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2022-12-09许淑婷

北方经贸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丝路港口国家

王 涵,许淑婷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随着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沿线国家纷纷加入共建丝路通道、共商港航合作、共享经贸繁荣的伟业中来。[1]这不仅促进了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其他国家合作发展,而且还对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提供发展机遇。根据学者们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线路界定,由中国起始,南向经东南亚、南亚后穿越印度洋,此后一条分支向北进入欧洲,另一条分支沿印度洋西缘南下联通非洲国家,这条线路是跨越各洲面积最大、涉及国家最多和最有研究意义的一条线路。[2]在“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大力发展的当下,对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现状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与剖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这不仅促进中国经济贸易的稳步发展,同时也提升沿线国家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和综合国力。

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状况

海上丝路各国经济发展状况离不开国内经济总量的增长,常以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建设对中国及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投资等领域产生带动作用,通过利用海上交通航运,促进各个地区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能够将东亚、东南亚、南亚、非洲及欧洲地区有效联系起来。

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该区域总体经济发展具有两极分化严重的特征,部分国家经济落后,贫困人口占比较高,城镇化率低。老挝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2020年GDP总量为191.36亿美元,城市化率仅为36.29%。而作为东南亚发展前列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文莱的经济发展较为突出。以新加坡为例,据世界银行数据,2018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3759.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5%,人均GDP比上年增长8.9%。2019年泰国人均GDP为7817.01美元,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南亚地区的国家普遍经济不发达,农牧业比重高,正面临经济结构的转型。四大文明古国的印度凭借其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等特点,经济增长迅速,连续多年出现5%以上的增速,2019年GDP达28705.04亿美元。

日本作为东亚的发达国家,依靠漫长的海岸线和独特的海洋性气候,航运水平、经济水平和科技创新位于世界前列,2019年GDP达到50648.72亿美元。中国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端,积极联系其他参与国,促进区域文化沟通交流,目前中国已经与世界上178个国家建交。201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新高为10216.63美元,比上年增长5.57%。欧洲虽然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占比较少,但掌握较发达技术与先进科技,经济发展水平处在沿线国家前列。从经济总量来看,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9年希腊、意大利的人均GDP分别为19150.78美元和33566.78美元。

为了更进一步分析沿线国家经济状况,选取2020年10个主要沿线国家GDP总值、人均GDP以及城镇化率进行对比研究。如表1所示,[3]按照世界银行2010年公布的标准,研究选取的“海上丝绸之路”沿线10个国家中,依据人均GDP指标高收入国家有两个分别是新加坡和日本,其中中国、马来西亚、土耳其和意大利的人均GDP属于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而印度尼西亚、伊朗、孟加拉国和印度四国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位于下中等收入经济体。而人均GDP越高城镇化率也会越高,这说明在经济发展上,各国家之间存在差异,并且与城镇化发展进程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表1 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概况

(二)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及每个生产部门之间存在的生产联系和比例。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比重占比各有差异。东亚、南亚及东南亚地区季风气候盛行,河道纵横密布,适合发展农业生产。

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国家,以农业作为整个国家的支柱产业,主要农产品有稻米、茶叶、橡胶及油料作物等,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素质不高和技术落后等问题也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家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导,新加坡在服务业等领域具备明显优势,且金融、保险和商业服务等在GDP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南亚地区工业发展较为缓慢,但孟加拉国、印度利用本国廉价、便捷的旅游资源优势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2019年印度旅游业收入占GDP收入的5.80%,对解决本国劳动力就业、弥补政府财政赤字和缩小贸易逆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斯里兰卡则以茶叶、椰子和橡胶等作物作为农业经济收入及出口创汇的重要部分,但是迫于资金以及技术等原因限制,其工业原料更多依赖进口,近年来政府积极寻求解决方案,通过提升劳动技能及文化程度,努力发展成为服务业导向型经济。

西亚及北非地区当地石油资源丰富,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在2020年,埃及工业增长较为明显,约占该国GDP的三分之一,且在其总就业人数中,工业就业人数占比为26.9%。埃及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整合旅游资源,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具备一定规模与特色,入境旅游人数与旅游收入均呈现上升态势,2019年国际旅游收入约116亿美元。欧洲地区绝大部分国家第三产业所占份额大,经济发展水平位于世界前列。2019年希腊人均GDP为19150.78美元,航海业、旅游和侨汇是希腊外汇收入的三大来源。

(三)对外经济

1.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作为各国之间实现经济互通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海上丝路沿线地区政治进步、文化交融的重要途径。东亚、东南亚和欧洲地区的部分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科技水平位于世界前列,对带动沿线国家国际贸易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近年来,柬埔寨、缅甸和越南等国家国内市场逐渐对外打开,贸易自由化程度逐渐提高,其中主要是与亚洲发展较快的国家进行对外贸易。中国是以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为主要发展动力,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向周围的工业化程度较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既带动这些国家的产业升级,又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西亚及北非地区的埃及、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政府有意为本国投资的企业提供政策援助,同时签订多个双边及多边贸易协议。以色列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积极与中国开展合作,把水处理领域作为一个切入点,既为中国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同时又提升该国水处理高科技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沙特阿拉伯出口以石油产品为主,近年来石化及部分工业产品的出口量也在逐渐增加,约占出口总额的85%。欧洲国家借助欧盟市场进行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和金融服务等方面深化与他国的经贸关系,为开辟世界市场探索道路。

2.国际投资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沿线国家投资量区位分布不均衡,各国吸引外资的程度存在差距。[4]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不断深化与周围国家的互利合作,加快对外投资便利化进程,尤其在“海丝”倡议的背景下,中国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快速增长。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DI)流入数量为1630亿美元,同比增长4.2%。

东南亚的新加坡政府把吸引外资作为国策,投资主要分布在制造业、消费服务业和科技与教育业等方面。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9年新加坡外国投资净流入为1204.39亿美元。南亚的巴基斯坦主要依赖外国投资,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贸易往来关系较好,2015年中巴双边贸易总额为189.3亿美元,同比增长18.2%。斯里兰卡政府通过大量公共投资,着重引进外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以色列的资本和金融市场发展成熟,知识产权保护体制较为完善,迅速提高该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土耳其位于亚欧中间并且气候条件宜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吸引众多外国投资者,其投资主要分布在制造业、批发、零售和金融业等相关产业,2015年土耳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69570亿美元。

海上丝路的欧洲部分国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并带动本国的外商投资发展。以希腊为例,希腊政府通过提供较低的税费、海外管理及高技术人才的签证等吸引相关国家进驻希腊进行投资,并通过国际合作带动希腊外商投资的规模。

(四)港口航运发展

航运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部分,涉及内容广泛包括与港口、船舶、货物相关的基础航运资源,为完成货物运输而提供一系列服务的船舶经营、船舶登记、入籍、保险、法律和中介代理等服务航运以及船运信息、知识和规划等智能航运。[5]近年来,各国在政策、经济和法律多方面对海上丝路国家之间的航运发展进行保障,明确港口投资环境和规划港口布局,港口的关联性逐渐增强。[6]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依靠航运交通进行交往,但各国港口的通关能力及基础设施质量差异较大。港口综合竞争力空间分布呈现区域化特征,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地中海地区港口竞争力普遍较强,亚洲次之,非洲最弱。[7]东南亚航段、南亚及波斯湾航段和红海-东非-地中海航段的沿海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制约港口航运业发展建设。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福建的泉州,在2021年1-10月之间,泉州港货物吞吐量完成7050.79万吨。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深水港位于波斯湾入海口是当地第三大港口,由中国对巴进行援助时修复建设,作为波斯湾通往东亚太平洋航线的战略要地,对完善港口生产作业能力及沿线航运枢纽提供重要保障。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距印度洋上国际主航运线仅10海里,其海陆位置适宜,承担着全球的集装箱货运、散货海运及石油运输等多项重要运输的职能,对于推进斯里兰卡经济发展,提高其在海上丝绸之路地位发挥关键作用。红海-东非-地中海航段的比雷埃夫斯港是该地区最大港口,2019年吞吐量达565万TEU,排名位于欧洲港口第四。欧洲地区的港口在海运网络中具有地位高、通达性强、辐射范围广等特点,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中享有较为优势的竞争地位,而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北非地区的港口发展仍需加强建设。

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距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涉及范围大、航线长、经济发展参差不齐。沿线地区分为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及北非地区和欧洲共五个区域。欧洲国家中的希腊、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区域前列,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在2020年意大利的人均GDP为31676.21美元。而东南亚、南亚的部分国家如老挝、越南和缅甸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2020年缅甸的人均GDP为1400.22美元,2020年巴基斯坦的人均GDP为1193.73美元。2020年中国的GDP总量排名全球第二,而人口基数大,人均GDP只有10500.4美元。海上丝路沿线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处在中游水平,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二)沿线部分国家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海上丝绸之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涉及一百多个国家,分成东南亚航段、南亚及波斯湾航段、红海及东非航段三段。[8]东南亚航段以中国为起点,其中上海港、泉州港、广州港的吞吐量达到世界前列,但港口资金自由进出及流动的问题还有待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海港物流的发展。新加坡港、马来西亚港口支撑经马六甲海峡运输的重要作用。南亚及波斯湾航段的港口建设投入时间晚、设施不完善、港口运力有限,伊拉克等国家由于常年受战争因素影响,制约港口物流业兴起发展。从沿线国家的公路密度方面看,南亚的水平较高,其次是东南亚地区,而西亚、北非及东非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导致交通路况差、公路数量少,限制当地的物流建设及经济发展。

(三)沿线地区国家劳动力素质差异大

劳动力素质与各国的受教育程度息息相关,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劳动人口基本完成大部分初中阶段的教育,有利于承接更多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西亚及北非地区由于受到国家经济、政治及宗教和殖民文化因素的影响,当地15岁以上人口接受教育的年限均值不足7年,而东非地区受教育程度更低至4.27年。[9]在未来与这些国家开展合作时,应重视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而近年来中国的科研实力和科技影响力在全球发展中稳步上升,国家注重发展教育事业,知识密集型劳动力占比逐年提高。欧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知识型劳动力所占比重高,2020年,在25-34岁的欧洲人中约有41%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因此,提高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受教育水平,有益于人才质量的提高,并且对区域教育融合等多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利用区位优势与政策优势开展贸易合作

“海上丝绸之路”是联系亚、非和欧洲地区国家的一条海上交通重要线路。从国内角度看,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纷纷举办与海上丝路相关的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发展国际航运物流服务的新品牌,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贸易新通道。2019年广东省纳入统计的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1264.3亿元,增长66.4%。[10]另一方面,从国际角度看,中国利用广东自由贸易区、粤港澳大湾区等政策加强粤港澳及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11]泰国是作为贸易立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国家,市场辐射范围大,主要包括中日韩、印度、欧洲等地区,进出口发展总体态势良好。孟加拉国政府积极提出相关工业政策、进出口政策,从多种渠道制定税收减免的优惠措施,为该国调节进出口和产业发展提供便利。

(二)扩大沿线地区国家之间的对外投资开放程度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区域不断向南亚、西亚和欧洲等国家扩展,合作范围逐渐向全球推进。沿线各国及各区域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得到提高,空间上呈现海上丝路“东西高、中间低”的特征。[12]而中国选择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空间分布是以新兴经济体和产能合作潜力较大的国家为主。另一方面,沿线地区发展落后国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积极与沿线其他国家进行对外投资合作,既可以改善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国际影响力,又可以实现区域发展分工合作增加区域之间的联系。

东南亚国家以及东北亚国家是马来西亚最为重要的投资者,其国家之间的投资关系很大程度促进了亚洲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老挝对外经贸包括劳务输出,其输出的主要对象是对周边比较发达的泰国、日本提供低层次的劳动服务为主。印度尼西亚对中国、东盟国家、欧洲各国出口石油、天然气、纺织品等,以提高对外经济实力。沿线国家突出自身发展优势,在对外贸易合作中,展开优势资源产业链延伸发展。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背景下,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积极寻求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不断完善对外开放体系,实现各个国家地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

(三)增加沿线地区国家港口海运联系

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背景下,“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依托沿海区位优势对内加强与内陆地区的商业联系,对外加大沿线港口建设与投资,满足外贸扩张带来的港口物流需求。一方面,上海港、泉州港和广州港是中国对外交通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13]中国海运通达性优良,对沿线国家区域繁荣、推动全球海运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海路与港口相互依托,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进程中,港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快“海上丝绸之路”物流圈建设,形成发达的港口物流网络,辐射带动沿线地区国家航运业联动发展。[14]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肯尼亚蒙巴萨港、斯里兰卡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等连接亚洲到欧洲的海运线路,港口吞吐能力迅速提升,实现国际贸易物流便利化。希腊作为世界航运大国,比雷埃夫斯港是该国最大港口,在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加强运输、造船和船舶注册等领域的全方面合作,不断形成良性竞争,促进海上贸易不断发展。

(四)优化沿线地区国家产业链分工布局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国家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制造生产,发达国家致力于技术创新。中国作为处于沿线各国上中游水平,一方面借助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的优势缩小与高产业结构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中国可以向欠发达国家输出资本与技术,并获取经济发展所需资源。沿线地区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斯里兰卡以茶叶作为贸易商品,向中国提供高质量的茶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马来西亚、印度和泰国等通过发展旅游业带来数十亿收益,服务业也作为当地吸引外资、解决就业的关键产业。沙特阿拉伯利用当地的石油资源带来丰厚的利润,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

(五)培育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海上丝路各国应促进海上丝路沿线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及劳动力素质的提升。第一,教育发达国家加大对教育水平落后地区的联合培养机制。在相关专业中建立教育合作,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通过网络分享合作教学资源与项目,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海上丝路相关国家急需的人才。第二,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项目,深入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确立相关课题进行实地研究,帮助解决海上丝路沿线地区发展问题。第三,在“双循环”的背景下加强国家间政策交流合作。海上丝路沿线国家众多,国内学者要积极同沿线国家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合作,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国内优秀人才去沿线国家的合作机构和高校中学习交流。

猜你喜欢

丝路港口国家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港口上的笑脸
丝路梦
丝路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梦丝路
丝路谣
把国家“租”出去
惠东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