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现代古筝艺术的发展

2022-12-29刘雪琳

轻音乐 2022年5期
关键词:古筝右手乐曲

刘雪琳

古筝艺术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优秀古代文化的象征。古筝艺术发展至今,和一代代古筝艺术家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新时期基于古筝艺术进行创新发展,也是为古筝艺术争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古筝艺术要积极和时代背景进行整合,表演者们不仅要提高乐曲的演奏技术,也要通过分析古筝的乐曲特征,结合文化属性进行创新发展,本文将主要就现代古筝艺术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一、古筝的文化属性以及乐曲演奏风格

古筝自诞生起,便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喜爱,从社会功能的角度上看,古筝经常出现在民间娱乐以及乐舞演奏中,是表现古代音乐艺术的重要乐器。古筝也在盛唐时期传入了日本,发挥出了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我国很多文人雅士在诗篇中都将古筝融入其中,既有对演奏技术的赞扬,也有对悠扬声音的描述。

古筝在中国民间广受欢迎,在于它能反应大众的品味,既有娱乐性,也有高雅趣味性,在群众中有着广泛的支持以及认同[1]。演绎古筝作品时,左手和右手之间的配合非常重要,左手的演奏方法主要以滑、揉、吟、按为主,右手则主要是拨弹琴弦,在演奏筝曲的过程中,右手的技法可以不依赖于左手而独立使用,而左手则必须要在右手技法的协同下完成乐曲演绎,这使得古筝乐曲呈现出完全不同于其他弹拨乐或弦乐的特殊优势。

古筝所能够演绎的作品风格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不同地区都有古筝的流派,例如潮州派所演奏的古筝乐曲多柔美委婉,表现出哀怨低沉的情感,有的地区则以悠扬绵长见长。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演奏技法,使得古筝乐曲的艺术魅力包容乃大,在新时期,需要艺术工作者们不断推进古筝艺术的创新绵延,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实现深层交流。

二、现代古筝演奏对传统的继承

(一)演奏中左手司按右手司弹技巧的传承

古筝乐曲的音乐风格强调在表现时,要将音准和韵味结合在一起,促成两者的平衡发展,左手在技法上偏向于润饰,右手则为曲音技法,所以演奏者在演奏时要以右手为主,左手则以韵味为主,共同演绎。传统的古筝演奏中,右手部分的活动是声音的主要动力来源,演奏时演奏者经常会将右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作为主要的演奏基础,通过控制节奏以及强弱的变化,将曲子内在的力度传递出去。传统的右手技法也包括了单音、和音、琶音和持续音几种表现方式,其中单音是所有演奏中最为基础和常用的表现技法,也是古筝最具有代表性的技法形式[2]。左手主要围绕着琴的左侧,完成音符的修饰以及润色,左手的技法主要包括按音、颤音和滑音三种,按音指的是在右手完成了演奏之后,左手通过按本弦之外的音节,完成对乐曲的修饰,按音相较于其他技法来说表现力最小。颤音则是通过在琴弦上的来回颤动而得到音响发音的过程,需要表演者做好技巧方面的处理,根据演奏歌曲的特征以及情绪,选择颤音的方式。滑音则是指在按弦的同时,在琴弦上滑动以发出上滑音或下滑音的音响效果,由于滑音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所以在演奏中是非常主要的一种润饰表现技巧。

古筝演奏技法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经过创新以及突破,然而上述的几种弹奏传统技法,仍然是古筝演绎中的重点技法,即使是现代古筝曲目演绎时也不能忽略,现代古筝艺术表演者们在新时期要将这些传统技法传承下去。

(二)创作中经典内容的延续

对于古筝演奏的传承,除了技巧层面,还有就是在对传统曲目和表现内容的沿袭。中国有很多经典的古筝演奏乐曲,对现代人来说,这些乐曲仍然具有着很强的审美价值,例如传统古筝曲目《高山流水》,不仅可以为听众带来听觉愉悦,其背后的传奇故事也是对友情的歌颂以及赞扬。古筝北派有筝曲《高山流水》,南派则有《高山》和《流水》,两部作品在旋律和风格上各有特征,但歌颂的内容却是一致的。古筝曲目中也有对自然景观以及祖国大好河山的赞颂,例如《归去来兮辞》《渔舟唱晚》等,都抒发了古筝艺术家们对于祖国故土的强烈热爱。

三、当代古筝演奏的革新

(一)演奏技巧上解放左手

和传统的古筝演奏技巧相比,现代古筝演奏在技法层面最为主要的突破即对左手演奏技法的丰富以及创新,这也是对传统古筝演奏技法的重要突破。现代古筝演奏时,左手不仅可以起到修饰、润色音符的重要作用,而且也真正参与到了右手的演奏中,成为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古筝双手演奏的技法最早出现于1935年,杭州国乐研究社在作品《将军令》中首次出现了“双手抓筝”的演奏技法,这一技法无疑是对传统古筝演奏的突破,但是当时这种技法刚刚出现,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以及应用,后来到了1955年,赵玉斋先生基于“双手抓筝”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了极具现代意义以及里程碑式的古筝作品《庆丰年》,这首曲子突破了古筝的一般演奏技巧,而且创新性地将北方民族乐曲风格和锣鼓节奏融入其中,让古筝有了更为广阔的演艺舞台,极具突破性。在演奏这首古筝乐曲时,双手之间交替演奏旋律,增加了古筝对作品的演奏韵味,而且使用了很多快速的劈托、柱音、全颤等方法,这些技巧的应用都是对传统古筝演奏技法的突破,可以说至1955年《庆丰年》作品问世之后,正式宣告着现代古筝演奏技巧进入发展新阶段,也是现代古筝艺术发展的关键节点。

(二)右手指法的进一步丰富

除了对传统演奏技法的突破之外,右手的指法也在新时期得到了持续的丰富以及完善,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中,右手主要是通过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完成基本旋律的演奏,手指的组合较为单一,尤其是无名指,除了可以演奏古筝乐曲中的琶音之外,很少发挥实际作用,手指之间不平衡的应用,也导致古筝演奏技法不甚平衡。

古筝演奏在进入80年代之后,我国的古筝艺术家们在创作方法上大胆吸收了西方音乐的特征,所以研究技法除了对左手的优化之外,也包括对右手指法的丰富,对创作技法不断完善。新时期创作的很多古筝乐曲节奏普遍较快,传统的演奏技法已经无法将新时期所创作的古筝乐曲韵味完全体现出来,所以现代古筝演奏在传统演奏的技法上,打破了原有的固定手指组合模式,而是充分地利用左右手发展新的演奏技法,尤其让无名指加入到了古筝演奏中,从而创造出了更多新的变化以及音色,增强了古筝乐曲的演奏效果。例如,赵曼琴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根据现代古筝乐曲的特征创作出了快速指序法,这是一种将对称和惯性融入现代古筝演奏技法的新型演奏模式,在演奏时演奏者会通过合理的秩序排列突破传统古筝演奏中对八度对称弹奏的依赖,演奏者的手指在演奏时可以实现独立弹奏以及任意组合,更加自由,可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这也为现代古筝演奏开辟了新的领域。

四、当下中国古筝传承发展现状

现代古筝在融入了新的演奏技法之后,形成了新的古筝音乐风格,而且在表现题材上也更加多元,可以说,现代古筝乐曲风格的形成,是左手技术和润色技巧共同发展的结果,同传统古筝乐曲作品相比,现代古筝音乐也发生了音乐风格上的巨大变化[3]。例如,出现了人工定弦调式,使得古筝演奏过程中各种音响效果逐渐丰满。现代作品中很多都使用了七声音阶以外的音列,以达到更贴近作品风格特色的目的,而且对于西方音乐结构的借鉴,使得中国的古筝乐曲中出现了很多和声和弦以及曲式结构的创新,古筝不仅能够表现极具中华民族韵味的作品,也能够将少数民族以及西方音乐特点呈现出来,古筝在现代音乐作品中所呈现出的音响结构,也突破了原有的声音特点[4]。在演奏古筝时,可以模仿不同的音响效果,例如对大自然声音的模仿,以及对打击乐的模仿等,双手的演奏技法更加丰富,这些都是音响结构和演奏技巧提高的具体表现。

中国的民族音乐家田青曾经提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面对的最大挑战即为缺乏后继人。古筝文化在新时期发展速度是较快的,这和人民群众广泛接纳这一乐器有关,但是市场以及教育层面的普及并没有真正促进古筝艺术朝向纵深发展。一些新时期的古筝曲目,摆脱了中国的传统调式进行创新,这意味着弹筝者并不了解何为传统曲目以及传统风格,从而造成传统文化和古筝流派的破坏。从概念上看,传统曲目指的是学习方式单一、旋律色彩偏向单调、多种指法训练的曲目类型,在进行传统曲目弹奏时,学习者往往觉得乏味,所以不愿意投入其中,无论在教育还是市场传播方面,这样的要素都直接造成了古筝传统文化被破坏。而且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西洋音乐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很多音乐创作的理念和思想变得西化,古筝艺术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一些创作者忽略了古筝传统精神,在创作的题材、调式以及作品的命名上没有坚守传统,在古筝教育层面,一些传统的演奏技巧,例如扎桩已经逐渐被人忘却,导致古筝教育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的问题。新时期发展古筝艺术,需要认识到古筝是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社会在发展,古筝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但是艺术传承更需要悉心的保护,不能为了发展而盲目创新,带来古筝市场日益膨胀的困局[5]。一些古筝比赛也要加大比赛含金量,而不能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古筝艺术在新时期实现更好发展。同时,古筝艺术发展也要走出固有思维的束缚,尤其要走出圈子文化,真正让古筝艺术传承走到人民群众中,在群众生活中生根发芽。

对于古筝艺术来说,时代性的丰富也使得古筝演奏在情感层面更加饱满,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于情感表达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认知,新时期古筝艺术在发展时,除了要将丰厚的岁月沉淀展现出来之外,也要关注到现代人在艺术上更高的享受要求,古筝乐曲在演奏时要加强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震撼,为听众触达更为深层的审美体验,带来宁静以及放松,所以在现代古筝曲目创作上,要更强调现代性创作,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丰富古筝艺术的艺术维度以及张力。除了在演奏技巧方面持续创新和突破之外,现代人精神文化追求的不断加深,也需要古筝艺术家们在演奏内容层面不断深耕探索。

对于古老文化的一味沿袭并不是古筝艺术发展的唯一出路,探索更符合时代性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在演奏内容上带入更多现代人的情感故事,可以让人们在聆听古筝音乐的过程中找到和自己内心契合的节点,以满足内心情感,释放寻求安逸宁静的审美诉求[6]。所以在进行古筝演奏内容创新时,可以让古筝艺术和舞台剧艺术结合在一起,用古筝演奏故事情节,加上音乐舞台表现的张力,通过娴熟的演奏技巧,营造出更加浓烈的艺术审美氛围,带动现场观众全方位体验古筝的魅力,以增强古筝演出的艺术美感和社会价值。

在古筝演奏形式上的创新,则可以做出更多大胆的尝试,然而此类尝试仍然要基于古筝艺术的文化魅力,不能标新立异,或无根基的突发奇想,古筝演奏形式多为独奏或者是重奏,演奏形式的创新可以加入一些西方弦乐,为古筝演奏带来更加饱满的音乐表现形式,在中西乐器演奏结合的带动下使表演更加多样,一方面可以满足观众的需求,也切实实践了古筝与其他乐器和曲风结合的可能[7]。古筝艺术家们要善于探索,探索古筝与其他乐器之间融入的可能性,也要在演出形式上进行有意义的创新尝试,所有的创新基础都要基于观众的需求提升演出品位和质量,而不能哗众取宠,脱离古筝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价值进行无畏创新。

在不同的时代,古筝艺术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在吸纳传统古筝演奏艺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揣摩古筝的传统音乐魅力,同时也要注重和当下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态度,艺术的价值正在于不断变化、创新以及和生活之间的衔接,现代古筝乐曲在创作和发展的过程中要持续优化演奏技法,并在内容层面结合当代人的生活以及时代风貌做好创新,古筝艺术的发展及生命力正是源于其不断变化的艺术特性[8]。古筝艺术表演者们要一手抓创新、一手抓传统,让古筝能够在新时代演绎出更加丰富的艺术作品。

结 语

综上所述,古筝艺术至今已经迎来了发展的全盛时期,新时期要注重对传统古筝艺术的传承,同时也要进一步发展传统演奏技法以及优势,让古筝独特的魅力展现出来,促进中国古筝艺术上升发展迈上新台阶。传统和创新之间的有机整合,也需要古筝艺术表演者们加强对传统的沿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找到创新切入点,将锐意创新作为发展中国民族艺术的责任,传统作品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始终是永久的财富,古筝艺术需要在民族文化艺术大花园中持续绽放,创作者也要保留传统古筝艺术的创作精神,与现代人的审美以及西方音乐做好吸纳以及融合,不断丰富古筝的表演维度,提升音响结构表现力,丰满演奏技巧,让中国的古筝艺术可以在新时期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让世界看到中国民乐的魅力。

注释:

[1]邹 晶.现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分析[J].文学少年,2019(19):41.

[2]李盼盼.新时期古筝表演的传承和创新发展[J].戏剧之家,2019(30):81.

[3]李雨瑶.从古筝的创新与传承来谈古筝艺术该何去何从?[J].北方音乐,2016(07):151.

[4]刘海涛.多维视角下古筝演奏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科技,2018(08):132.

[5]张 蓉.现代古筝演奏技法中传统作韵技巧的应用[J].艺术大观,2019(02):30—31.

[6]佟 宇.浅谈现代古筝作品的发展与创新[J].北方音乐,2015(09):155.

[7]徐溶泽.传统作韵技巧在现代古筝演奏技法中的运用研究[J].黄河之声,2019(21):39.

[8]胡永娇.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9(02):237.

猜你喜欢

古筝右手乐曲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左手和右手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父与子
左手和右手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协奏曲的和声技法研究
悲伤的乐曲
左手右手
左手右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