵魂,不仅从感官上能够直接的了解舞蹈主题还能够体现舞蹈风格,维吾尔族民间舞中的“转”有鲜明的艺术特点,维吾尔族的各个舞种或欢快跳跃,或沉稳带重,或粗犷度诚,或稳重端庄,但身体轴向转动这一基本要素,却贯穿在各个舞种之中,成为它们的基本韵律。我们既要传承维吾尔族的传统风格与特点,如“赛乃姆”原始的踏悠、摆、转等舞蹈动作,又要顺应时代与观众的需要,对这一古老而有生命力的民族民间舞,进行积极探索,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形式转化和艺术升华。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翻身”

(一)民族民间舞中“翻身”的教学方法

翻身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技巧,也是一项极具中国古典舞特色的技术,这种技巧形式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运动特点。[1]这种技术技巧一般分为原地翻身和行进翻身两类,它们的基本要求是以臂为轮、腰为轴、胯为本、脚为跟,将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进行翻转的,并通过腰四面翻转运行而形成这一单一动作,运行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从把杆翻身为基础,培养学生对身体位置的把控以及自身重心的平稳,从而进行分面练习,将四面中每一面的头、肩、背、胯及脚下位置确立清楚,注意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训练时的节奏要由慢到快,强调迅速与规范的到位,之后从面与面的流畅连接形成标准的把杆翻身,在确立四面动作的标准性之后加入手臂配合,过程当中手臂的力量与路线是能保证整个翻身动作的平衡与速度的重要环节,手臂应该与肩膀保持同一平面,并且两个手臂应在空中形成立圆,从而形成完整规范的翻身动作。在翻身教学中对于质的要求更加严苛,一定要在保证动作质量的基础上加强速度的练习,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翻身类动作虽然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发力方式及身体形态都离不开日常训练的要求与要领,在通过反复持续性的日常训练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动作进行要求,严格的把握动作规范,让肌肉产生正确记忆,将训练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求到极致,在身体各个部位的用力、呼吸与协调性相互作用,从而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

(二)民族民间舞的“翻”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翻身类动作中,藏族舞蹈中的热巴舞、卓舞、弦子舞中的翻身动作是极具代表性的,比如在卓舞中带着水袖翻身,给人一种圆润恬静之美,而热巴舞中的几个翻身类核心技巧动作——“扛鼓转”“翻鼓转”就显得更加英气飒爽,虽然这两个技巧的名字以转字结尾,但动作内容却皆为翻身。

在藏族卓舞与弦子舞中的翻身,一般是穿戴水袖而舞的,翻身动作多以柔和静美的形态出现,这时的身体运动不在强调快速翻转,而是突出了身体的延伸感,动作轻柔却也不失力量,对学生的肌肉控制能力有了更高标准,给人连绵不断、柔和舒适之感。在藏族热巴舞中的翻身训练,重点在藏族热巴舞中的“扛鼓转”由于身体重心压的更低,所以其动作的上肢形态与踏步翻身一致,而脚下则是通过灵活的三次踏步进行四面翻转,其手臂部分是需要将热巴鼓画一个下弧线扛至肩上,将鼓放置脖后,再将鼓顶垂直落到正下方,头部以自己身体的正下方为基点进行留头甩头,从而完成一整个扛鼓转动作。在相比较于“扛鼓转”的“翻鼓转”动作,它的重心略高一点,身体形态与点翻身相似,手与鼓面都停留在头尖的正前方,在翻鼓转一圈的过程中鼓槌敲击鼓面。舞者身体在做动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头、肩、背、胯、脚的配合,更要注重手臂的起与落,由于热巴鼓有自身的重量,所以在学生完成动作时不能仅仅像平时单一训练踏步翻身或点翻身那样,而是要先适应鼓在动作运行中的重量,练习好鼓与身体的协调性,确立好热巴鼓的整个运行轨迹,再进行翻转时的加速练习,才能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翻身在空间运动中,将“以腰为轴,以臂为轮”的特点显现出来,而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翻转也能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比如“点步翻身”敏捷快速急如闪电;连续“串翻身”像车轮滚滚,视觉感染力很强。与此同时,翻身技巧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也表现着不同的民族特色,产生了不同的艺术观赏效果,从而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氛围,如慢的连绵不断的翻身,表现出一种圆润舒缓之美;而快速的翻身,表现出了干净利索急速有力的刚健之美。在舞蹈的不同速度与类型的“翻身”中,给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表演与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觉冲击。

即使是同一民族,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不同,其技巧风格也包含一定的差异。在民族舞蹈的多样形式中,我们可以去了解该民族的地域、民俗、历史和文化背景。这种通过对人们感官的刺激,直接作用于人们精神世界的艺术形式,比较文字的传承,舞蹈的形式显得更加生动和多元化,它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让人们在观看和欣赏的同时领略到了鲜活的民族历史和生动的民族生活画面。舞蹈是在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传播中体现出的最生动、最形象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跳跃”

(一)民族民间舞中“跳”的教学方法

跳作为技术技巧活跃于各类型的舞蹈之中,我们从跳跃的高度、力度将跳分为小跳、中跳、大跳,当跳跃加入到民间舞蹈中时,身体与手臂动作会为了更好的融合民族元素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与调整,所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跳跃技巧在近年来的创作中变得更加丰富,在不同民间舞蹈作品中可以选取不同高度力度的跳跃搭配不同风格的舞姿来表现出更具感染力的惊艳效果。

最基础的跳跃训练是需要从日常基训课中的小弹腿、大踢腿训练获取腿部的肌肉力量以及脚下的灵活性,因为跳跃时学生需要借力使力,借助蹲产生的力量,从而达到空中一刹那的定点舞姿,在小弹腿的训练中,通过动力腿向前、旁、后的二十五度弹射,反复多次的正确练习锻炼了学生脚腕的爆发力,也在全脚与地面的摩擦中增强了脚背的灵活性。把上的大踢腿训练更多的是锻炼腿部的整体力量,通过踢腿的反复训练增强踢腿时的力度与速度,为身体跃起停滞在空中的一秒打下坚实基础。在把上积累好能力后,就需要回归地面实操,从原地的一位跳、二位跳到变位跳,再到撕叉跳、撩腿跳、元宝跳等,这些跳跃动作都需要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反复练习。除此之外,[2]在训练过程中应当严格地遵循科学合理的训练原则,这是保证训练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舞蹈基训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3]

(二)民族民间舞的“跳”

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弹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要求运动过程中松紧结合,发力要集中,过程的速度要快。由于弹跳技巧的爆发力量,为弹跳技巧复杂性的发展提供和创造了条件,在弹跳的复合技巧上有了大幅度的发展空间。跳跃技术适用于各种各样的民族民间舞,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接受的文化都有不同,受风俗人情、地域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跳跃技巧。

“跳”这一技术技巧在蒙古族的舞蹈中极具造诣,样式多变,如果说蒙古族的风格性动作,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那么跳跃性技巧就很好的诠释了蒙古人民大气豪爽的性格。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跳跃性动作最常见的有紫金冠跳、单腿变身跳等,[4]其中紫金冠跳在具有地面紫金冠能力的基础上可分为两步,首先做带单起双落辅助跳的双起单落后腿,也可称为“紫金冠空法跳”,掌握在跳跃时的身体重心与平衡,然后再做单起双落辅助跳的紫金冠跳,注意身体在空中时重心在中间,身体不要过度地面后躺。[5]单腿变身跳最重要的是强调在空中的身体进行平面旋转,起跳瞬间需要注意腰部肌肉的收紧和提胯的问题,这样动作才能在空中形成的更漂亮。在跳跃中的身体高低起伏跌宕、对比鲜明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弹跳的又一特点。这显示了我们民族技巧的特点和技巧性的加强。

丰富的“跳跃”性的舞蹈动作充分的将蒙古族人民的大气刚强富有青春活力的形象展现出来,突出了舞蹈的表演风格,又使作品变得更具生命力,有着蓬勃生机的舞蹈动作才足以打动人心,更好的传递作品的思想情感,与观众产生更好的共鸣。时代的发展让我们看到在继承和保留传统舞蹈技巧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的审美特征,提炼出具有时代审美价值又不失民族风格的民间舞蹈技术技巧,使其更具艺术生命力。

结 语

技术技巧是一种独特的肢体语言,加入到中国民族民间舞中能达到一种传情达意的艺术效果,所以在教师教学时既要把握技术技巧的基础教学又要将民族风格与技术技巧相融合,展现其民族舞蹈的地域风格与文化底蕴。在教学中教师也不能忽略学生的本性,要时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同时,也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并把理论知识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告诉学生这个民族的风格特征是如何形成,让学生理解这个动作如何展现其民族的风格特色,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学到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动态舞姿,也学到了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味。

注释:

[1]张万励.浅谈舞蹈基础教学中的“翻身”[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7):96.

[2][3]樊廷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舞蹈训练中扶把手臂和腰、控制、大踢腿动作探析[J].探索,2012(06):79.

[4][5]黄 琼.谈舞蹈基训课的教学[J].韶关学院学报,2001(05):130.

猜你喜欢

民间舞维吾尔族民间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晋中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
广西民间舞与旅游表演的链接现状与提升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
维吾尔族老人长寿三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