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筝三重奏《清明上河图》艺术特色及演奏分析

2022-12-29

轻音乐 2022年5期
关键词:三重奏清明上河图小指

姚 蓓

一、《清明上河图》的概述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风俗画派系中的一个代表作,其距今已经有接近1000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的绘画历史上是极具艺术特色的巨作,其通过熟练的绘画技巧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将我国北宋时期生活在都城汴梁的各个阶级人们的生活场景形象真实地展现出来,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都是很高的。在对《清明上河图》的实物进行研究后总结得出:其长度为528.7cm,而高度则达到了24.8cm,画面整体上看起来十分宏伟壮观,作者在构图时主要采用的为散点透视和高处俯瞰相结合的方式,整个画卷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并且有效融合了各类景物,画卷结构的搭配情况也十分合理,疏密排列得井然有序,画卷中的情节内容也能够做到前后呼应,笔法精细且严谨,整个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也较为合理,将各类人物、事物、景物以及整体环境都生动形象地展现给观看者,整体艺术表现力极强。之所以称《清明上河图》为古筝三重奏就是因为这一绘画作品共分为汴梁城主河道的两岸、城郊地区的村庄以及汴梁城的中心区域这三个部分,作者一共绘出树木接近180棵,动物牲畜接近100头,各式各样的人物接近820人,并且每一个造型都能够做到栩栩如生,绘画线条节奏明快,规模壮观,让观看者仿佛置身于北宋年间的汴梁城,能够去真实地体验每一个阶层的各种生活[1]。

二、《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分析

(一)《清明上河图》的音乐结构研究

在创作古筝三重奏《清明上河图》时采用的我国传统曲式结构,即按照散、慢、中、快、散的顺序和形式对这一古筝作品进行编排,主要将其分为了五大部分,分别是中慢板、行板、小快板、急板和小广板。首先,第一部分所编排的音乐结构为中慢板,其也确定了整首筝曲的调性为D商调式,通过一声部演奏约为一个小节的上行交替的主音到属音再到主音;第二部分的音乐结构为行板,其采用的为单二部结构,两个乐段具有较强的对比性;第三部分是小快板,这也是全曲结构中占据比例最大的一个部分,其实际结构类似于西方音乐作曲技术方法和曲式结构中的展开性中部,在这一小快板结构中,引子材料和前奏部分都得到了展开;第四部分是急板结构,这一部分在我国众多类型音乐中都是作为高潮部分出现的,同样这首古筝三重奏《清明上河图》也遵循了这一传统,其采用了单三部曲式结构,一个10小节的乐句是第一段结构,之后是一个12小节乐句,之后第一段10小节乐句的变化与重复构成了第三部分再现段落。该古筝三重奏进入到高潮部分后还出现了更加壮阔且饱满的柱式和弦,整个乐曲的速度适当放缓;最后一部分则是小广板结构,同样由三个段落构成,其最终的乐曲采用的是收拢性停止方式[2]。

古筝三重奏《清明上河图》主要采用了清乐调式的音阶类型,在创作过程中共用到了清乐羽调式和清乐商调式两种调式,其中后者在此曲中使用的比例较大,为该古筝三重奏的主要调式,前者则是后者的关系属调式。该音乐作品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调性中心均为清乐商调式,第三部分的序曲部分也为清乐商调式,之后转为清乐羽调式,当前120小节结束后则再次转回到清乐商调式并直至第三部分结束;第四部分的调性中心也沿用了清乐商调式,第五部分的调式结构与第三部分类似,不同的是其是在前240小节结束后转回清乐商调式。在更具古典特色的七声音阶构建了词曲的抒情基调,曲调给人意味深长的回味感觉。

(二)古筝三重奏《清明上河图》的创作特点分析

《清明上河图》这一艺术作品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艺术真实性,其将北宋时期汴梁城的真实社会场景和风貌精细并且真实地展现给观看者,其艺术价值是非常高的,汴梁城是我国北宋的都城,从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和贸易等方面来看,汴梁都是这一时期的枢纽城市,在当时汴梁城的常住人口就已经超过了一百万,这也充分说明了汴梁城的繁华盛世。那么在创作古筝三重奏《清明上河图》这一音乐作品时,就要结合画作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各个段落采用有针对性的创作手法,从而将画作中的具体内容充分展示出来。

首先,古筝三重奏《清明上河图》应采用中慢板进入到乐曲中,给听众一种悠远朦胧的感觉,采用更为细腻且委婉的选择作为乐曲的引子,其中辅以柱式和弦作为点缀,之后速度逐渐加快并以散板的节奏进入,旋律也将变得更为典雅和清新,有一种将画作场面逐步铺开的感觉。最后在主和弦上结束整个段落,主音要保证足够的稳定,画面逐步展示给听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们都置身于当时的闹市之中,有的人来街上缓慢散步,早上的茶馆也刚刚营业,老人和小孩刚从睡梦中醒来,女人们正在梳妆打扮,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其次,为了将北宋时期风景如画的郊野风光以古筝三重奏的形式展示出来,创作时第二个段落采用行板节奏,运用行板音乐正好对应了《清明上河图》画作中在路上自在轻松行走的老百姓们,具有对比效果的两个单二部结构的乐段共同组成了行板段落。主题旋律上切换就像是在切换画作的画面一样,各个小节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画面内容,郊外踏青的人们心情是畅快喜悦的,而下一个段落则迅速转换成游人与乞丐在城内的徒步行走,形式各异的乐曲旋律也表现出了老百姓的各自状态。

再次,用小快板的形式将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体现出来,序曲的作用主要是推进画面的一步步展开,通过筝I、筝II、筝III交替快慢的演奏,并合理运用休止符,给音乐一种灵动跳跃的感觉,就好像将开茶馆的、开饭馆的、跑船的、说书的、耍杂技的以及各式人物都一一呈现出来;间奏部分则主要承接序曲第一部分的音型材料,仍是重点展示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尾声部分主要采用了八分音符的形态,并且节奏和速度不会有太大变化,情景也再一次回到序曲部分所展示的热闹景象[3]。

然后,用急板的形式展现热闹的市井之象。通常在我国传统音乐作品中,急板都是要展示整首乐曲的最高潮部分的,古筝三重奏《清明上河图》这首作品也是如此,用每分钟180拍的急板展示出画作中市井中热闹非凡的场面。

最后,则以小广板的形式作为整首乐曲的最后一个段落,其同样也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共有四个乐句,通过这四个乐句在节奏和形式上的变化提升所演奏旋律的流动感;第二个乐段由三个乐句组成,从第一乐句的悠远感觉逐步转换成更有节奏感的旋律,整个乐段有较大的情绪起伏;第三乐段则是两句式的平行乐段,对整首乐曲进行收拢式结束。

三、古筝三重奏《清明上河图》的演奏技法分析

(一)古筝三重奏《清明上河图》中单声部演奏技法的使用

首先,小指拨奏的合理使用。应用这一技法时演奏者的手臂应处于高度放松的状态,并用小指拨动古筝的琴弦,与其他四个手指相比,不同力度状态下的小指拨奏会呈现出更加独特的音色效果。与常规演奏技巧有所区别的是演奏者可以用右手与左手小指进行反复的配合演奏,演奏过程中应重点把握音乐的流动感,与原有的一、二声部应尽可能错开,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跌宕起伏的演奏感觉。同时演奏时可借鉴以往筝曲中“快四点”的演奏技法,一些段落如果严格遵照曲谱进行演奏就只能采用单手,演奏时应不断变换勾、托、抹这三指,而这一演奏技法是具有一定缺点的,音乐的流动感不佳,并且演奏速度也无法满足要求。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可将每四个十六分音乐当作一个整体,将小指拨奏这一技法运用到每一个部分的第一个音阶上。

演奏时左手就像是握住一个鸡蛋,而手指则要保持在一定弧度状态下进行拨奏,借助于臂肘的作用力将手指抬起进行演奏,下落时则应将力量集中在小指指尖处,在接触到琴弦的瞬间应将所有力度作用在小指所碰触的弦点上,使用小指拨奏技法的左手在力度上应稍微大于右手,双手交替演奏从而展现出独特音色。碰触到琴弦后应有效控制手指力度,在手腕的大臂的带动下尽可能呈现出放松状态,演奏时切记不能过于用力。演奏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小指拨奏这一技法,应保证旋律的舒适感和音乐的流动感[4]。

其次,泛音演奏技法的运用。基音和泛音在筝曲演奏的过程中是最为常见的,其中前者就是指从筝码到前岳山这一段弦长进行整体性振动时所出现的音,而后者则是指左手接触弦位置处到前岳山这一段弦长部分性振动所出现的音。演奏《清明上河图》应合理运用泛音这一技法,具体演奏过程中,左手的食指和小指应与琴码到前岳山一般位置处的琴弦紧贴,而右手则用拇指对同一条琴弦进行弹奏,如果运用了很多泛音,演奏者就必须协调好多个手指进行弹奏。在同一个时间点左手和右手应同时离开琴弦并发出音色,演奏时不应太过用力,只发出较小的音量即可,从而给聆听者一种悠远而清脆的感受。伴奏的声部可采用双泛音的技法,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一定要做好两个音符同时发声这一细节,要保证音色是和谐统一的。在运用泛音技法时,演奏者右手的控制力以及弹奏的实际力度与泛音的音响效果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在找准左手弹奏位置的同时也要注重右手演奏,两个手在演奏时的指法是不同的,而要想取得最佳的演奏效果,就一定要保证左右手的协调配合。

(二)古筝三重奏《清明上河图》多声部演奏技法的融合运用

首先,应有效结合演奏过程中的触弦点和线性旋律音乐,这就是所谓的点线结合,也是将重节奏筝曲的多层次特点展现出来的重要手段。演奏《清明上河图》时,在协调三个声部时并不需要使用太多技法,而经常会使用到的就是摇指技法,这也是筝曲演奏过程中线性旋律音乐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在表现一首筝曲的主题旋律线条时较多采用摇指技法,因为线性旋律音乐通常都较为流畅,而将触弦点与摇指技法融合后则能够促使整个音色更具颗粒性,实现了“点线结合”。在体现线性旋律音乐时还会用到轮指演奏的技法,其演奏方法就是快速并且重复地进行打、勾、抹、托,轮指的旋律音响效果与摇指是类似的,其运用手指动作时幅度不能太大,接触弦点的距离要始终一致,应保证气息的连贯和音色的和谐,从而取得各个触弦点表达出线性旋律音乐的效果。“点线结合”能够获得线状流动的背景画面,能将整首筝曲的音乐情绪推进到下一个层次。在古筝三重奏《清明上河图》中会经常使用“点线结合”的技法,其大大提升了音乐的整体画面感[5]。

其次,古筝弹法对音乐音色具有重要影响。演奏一首筝曲作品时,演奏者接触琴弦的力度、深度、速度以及所采用的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所产生的音色,演奏者主要可以采用提弹、贴弦弹、和夹弹等方法,前者要求演奏者悬手弹奏作品,发力部位主要在小关节位置处,弹完后离开琴弦并处于放松状态,这一方法有较强颗粒感并且音乐明亮清脆,运用最为广泛;而贴弦弹则是一种快速练习的筝曲演奏方法,演奏时能够大大提升不同音阶之间的连贯性;而后者同样也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筝曲弹奏技法,其通过充分振动琴弦而产生较长余音,所发出的音色更为有力且深沉,在我国北派传统筝曲演奏时运用较多,是一种更为厚重质朴的音乐风格。

结 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及古筝三重奏《清明上河图》的演奏技法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清明上河图》这一风俗画代表性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在将其创作为古筝三重奏后并不需要采用太难的演奏技法,只需科学运用各类常用的古筝演奏方法,从而更加生动地表达出音乐作品的内在价值。

注释:

[1]尚 尚.基于《清明上河图》探究艺术美的本质和特征[J].美与时代(中),2016(03):103—104.

[2]郝大微.由《清明上河图》看市肆风俗画的艺术成就[J].美与时代,2015(08):23—25.

[3]谢 怡.非遗视野下音乐的审美意蕴——以古筝三重奏《清明上河图》为例[J].黄河之声,2019(10):65—67.

[4]蔡慧婷.古筝三重奏《清明上河图》演奏研究[D].泉州师范学院,2021.

[5]陈培培.古筝三重奏《清明上河图》声部协作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三重奏清明上河图小指
三重奏栏目作者:阮敏哲
降落伞(翻绳)
奏响抗疫“三重奏” 彰显人大为民情
旋转手指操
手指舞 《鱼儿鱼儿水中游》
雨林游记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初中学生物理阅读能力培养“三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