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otterdam CT 评分与Helsinki CT 评分对脑损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对比

2022-12-21张兆金沈巨福陈进文祝翠英刘建军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31期
关键词:脑损伤评估价值

张兆金 沈巨福 陈进文 祝翠英 刘建军

1.江西省德兴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西德兴 334200;2.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西上饶 334000

脑损伤具有发病率高、病情进展较快、病死率高等特点,可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神经功能异常、颅内压升高等症状,需及时治疗[1]。但颅脑部位组织结构较为复杂,增加了临床评估脑组织损伤程度的难度,致使临床医师难以及时掌握及识别患者预后情况,进而影响救治工作质量[2-3]。CT 检查具有图像清晰、检查时间短等特点,可以快速、无创、多切面、多角度地检查患者脑损伤情况。Rotterdam CT 评分、Helsinki CT评分是临床上常用的脑损伤相关CT 评分系统,但目前关于这两种评分系统对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作用的比较研究较为少见。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上述两种评分在脑损伤患者预后中的评估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至2021 年3 月江西省德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 例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 例,女23 例;年龄3~91 岁,平均(52.38±11.65)岁;致伤原因:打击伤1 例,跌倒伤29 例,交通事故伤33 例,高处坠落伤4 例,其他3 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存在明确的头部外伤史;②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72 h;③急性颅脑损伤患者;④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未行标准化治疗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合并其他系统严重多发损伤者;④合并严重出血或贫血性疾病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审批号2022-0046 号)。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72h 内或术前应用CT(GE 公司64 排CT,型号:Optima CT660;飞利浦公司16 排CT,型号:453567078851)进行颅脑CT 检查。取仰卧位,摆正头位,扫描层面同听眦线平行,扫描范围从颅顶至枕骨大孔,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电流150~300 mA,层厚5 mm,扫描完成后将原始CT 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进行薄层重建,重建层厚1.25 mm(64 排CT)或1.5 mm(16 排CT)骨窗重建,窗位800 HU,窗宽3 000 HU,颅脑软组织窗重建,窗位40 HU,窗宽80 HU。依据CT影像进行Rotterdam CT 评分、Helsinki CT 评分。

Rotterdam CT 评分量表包括基底池(0~2 分)、中线移位(0~1 分)、硬膜外血肿(0~1 分)、脑室或(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0~1 分)4 个维度,总分6 分。Helsinki CT 评分量表共包括病灶类型(-3~4 分)、病灶体积≥25 cm3(2 分)、脑室内出血(3 分)、鞍上池(0~5 分)4 个维度,总分-3~14 分。

1.3 预后判定

所有患者均参照有关内容进行治疗[4],并在治疗结束后,随访至2022 年3 月,预后评估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5]进行,1 分:患者病死;2 分:患者仅有最小反应,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等植物生存状态;3 分:患者意识清晰,但存在重度残疾,需要其他人照料其日常生活;4 分:患者轻度残疾,虽能独立进行日常生活,但仍需在保护下方能工作;5 分:患者可完全依靠自身进行日常生活及工作,但有轻度缺陷。GOS 评分4~5 分为预后良好,GOS 评分1~3 分为预后不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Shapiro-Wilk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检验Rotterdam CT 评分、Helsinki CT 评分对脑损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AUC≤0.5 为无评估价值,0.5<AUC≤0.7 为评估价值较低,0.7<AUC≤0.9 为评估价值较好,AUC>0.9 为评估价值好,两个模型之间的AUC 比较采用Z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70 例脑损伤患者预后情况

经GOS 评分评估,70 例脑损伤患者中预后良好52 例,占比74.29%,预后不良18 例,占比25.71%。

2.2 不同预后脑损伤患者基线资料及两种CT 评分比较

不同预后脑损伤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患者的Rotterdam CT 评分、Helsinki CT 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不同预后脑损伤患者基线资料及两种CT 评分的比较[n(%)]

2.3 两种CT 评分对脑损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脑损伤患者预后情况作为状态变量(1=预后不良,0=预后良好),将Rotterdam CT 评分、Helsinki CT 评分作为检验变量,绘制ROC 曲线(图1),结果显示,Rotterdam CT 评分、Helsinki CT 评分对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的AUC 均>0.7,评估价值较好,且当达到最佳阈值时,均可获取最佳评估参数;通过Z=计算得出,Rotterdam CT 评分与Helsinki CT 评分AU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38,P=0.812)(表2)。

图1 Rotterdam CT 评分、Helsinki CT 评分对脑损伤患者预后的ROC 曲线

表2 Rotterdam CT 评分、Helsinki CT 评分对脑损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3 讨论

脑损伤多因外力作用于头部致使脑组织器质性损伤所致,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脑损伤患者一般病情危重,且病情进展迅速,临床治疗方案往往需要依据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调整[6-7]。因此,临床诊疗过程中需准确、客观地评估患者脑组织损伤程度,及时掌握并识别患者预后情况,以及时调整脑损伤治疗方案,提高脑损伤医疗救治工作质量。

GOS 评分虽可评估脑损伤患者预后,但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且易受镇静药物、插管等因素影响,降低评估的准确性[8-9]。本研究结果显示,70 例脑损伤患者中预后良好52 例(74.29%),预后不良18 例(25.71%),提示脑损伤患者易发生不良预后结局。因此,如何准确评估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CT 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应用精确准直的X 线束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共同围绕人体某一部位作一层又一层的断面扫描,然后将测量获取的图像信息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分析与诊断[10]。因此,CT 检查可及时反映并提供脑部损伤信息,且不受镇静药物、插管等因素干扰,结果较为客观。

本研究结果显示,预后良好患者的Rotterdam CT评分、Helsinki CT 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推测上述两种CT 评分可能对脑损伤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且ROC曲线结果进一步证实,分析其原因,Rotterdam CT 评分系统是Maas等[11-12]通过研究2 269 例脑损伤患者头颅CT 等影像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在原有的Marshall CT 分级基础上优化后提出。其将是否伴有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室内出血纳入评分系统内,并将是否存在硬膜外血肿作为一项独立的评价指标,把基底池状态分为正常、受压和消失三种类型,进一步量化基底池受压和中线结构偏移的程度,利于临床医师评估脑损伤患者的病情程度,进而评估脑损伤患者的预后[13-14]。Helsinki CT 评分系统是在Marshall CT 分级和Rotterdam CT 评分上提出的全新的CT 评分系统,该种评分是在摒弃了环池、基底池等解剖术语的基础上通过解析CT 影像及所得的影像数据,并加入鞍上池这一影像学术语,并包括了出血类型和出血量、脑室内出血、鞍上池变化等多个方面,可辅助临床医师判断脑损伤类型,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脑损伤患者的救治质量[15-16]。

虽然Rotterdam CT 评分被广泛证实与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及不良预后有显著的相关性,对脑损伤病情评估的价值良好,但是其对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评估价值较低,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评估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准确性[17]。而Helsinki CT 评分也存在部分局限,其将血肿体积25 ml 作为截断值,但并未有相关机制作为支持,且血肿体积“ABC/2”的算法是一种估算方式,此外,该评分并不包括弥漫性轴索损伤、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脑干出血等方面。但是中重型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有效预测因素就是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评估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准确性。

本研究中两种CT 评分评估脑损伤患者预后的AU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既往研究[18]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样本量、纳入标准等因素有关,且研究中评估脑损伤是基于单时点,可能会影响对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的准确性,未来可扩大样本量,并采用多时点CT 测定方法,以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Rotterdam CT 评分、Helsinki CT 评分对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均具有一定价值,可为临床中脑损伤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经验与方法。

猜你喜欢

脑损伤评估价值
Quintero分期、CHOP分级与TTTS脑损伤的相关性对比分析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右美托咪定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血浆渗透压和APACHEⅡ评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损伤的评估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