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生师德培育实效性研究

2022-12-17郑淼文

科教导刊 2022年27期
关键词:师范生师德学术

郑淼文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北京 100875)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的理念,意在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中教师则是基石。推动教师发展,首以师德为要。师德是对于教师职业的一种道德要求,是教师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优秀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要保证。师德师风建设中需要明确的是:教学不仅是教书,还应育人,教师不仅要会言传,更应注重身教,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才是教学最为重要的[1]。这既是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也为高校师范生师德培育工作树立了旗帜、指明了方向。作为高校教师,在师范生育人工作上,更应该始终坚持 “四个统一” 的时代要求,深刻理解师德培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与责任,扎实开展实效性研究,实现师范生师德培育工作提质增效。

1 师范生师德培育的重要意义

师范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定群体,其职业方向在入学后便已基本确定,学生的师德培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职业规划及发展。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热点话题,都会对师范生的思想带来冲击,面对新旧思想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部分师范生的责任意识退化,价值追求降低,缺乏对教师角色的认同,职业理想不够坚定[2]。因此,师范生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养成,成为高校师德培育工作中的重点环节,这关系到学生就业后的教育态度,也关系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对师范生进行师德培育可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建设高品质教育工程,对实现教育强国总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3]。

2 师范生师德培育的实效性研究

师德培育是师范教育的核心,是衡量育人事业成败的基本标准,是决定教师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校在师范生培育过程中应该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 “四个统一” 的时代要求,采取全方位、多渠道的手段和方式,推动师德师风教育前置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努力在创新师范生师德培育工作上做出有益探索,从而培养出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技能过硬的师范生走上三尺讲台[4]。

2.1 坚定理想信念,厚植教育情怀,铸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信念

2.1.1 以职业信念教育为核心,增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使命感目前,师范生入学后呈现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未来发展存在迷茫等问题,也侧面反映了学校在职业信念教育方面存在的缺失。因此,必须重视师范生的职业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终身从教的思想,在育人兴邦之路上坚定职业理想,打牢专业基础,提升教学能力,强化师德素养。高校可结合师范生的实际教学情况,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找准培育过程中的有利契机,开展形式多样、意义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5]。如适时邀请教学名师、专家学者等对师范生开展职业理想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先进事迹宣讲等;定期召开师范生相关政策解读会和就业经验分享会,为师范生答疑解惑,科学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2.1.2 以自我发展教育为渠道,增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除了外部手段,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师范生师德培育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归学生主体,要将师范生的成长成才、价值实现融入师德养成中。师范生如果有了主人翁精神,便自然具备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可以将他律转化为自律,由此成为一名自尊、自强、自爱的人民教师,珍视教师声誉,提升师德境界[6]。所以,高校在师范生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应时刻注重推动学生的自我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和理念。 “让学生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在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从而形成高尚的师德” 。以学生发展为要务,可成立师范生学生团体或社团,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举办未来教师素质大赛等教学能力竞赛,为师范生提供展示才华能力、提升教学技能的舞台。

2.2 加强示范引领,陶冶高尚品格,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情操

高校在师范生师德培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与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之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更加自觉地践行教师的道德规范,不忘职业操守,自觉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情操。为此,高校要加强示范引领,推进尊师教育,培育校园师道文化,通过名师名校长引领、朋辈榜样示范等各种途径来培育师范生的教育情操。

2.2.1 加强典型宣传引领,发挥优秀教师言传身教的熏陶作用

通过导师制的形式,高校为学生配备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引导学生规范言行举止,提升高尚品德,做好人生规划。通过交流座谈、深度辅导等形式,引导师范生树立以 “四有好老师” 为榜样的人生目标,立志扎根于教育实践,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

2.2.2 加强朋辈榜样示范,发挥师范生自我教育的内化作用

青少年学生可塑性大、模仿力强,较易受到身边榜样的积极影响。在对师范生的日常教学中应注意榜样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典型的榜样形象,为师范生确立正确的师德观念。高校在师范生培育过程中可以通过朋辈示范、树立典型等方式,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学生。在挖掘学生身边优秀典型的同时,创作推出一系列宣传教育领域的文艺作品,旨在讲述师德佳话,弘扬师德精神,将榜样的力量转化为生动的实践,引导更多师范生学习先进,培养他们献身教学的崇高职业理想。

2.3 锤炼教学能力,提倡实践立行,练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技能

作为师范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学术素养,这是在治学和未来的教学中都能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加深对世情、党情、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练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技能。高校应不断创新方法、丰富内容,结合课程教学、实习实践来提升教育技能,采取情景教学、实践反思等形式,打造多渠道、重实效的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育人机制,健全协同培养机制,切实增强师德师风教育效果。

2.3.1 推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为师范生潜心问道提供保障

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过硬的教学技能,是师范生教育培养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的 “输出” 是建立在自身文化底蕴及道德素养的基础上的。教师不仅要用扎实的学识武装自己,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积淀,更应做到持续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与认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更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此,高校应突出课堂育德,优化师范生课程模式,充分发挥课堂培养人的主渠道功能,全面修订师范生教学计划,完善师范生攻读硕士学位的教学机制,力求实现 “三全育人” ,增强育人功能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3.2 推进实习实践体系建设,为师范生关注社会搭建平台

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高校更要注重师德的实践养成,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开展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和精品课程大赛,学生逐步掌握职业技能,提高从教能力,达到践行职业规划的目的。此外,积极盘活资源,充分发掘与发挥政府、各大中小学校等多个主体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搭建深入教育实践一线的实习平台。

2.4 秉持严谨治学,勇于开拓创新,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规范

高校应引导学生追求学术创新的同时,时刻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练就过硬本领,占领学术高地。在师范生师德培育方面做到学风朴实、严谨,学术自由、开放。引导师范生坚持严谨治学,遵守教育规范,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汲取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夯实自己的教学能力。

2.4.1 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引导师范生追求学术自由

学习环境是推动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因素,舒适的学术环境是学生自由追求科学真理的条件保障。高校可以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投入等多种方式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通过对国家级、省市级和校级等科研基金项目的支持,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开展学术沙龙、学者讲座、科研项目创作、学术征文比赛等各类学术性活动,营造校园学术氛围,提升学生自主进行学术创新研究的能力。

2.4.2 加强学风建设工作,引导师范生恪守学术规范

学风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面貌,可以帮助学生规范学术行为、提升学术诚信度,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铸牢师德之基。高校可开展多项工作切实保障师范生培育过程中良好学术氛围、学风环境的形成,如制订《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细则》等学风建设相关文件,为推进学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开展学风学德宣传活动,提高师范生务实、创新、严谨、自律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学术素质,维护校园学术氛围。

3 结语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崇高的教育理想、高尚的教育情操、丰富的教育技能和严谨的教育规范,都是构成当代教师素质的必备要素。高校应引导学生追求学术创新的同时,时刻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练就过硬本领,占领学术高地,逐渐形成并严格遵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规范。在培育师范生师德素养的过程中,高校可通过开展学风建设和学术规范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师范生坚持严谨治学,遵守教育规范。将 “四个统一” 的时代要求贯穿师范生师德培育建设的全过程,努力提升师范生师德培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师范生师德学术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