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2022-12-17陈志荣李佳媛

科教导刊 2022年27期
关键词:素养大学生信息

陈 巍,陈志荣,李佳媛,余 聪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已经超过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其中,6-19岁网民规模达1.58亿,占网民整体的15.7%,20-29岁网民占比17.4%,当下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的 “必需品” 。

2014年 “媒体融合” 正式在《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被纳入国家战略。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呈现出 “终端随人走、信息围绕人” 的特点,大学生作为教育 “受众” 已经成为 “用户” 大学生,他们可以更容易地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和学习资源。但互联网上的大量不良信息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通过研读文献,归纳总结融媒体技术盛行条件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以某农业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针对性提出素养提升的路径。

1 文献综述:融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融媒体时代下,大学生逐渐成为网络主力军的同时,网络也逐渐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融媒体时代带来的思政教育改革,网络上错综复杂且数量众多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对突发公共事务的应对以及校园潜在的网络舆情引导等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内容,作为主体的大学生个人素质尤其是个人网络素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网络素养的培育,也逐渐被提及。

袁希(2020)认为,在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改革必须要加强大学生自律教育,提高网络道德水平,同时指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网络能力、法律条文的教育十分关键;谢晓晖(2021)围绕大学生在成长成才以及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面对的问题,认为在融媒体环境下要养成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李发武(2020)则提出要培育优秀学生骨干,通过现身导学发力;何书彩(2015)提出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要转变教育观念,需要重点对信息进行辨别、分析与再现。面对网络舆情,羊悦(2021)认为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从平台、环境、渠道、安全等方面入手,打造主题网络阵地,弘扬主旋律。

总体而言,融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突出地位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对于如何培育提升的大学生网络素养,多是理论性质的设想,缺乏案例实操。对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缺乏专题个案研究。

2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和数据分析

研究组通过转发电子问卷的途径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问题设立旨在详察当代大学生在网络认知、信息辨识、参与使用三个方面的能力以及对网络基础教育的建议,共收回有效问卷620份,无效问卷0份。从男女生比例的角度对受访者进行分析,男生、女生占比分别为36.13%、63.87%;从年级分布的角度对受访者进行分析,一年级学生的比例最高,为35.16%,其余年级从二年级至四年级(包括研究生)依次为18.55%、15.32%、22.10%、8.87%。从政治面貌看团员占比78.23%,党员(含预备)19.29%,群众5.48%。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呈以下四个特点。

2.1 过度接触网络,且泛娱乐化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大学生上网时间在8个小时以上,休闲娱乐和聊天交友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分别占比84.19%和77.90%。学生与网络过度接触的同时,网络媒介目的多样化,但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久而久之,这些以阅读偏好量身定做并定向投放的娱乐化信息,将构成一个个 “信息茧房” ,将大学生们分隔到各类封闭的社群中,甚至导致难以自拔的 “网络成瘾” 问题。

2.2 网络信息认知不足,缺乏独立思考

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如果学生网络素养有限,就会出现难以区分网络现实与客观事实的情况,虽然大学生经历过高中阶段的思政教育,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89.32%的学生表示在面对网络信息时,自己无法准确辨识真伪;48.58%的学生会因信息发布机构的权威性而选择信任信息,仅7.74%的学生会进一步寻找佐证资料来进行判断;71.35%的学生能够判断媒体信息价值观与自身价值观有所不同,但是他们也非常容易被媒体信息的内容和评论说服(89.74%)。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信息时,不能通过溯源并理性思考,大学生对网络媒体的信任度、对其本质的解读,也会深刻地影响大学生对网络媒体的可信度和公众事件的评价。

2.3 具备基本网络技能,参与活跃度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68.34%的大学独立制作或参与网络文学、艺术、音频等作品,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初步掌握了浏览网页、信息检索、图片处理等网络基础技能。当网络上出现突发的公共事件时,超过半数的大学生仅仅围观而不参与,仅4.06%的学生会直接参与讨论;在是否会借助某种媒体向政府当局提出意见或建议的问题上,83.58%的大学生选择了低参与度。

2.4 存在网络行为失范,素养教育有待增强

在调研网络行为规范的问题上,62.24%的学生会自觉遵守网络规范,但也有4成的学生存在攻击他人或制作和传播不良网络信息的行为;在面对媒体平台上传播的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有约4%的学生会浏览,而占比最高的是 “反感此类信息但不会举报” (35.19%),仅29.35%的学生选择 “认为不道德,举报” 。网络素养教育重要性调查显示71.61%的大学生认为开展网络素养教育 “非常重要” ,比重高达8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接受网络素养相关的教育,并且能够意识到在当前的社会时代背景下,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程度。

3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3.1 教育平台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当代高等院校应当积极主动抢占网络思想教育的主动权,把网络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重要途径,要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加强网络素质的培养,平台载体建设是关键。如何做好平台载体建设,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是主题网站、微信、微博、易班、短视频、直播平台6极并行,构建网络矩阵。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网络素养提升为目标,面向大学生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网络道德、能力、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二是立足课堂主战场,利用微课、慕课、智慧树、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实现校本资源与网络资源的交融整合。增加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训课程,搭建课程平台。

三是建设融媒体线下工作站,培育孵化大学生网络文化项目,搭建文化产出、展示、体验、成长平台。网络文化内容具体化、过程透明化,成果可视化,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和获得感。依托工作站以及线上网络文化活动,实现线上线下协同互通。

四是建立完善各类平台管理监督机制,加强线上及线下平台硬件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选优配强人才管理队伍。对各类平台信息、产出内容严格把关,仔细筛查,增强正向文化营造与输出能力。

3.2 教育队伍培育

融媒体视域下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关键是要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高教育水平、坚定信念、对大学生熟悉以及结构稳定的网络育人工作队伍。一是着重选聘和建设队伍,按照 “立场坚定、政治敏锐、品学兼优、责任心强” 等标准选拔出三支网络育人队伍。一支技术支撑队伍,负责融媒体工作室的日常运行;一支宣传教育队伍,队伍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共同组成,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支舆情监控引导队伍,队伍由学生干部、意见领袖—— “网络红客” 组成,负责追踪学生思想动态,并加强网上舆论引导。二是推进制度建设,明确队伍数量、方向、重点、特色,制订管理办法,加强全程评估和节点考核。三是加强日常培训。实施 “网络优才计划” ,开展网络素养提升系列培训,主要有 “网络知识普及” 涵盖网络理论知识、法律法规和前沿技术内容的讲座和知识竞赛, “网络技能提升” 涵盖短视频制作、内容创作、摄影技巧、网文写作等内容的沙龙培训, “网络行为养成” 通过参加网络思政类竞赛,组织外出调研和交流学习等途径进行探索实践。

在队伍工作职责上,通过官方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流行融媒体平台,组建 “网络育人团队”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用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3.3 教育内容开发

如何强化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将网络育人工作渗透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层面进行。其次,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作用,使大学生不再沉迷网络。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以优秀文化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内容开发及传播直接关系着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网络产品的质量优劣直接决定了教育效果好坏。

融媒体平台集合了人员和平台资源,要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内容的开发。一是将产品创作与个人需求相结合,积极深入大学生生活,获取第一手资料,找到能反映良好精神面貌、良好育人效果、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素材;二是将网络产品内容与其阅读习惯相结合,精心打造他们喜爱的网络文化产品,短视频,网络文章,漫画,并运用丰富的网络语言加以优化,做到寓教于乐;三是将内容生产与网络活动相结合,打造网络文化品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网络文化活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社会主义文化、校园文化素材;四是将网络育人工作与学生情感沟通结合,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并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五是做好内容主题设计与创新相结合,坚持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以内容创新为基本,持之以恒推动创新、形成持久动力。根据学生需求和阅读方式,通过打造有质量的网络文化产品,用正能量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有效地发挥了引领学生成长的作用,提升学生网络素养内涵。

4 结语

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因过度接触网络而呈娱乐化;对网络信息认知不足,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虽具备基本网络技能,但参与活跃度却不足;存在网络行为市场行为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笔者从教育平台的建设、教育队伍的培育、教育内容的开发三方面提出了全面推进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路径和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离不开网络平台、学校各方面共同努力,这样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能得到一定提升。

猜你喜欢

素养大学生信息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订阅信息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展会信息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