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2020 年某院内分泌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22-12-21罗艳萍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31期
关键词:内分泌科器官药品

罗艳萍

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药剂科,福建龙岩 364000

现阶段,由于生活、工作压力的持续提高,饮食及睡眠习惯的改变,因此,内分泌疾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加,药物应用情况较为普遍。目前,在合理应用药品的基础上机体出现与发挥药效无明显联系的危害反应,即称为药品不良反应,其发生后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整体治疗效果,较大程度上加大治疗总成本,进而大幅度增加用药期间极易产生的风险性[1]。不良反应报告作为一种重要方法,其可以科学合理地监察上市药物的药品疗效。通过研究分析相关数据,探寻其影响因素,并可以依据具体因素制订并实施相应的用药方案,进而较大程度上降低风险性[2]。内分泌科作为一个重要科室,对于内分泌腺体与代谢疾病而言,所用药物种类较复杂,分析不良反应报告可以为随后提高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分析了龙岩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合理用药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龙岩人民医院内分泌科302 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并将其报告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上对应用内分泌科药品产生不良反应的诊断标准[3];②临床资料完整;③报告信息详细;④经医院相关部门的同意。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基础性疾病的报告;②存在精神障碍症状;③具体信息缺失;④中途调用。

1.2 方法

统计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给药途径以及累及器官与系统的临床表现,并利用Microsoft Excel 软件与手工筛选方式汇总、研究分析相关资料,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 分别研究2018 年、2019 年与2020 年3 年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其主要分为一般、严重、新的一般和新的严重四种程度。药品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为,一般:轻微的反应或疾病,症状无需治疗;严重:不良反应症状明显,严重损害机体内的器官及系统功能损害;新的一般:不良反应症状轻微,重要器官或系统功能未受到明显影响;新的严重:重要器官或系统功能有严重损害,导致残疾或缩短或危及生命[4]。

1.3.2 药品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滴注、静脉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泵内注射等途径。

1.3.3 累及器官与系统 包括皮肤及附件、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全身性反应、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局部反应、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其他。

1.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报告严重程度

302 份不良反应报告中,一般情况96 例:2018 年37 例(31.1%),2019 年42 例(39.6%),2020 年17 例(22.1%);严重情况33 例:2018 年12 例(10.1%),2019年9 例(8.5%),2020 年12 例(15.6%);新的一般情况122 例:2018 年51 例(42.8%),2019 年40 例(37.7%),2020 年31 例(40.2%);新的严重情况51例:2018 年19 例(16.0%),2019 年15 例(14.2%),2020年17 例(22.1%)(表1)。

表1 报告严重程度

2.2 药品给药途径

药品给药途径中,口服124 例(41.1%)、静脉滴注81 例(26.8%)、静脉注射67 例(22.2%)、皮下注射13例(4.3%)、肌肉注射10 例(3.3%)和泵内注射7 例(2.3%)等途径(表2)。

表2 给药途径

2.3 累及器官与系统

药品不良反应所累及器官与系统中,皮肤及附件80 例(26.5%),呼吸系统51 例(16.9%),消化系统45例(14.9%),全身性反应36 例(11.9%),心血管系统13 例(4.3%),内分泌系统8 例(2.6%),神经系统35例(11.6%),局部反应20 例(6.6%),循环系统8 例(2.6%),泌尿系统3 例(1.0%),其他3 例(1.0%)(表3)。

表3 累及器官与系统

3 讨论

目前,新型药品的上市率逐年增加,以此提高药品应用的效率,增加临床用药的选择机会。因此,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提高说明监察药品更为全面,进一步维护机体健康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由研究结果表明,302 份不良反应报告中,一般情况96 例:2018 年37 例(31.1%),2019 年42 例(39.6%),2020 年17 例(22.1%);严重情况33 例:2018 年12 例(10.1%),2019 年9 例(8.5%),2020 年12 例(15.6%);新的一般情况122 例:2018 年51 例(42.8%),2019 年40 例(37.7%),2020 年31 例(40.2%);新的严重情况51 例:2018 年19 例(16.0%),2019 年15 例(14.2%),2020 年17 例(22.1%),进一步说明需要持续加大监测内分泌药品的力度。因此,临床药师需要掌握具体药物的适应证、用法用量,持续降低危害各系统的风险性[6]。针对抗感染药物而言,还需要参考相关药物管理条文,并实施高质量的监督与评估相关工作,制订并干预不合理用药情况,预防临床治疗过程中滥用抗生素情况的发生[7]。

药品给药途径中,口服124 例(41.1%)、静脉滴注81 例(26.8%)、静脉注射67 例(22.2%)、皮下注射13例(4.3%)、肌肉注射10 例(3.3%)和泵内注射7 例(2.3%)等途径,表明口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主要是因为:静脉给药普遍发生于医院内部,护士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护,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现并上报不良反应,进而制订并落实相关用药方案[8]。同时,在开展静脉滴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药物直接到血液内,并不需要吸收且不产生肝脏首过效应,因此,药效可以短时间内扩散,持续提高病灶处的血药浓度。药品内的杂质含量、配制溶剂与环境、药液稳定性与浓度和渗透压、滴注速度等多种因素均能够引发一系列药品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需要依据具体病情选择更优的给药途径,进而持续降低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用药安全性[9]。

药品不良反应所累及器官与系统分别为,皮肤及附件80 例(26.5%),呼吸系统51 例(16.9%),消化系统45 例(14.9%),全身性反应36 例(11.9%),心血管系统13 例(4.3%),内分泌系统8 例(2.6%),神经系统35 例(11.6%),局部反应20 例(6.6%),循环系统8例(2.6%),泌尿系统3 例(1.0%),其他3 例(1.0%),表明皮肤及其附件损害风险性最大。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内分泌药品在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程度不一的不良反应,主要以瘙痒、皮疹为主要表现症状,可以通过肉眼发现,有利于患者及其家属、护士观察和感知相关不良反应,短时间内开展处理及上报工作,但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区别于基础疾病症状[10]。

依据上述内分泌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制订出多项合理用药措施,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注重药品质量。①医院需要增加审核药品供应企业资格的力度,普遍选择符合质量要求、资质优的药品企业。在每批产次的药物在入库之前需要详细记录检验结果及药品信息。药物在入库后需要严格遵循说明书对相关药品进行科学贮存,预防药品变质情况的发生,进一步维护患者的用药效果。②医院、药物生产企业等主体需要搜集相关病例,并研究分析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而探寻发生原因、机制、使用与储存方法和药品质量,提高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安全性[11]。(2)建立健全药品管理与用药流程、监测体制。①药品管理方面。一方面,详细记录药品用量、用法等多种管理信息,并以此开展药品分类、贮存等具体工作。另一方面,规范分类各种药品,依据本院内实际的分泌科药品进行分类,利用颜色不一的标签区别不同类型药品,并将同一类型的药物放置于相同区域。②用药流程方面。一方面,优化药品应用流程,开展高质量的用药闭环管理工作。严格遵循开医嘱-复核医嘱-药品准备与发放-执行医嘱-记录用药数据的用药流程,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追踪与管理。另一方面,详细记录取药、配药、给药途径等具体信息。③用药监测方面。医护人员仔细观察内分泌科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并将具体情况详细记录[12]。(3)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和提高专业能力。在日常过程中定期开展相关药学培训活动,持续增强相关医务人员的知识与能力。①医生在开医嘱时需要按照机体状况、药物作用机理和年龄特点等具体情况开展药物治疗,普遍遵循尽量用口服、减少静脉给药的基本原则。同时多联合用药,预防药物间互相作用,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另外,需要依据机体的各项机能用药,预防剂量不足、过度用药等不良情况的发生,进一步促进患者的顺利用药,控制患者病情并提高生活质量[13]。(4)医院设置专门的内分泌科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患者及家属均可以通过向相关平台上报多种药品不良反应,进而扩展信息范围及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大程度上提高处理的时效性,为帮助患者抓住最佳治疗时机、及时监测用药安全和追踪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医院内部的临床医护人员、药剂师等医务人员可以通过浏览、阅读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记录了解相关药品情况,患者及家属可以在平台上与医护人员开展融洽的交流沟通,从而降低治疗成本[14-17]。

综上所述,内分泌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产生受给药途径、病情严重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医院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监测体系,并制订并落实相关考核标准,同时需要临床医师加深对不良反应报告的认识程度,提高专业水平,为随后合理化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内分泌科器官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类器官
内分泌科临床护理带教中联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
药品保存细解读
内分泌科与非内分泌科患者注射胰岛素行为比较分析
ORGANIZED GIVING
水果药品
皮肤是个大大的器官
药品侵权的性质认定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