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建议

2022-12-08寇德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化名城历史过程

寇德瑜

(甘肃省景泰县第一中学,甘肃景泰 730400)

在当代,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态度已经不仅是单纯的保护,如何才能够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让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在新时代能够重焕英姿,才是当前众多学者与专家想要寻求和考虑的重点与难点。想要建设与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将各地的历史文化名城塑造成为当地的城市一大经济增长点,需要由内至外进行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根据当地的特色与优势,将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貌展现在世界面前。而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我国的历史文化古城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因为存在急于求进的原因,导致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出现,使历史文化名城失去其原有的韵味,这是得不偿失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与保护尚缺乏专业的管理制度及建设模式,各地区在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了解当地的优势与特色所在,或被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带来的经济红利所迷惑。针对上述问题,该文展开广泛的探讨与研究,并提出了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创新性策略。

1 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缺乏技术与资金支持

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在经历漫长历史长河的过程中,内部文化遗产由于各种原因遭受了一定的损伤,需要对相关文化遗产展开一系列的修复工作。但是由于现有修复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或是文化遗产、文物损伤过度,修复后的文化遗产变得面目全非,与其原本的面目大相径庭,失去了原本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价值与特色,这违背了当前文化遗产修复的原则,甚至造成了当前文化历史名城内文化遗产的二次损伤,使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的历史积淀,也使历史文化名城失去了又一个宝藏[1]。另外,在对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建筑进行修复时,一些城市认为这些破旧的建筑影响了城市的市容市貌,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选择把这些破旧建筑进行拆除,忽略了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内建筑自身所存在的价值。历史文化名城内部所存在的建筑所具有的价值已经不局限于文化价值了,如果历史文化名城管理中心能够对其进行妥善的改造与发展,这些破旧建设中所蕴藏的极大商业价值将被开发出来。这些原因制约了当前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效保护与进一步发展,而且这些由于技术与认知所导致的制约因素,是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突破与解决的问题[2]。

另外,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在自身保护与发展过程中还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一般来说,政府财政支持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资金支持来源,很少有大型的社会组织或是企业有能力或是愿意承担当前历史文化古城在修复与保护过程中的资金,这样也就导致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在修复与保护过程中存在资金来源单一的特点,不利于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一旦减少或失去了政府财政支持,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工程将会受到极大的打击与创伤。而且历史文化名城所存在的地区一般是具有较重的文化积淀的地区,与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相离较远,因此很多城市在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保护问题的时候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也导致了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3]。当前有能力、并且愿意承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工作的社会组织还很匮乏,而一部分有意愿的社会性公益组织又缺乏能够承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过程的能力与资金,如果不能够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会对当前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

1.2 历史文化名城产业建设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当前,历史文化名城的产业建设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分类复杂,市场混乱,旅游产业的发展质量参差不齐,历史文化名城的市场建设有待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与发展与现代文化旅游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文化名城本身便是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才能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带动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当前的历史文化名城产业建设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主要是因为当地尚未将历史文化名城带来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利用,将现有的资源转化为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有利因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想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将历史文化名城纳入现代城市建设的规划与设计中去,充分重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将其建设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4]。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相关产业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只有让历史文化名城充分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才能够保证历史文化名城能够在历史发展潮流中重焕生机。

1.3 缺乏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亟待实施品牌开发战略

某些地区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极力引进外来文化资源,极力吹捧西方文化,打造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教堂、商业街等,而忽略了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当前很多城市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通过建设德国商业街、 外国风情街等方式谋求到了一定的经济红利,对于一些见惯了中国风建筑的中国人来说,西方的风俗文化与商业街的确很吸引人,这种文化心理也导致了很多地区更愿意引进西方外来的文化与资源,来满足国人的猎奇心理,从而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的有效整合[5]。另外,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开发战略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与困境。一些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名城本身宣传工作不到位,缺乏知名度,导致当地的品牌开发战略缺乏一定的影响力。品牌开发战略的制定也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展开、制定,而这其实也是极为困难的一点,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在开展品牌开发战略制定过程中,不顾当地实际发展情况,一味地照搬成功的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开发战略,而忽视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导致品牌开发战略实际落实存在一定的阻碍与难度。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首要把握的就是要重视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缺乏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亟待实施品牌开发战略,这是需要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的重要命题,需要当地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支持,助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发展。

2 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创新性策略研究

2.1 从控制到疏导:政策转型激活历史建筑

在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人民政府通过具体性策略,规范了社会主义历史文化名城建立和发展的方向。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政府部门则疏于对具体实施情况和结果的了解。因此怎样活化社会历史与人文资源,并实现在维护和使用等层面的公共参与,就成了业内的共同话题。

中国历史建筑物在挂牌之后基本能够做到“留住来”,然而,从“留住来”到“活过来”还有漫漫长路要走:首先,要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修复,挂牌之后的修复应立足文化遗产的高度,维护中国历史建筑物的风貌与价值,同时也意味着高额的修复资金;其次,中国历史建筑物的适应性再运用缺乏相应的指导,如解决以活化为契机转变建筑物功用、提升建筑物特性,还面临着资金来源、所有权所属、执照手续等相关的优惠政策问题成为当下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关键所在。洛克在政治制度思想哲学中提出的“有限国家政府”学说,则明确了政府部门职责的界限与范围,而行政决策效力也必须由管理走向疏导,为公共参与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石,以培育更完善的公共参与环境[6],这同时也给当前政策转型激活历史建筑提供了新的建设思路。所以,当前我国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过程中要聚焦于中国历史建筑物的活化使用问题,将作为中国名城保存科学研究由 “上”到“下”的新途径导引。

在现实探索阶段,一方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仍是旅游发展与城市更新的主要阵地。但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将历史人文资源转变为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历史名城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关键。另一方面,随着人文资本、文化产业、历史文化空间等相关研究成果的继续深入,建立了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名城旅游体制[7];另外,随着中国农村土地批租转让的高涨、 中国土地级差效益情况的出现和中国地产行业经营效果的驱动,中国不少历史文化名城都先后发生了拆除古城的风潮,“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时成为中国名城建设的主要途径。

2.2 以价值特色作为保护的基础,强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目的性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传统优良文明的主要载体,其社会历史文化价值意义巨大。但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屡屡发生城池构造性损毁的情况,究其原因,大多都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价值和发展理念的错位,包括唯GDP 观念、政绩因素,以及对修缮古城投资的成本大于利润等[8]。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应当以坚持保护非物质文化为首要任务。非物质文化也可作为都市人文基因与都市人文资产双重身份,在都市发展过程中产生重要作用。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需要体现城市的价值特色。规划在最初阶段投入大量精力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特色,提出覆盖名城价值各个层面的8 个城市特色,保护内容、保护要素和保护要求围绕这些特色展开,使名城保护的目的清晰、内容完备。基于历史文明建设中保护原有建筑物的基本原则,在墙体或规模基础上改建,不改变原有意义和作风。由于历史建筑无法复制,拆除后无法恢复原样,故在城市建筑发展中,要对有意义的建筑物加以保存,使其能够作为都市文明的引申、旅游文明的指导[9]。如安庆最早建有城门七座,城垣边长十三里,现在,市政府按照原有城门和城池规划,考虑并选取了部分城垣遗迹,并根据遗留的城垣墩用透明材料,形成了文化墙或在沿边形成广场公园,以丰富居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保留城墙根儿。对墙头较完好的地方也做好了保护或做注释,作为观光旅游要地。

2.3 吸引社会资本、加强科研力量投入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科学技术力量是现阶段维护历史文化名城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技术经验。以往在维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常常是重硬件技术设备而轻软件,重建筑上的施工而轻科研,这就出现了头轻脚轻中间重的奇特现象。所以,在现阶段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维护过程中需要科学和技术力量的支持,特别是对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历史文化遗迹,用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力量来加以完善和修缮,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用现代科技的技术力量来加以复原,以此建立一种以现代科技为导向的历史文化名城[10]。对在古城修建的过程中新发掘的历史遗存要进行合理的挖掘工作,实施科学的调查研究与保存工作,并结合历史文献以及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为世人复原一座新的城市历史风貌。

财政的投入往往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维护所需的社会资本来说显得供不应求,所以投入大量社会公益资金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维护的一种主要手段。可通过社会上的公司独立投资进行社会资本开发。例如在景区建立一个具有地方特点的饭店、 文化馆等社会公共服务场所,又或是在各地建立具有历史社会主义文化特点的农家乐,通过这种社会公司投资也能够取得相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对吸入于社会公益资本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此外,社会公益资本还可以利用股票投资,或者证券融资等各种方法来直接投入到对历史社会主义文化遗址的维护过程中,进行更大规模的历史社会主义文化遗址建设项目的联合开发。这样社会组织、公司能够在投入的过程中取得经济效益,那么就有了维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力量,这样政府部门、组织、个人、公司多位合一,共同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维护做出贡献。

3 结语

想要真正意义上的建设与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只有帮助历史文化名城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让其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找到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才能够真正地将历史文化名城带给我们的意义发扬出来。历史文化名城在建设过程中,仍然要将整体保护放在首位,整合好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能够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才能够确保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性发展。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当地城市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纳入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去,才能保证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方向与道路是符合当代时代发展需求的。

猜你喜欢

文化名城历史过程
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聚力打造“三城三都”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新历史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历史上的6月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发展与演变研究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