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院校科研体系构建中的协同创新机制探索

2022-12-17郑绍江

科教导刊 2022年27期
关键词:艺术类协同学科

郑绍江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高校艺术类科研包括纵向科研和横向科研。纵向科研是指各类基金类研究课题、学术专著、学术论文、专利等。横向科研是指实践类的艺术作品创作。本文所述的科研,主要是指纵向科研。艺术类院校不仅具备教书育人、培养社会需要的艺术人才的功能,还承担艺术类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职责,即深入研究艺术学的相关理论以及将艺术实践升华为艺术理论。前些年,随着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类学科专业在全国各高校的开办量呈爆炸式增长,但艺术类科研量、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率并没有相应地提高,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思考。因此,探索将协同创新机制引入艺术类科研体系的构建中,促使艺术类科研的数量、质量及成果转化率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1 艺术类院校科研现状

1.1 对口基金少

从每年的省部级、国家级科研基金对口数和获批量来看,艺术类科研基金项目与其他类项目相比,其占比非常小。2021年度立项的国家自然基金45681项,国家社科基金4642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21项,国家艺术基金628项,其中艺术类国家基金仅占国家基金总数的1.68%。2021年度立项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共2753项,其中艺术类基金只有223项,仅占总数的8.1%。2021年度立项的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558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45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规划项目22项,艺术类基金仅占总数的2.73%。

1.2 科研成果转化少

由于艺术院校科研成果与真正的市场需求不对应,其转化就会与市场脱节,结果就产生不了很好的效益。再者,因为艺术类成果的价值评价体系不完善,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就很难完成成果转化工作,产生的实际收益就非常低[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当中,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仅5%~6%被转化,3%的成果形成产业。不到0.1%艺术类研究成果的能被转化[2]。

1.3 科研申报难度大

艺术类科研基金项目获批量本来就少,而艺术门类又包含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电影、设计、广播电视艺术、艺术理论等多个一级学科,可见,分到每一个学科的科研基金项目就所剩无几了。能分到每个学校的就更是屈指可数,有的高校几年都没有一项,甚至有很多高校还没有零的突破。照获批量来看,普通艺术类教师能申请到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概率极低。可见,艺术类科研项目申报的难度之大。

2 原因分析

2.1 人为因素

2.1.1 科研自主意识不强

由于艺术教育更注重培养形象思维,鼓励自由想象力的发挥,而逻辑思维就会相应的淡化,造成对科研工作的力不从心;二是艺术工作者本身就追求自由,形成洒脱随性的自我性格和处事习惯,也就难以被科研等事务所束缚,导致无心从事严谨枯燥的科研工作。

2.1.2 科研能力普遍不高

一是艺术院校的教师基本来源于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当年的高考时走的是艺考路线,要求掌握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来说不高。他们在校期间接受的教育模式本身就比较单一,形成重技能轻文化,文化素质薄弱,知识面较窄的局面;二是缺乏科研写作训练,平时他们提升的重点在于实际操作技能水平,这就造成其写作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科研写作基础薄弱[3]。

2.1.3 科研价值认同不高

艺术院校的教师基本上都具备较高的实际应用技能,他们可以直接运用这种技能实现其他学科要通过科研来实现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实现对他们来说甚至更快、更简单、更轻松。在这种情况下,科研对他们来说就没有价值。这种价值的不认同就直接导致了教师对科研投入的精力很少,甚至没有任何投入。

2.2 学科因素

2.2.1 艺术学科属于软科学

艺术类学科从大门类来说,属于文科,从科学上讲属于软科学,从传统观念来看,与科学研究没关系。因此,在基金设置上,艺术类的科研基金数量额度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明显少得多。值得庆幸的是,近些年来,各级基金委越来越重视艺术学科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措施。例如,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里把艺术学项目单独划分出来;在1993年设立了国家艺术基金。并且,每年立项的艺术类基金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2.2.2 重技能,轻科研

艺术类学科重视培养专业技能,这些技能一般都是通过锻炼人的某种器官运作,经过熟能生巧来达到表演、施展、创作的一种技能。它不像理工科,可以通过所学知识去研究、去探索、去发明、去创造出新知识、新理论、新事物。因此,这两个领域的权威者分别称作艺术家和科学家,从他们的分工来看,艺术家是做艺术创作表演的,科学家是做科学研究的。可见,从学科来看,艺术类学科传统本质就决定着重技能、轻科研的现象。

2.2.3 重个人独创,轻团队协同

艺术类学科强调个人的独创性。他们在进行某项创作时,往往强调自己的个人意识,喜欢特立独行、标新立异。当他们在做科研的时候,同样会以个人行为为主,没有一个持续性的稳定团队,也就不会产生持续性的成果。导致他们每申报一个课题,为了满足申报书的填报,只能临时拼凑课题组成员。因此,年龄梯队合理、学缘结构多元的科研团队在艺术院校中是比较少见的。

2.3 管理因素

2.3.1 艺术类科研得不到重视

目前,一些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及领导认为科研是理工科的事,艺术类学科做不了科研。因此在科研宣传、经费预算、政策扶持等方面都没有考虑到艺术学科,这就导致艺术类学科的教师失去了很多参与科研的机会,这种现象在综合类高校最为严重。

2.3.2 专业急速扩张导致高质量师资不足

由于近些年艺术类专业的急速扩张,学校亟需教师,于是放低了招聘要求,包括学历和教师自身能力的要求,使得艺术院校的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无法组建高质量的科研团队,自然就会降低教育科研的能力。

2.3.3 不注重学科交叉性,协同性不够

在一些高校领导或教师个人眼里,艺术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但实际上,从深度分析,艺术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不仅与人文学科关系密切,而且与理工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之间看似各自独立,实际却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因此,注重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各学科研究人员相互协同,才能有更多的创新途径。

3 科研体系协同创新机制的思路

要让艺术类院校科研水平有所提高,就必须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协同创新机制,以此来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增强学科交叉。通过专业协同、学科协同、校校协同、校企协同等多种模式,培养教师的创新开拓精神,提高学科创造能力,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最终建立科研体系的协同创新机制。

3.1 解放思想,更新协同创新观念

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多元化、国际化的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之间的界限慢慢被打破,变得更具交织性、协同性和包容性。因此教师在科研上也要与时俱进,改变过去的单打独斗模式,更新协同创新观念。在保持自我独创性的同时,借助协作创新的强大力量,完成更具挑战性、权威性的科学研究。

3.2 搭建多种协同创新平台

协同创新要求多主体、多因素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主要形式是通过多种渠道构建科研协同创新平台[5]。根据本校艺术类学科专业特色,寻找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点,构建多学科融合创新平台;与校外企业联合,设立校企科研专项基金以资助科研项目的开展;学校与政府之间建立战略合作平台,学校为政府在相关建设决策之中提供咨询报告和技术支持,政府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科研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成立研究中心,组建研究团队,开展专项研究工作,比如乡村振兴中的艺术介入和价值研究等;高校与高校之间建立合作,发挥各学校之间的优势,就一些综合复杂的艺术类问题进行协作研究。

3.3 创建多种协同创新模式

3.3.1 建立校内相关部门同创新模式

科研管理部门、成果转化部门积极对外联络,寻找可合作的单位和项目,提供 “订单式” 科研与交流机会;积极搜寻和发布相关科研类信息,鼓励教师们积极申报。科研管理部门组织针对艺术类各学科的科研申报培训和帮扶,定期开办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和艺术科研突出的教师进行指导交流。

3.3.2 建立校内学科专业交叉协同模式

根据本校优势学科和专业特色,突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寻找它们与艺术类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点,进行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协作,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或是依托优势学科专业,让艺术类学科专业衍生出新的发展点,进而找到新的研究内容与方向。

3.3.3 构建校企协同模式

构建校企之间的交流渠道,构建学校教师骨干与企业骨干的科研交流互创合作,并设立校企科研专项基金以资助科研项目的开展;促进教师科研水平与社会生产协调发展,将行业创新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使教师在校就能感受到自身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积极推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科研模式,探索教学、科研、生产的一体化和协同化;以行业需求为依据,明晰科研目标,深化订单式科研申报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共享科学研究资源;建立 “校中企” 、 “企中校” 模式。学校可以在企业中设立艺术工作室、研究室、实验室、成果转化中心等机构。同样,企业也可以在学校中设立研究室、创新中心、成果展示中心等机构,让这些机构使学校与企业走得更近,以增强互融协同性。

3.3.4 构建政校协同模式

积极与政府建立协同合作关系,是学校科研项目来源的又一重要渠道。进入 “十四五” 规划以来,在 “一带一路” 倡议和 “乡村振兴” 国家战略、 “美丽乡村” 建设、 “生态文明” 建设过程中,有着诸多与艺术相关的科研课题,这对艺术类院校是一次巨大的机遇。积极与各级政府紧密沟通,解读当前政策的走向和趋势,把握住机会,进而协同合作、发展创新。

3.4 倡导协同竞争机制

运用绩效、年度考核、评优评奖、职称评定等手段,在教师之间、团队之间、专业之间、教研室之间建立良性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使每一位教师都保持一定的危机感,以此来促使教师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协同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科研团队的精度和纯度,培养教师之间、科研团队内部及团队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

4 总结

综上所述,艺术类院校科研体系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汇聚了企业、高校、政府等机构或组织的人才、资金、信息、物资、技术等资源,是一个对知识、信息与技术进行集成、重构、创新的过程。对科研体系协同创新机制进行准确定位和充分认识,对于构建科学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和促进该机制的有效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本研究可看出,科研体系协同创新机制相对于普通的科研合作而言,有着目标高端化、组织系统化、成果易转化的优势,使艺术类院校科研体系构建朝着更加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艺术类专业数量近年增长很快,但艺术类科研的发展并不与之相匹配,且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局。本文通过对艺术类院校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局进行剖析,探索将协同创新机制引入艺术类科研体系的构建中,促使艺术类科研的数量、质量及成果转化率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艺术类协同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