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地下知青歌曲的特点

2022-12-08肖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知识青年填词曲调

肖男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1 地下知青歌曲概述

1.1 地下知青歌曲的产生

1968年12月,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便由此开始大规模展开。据统计,“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以下简称“知青”)总人数达到1 600 多万人,相当于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乡村。怀抱着“改造世界”理想的知青们纷纷去往贫苦的农村,但内心高昂的理想与抱负日渐被现实磨平,轰轰烈烈的知青运动最终在1978年偃旗息鼓。在这10年里,主流文学在高亢激昂的语调中坚守着刚劲而僵硬的宏大叙事,而知青们真正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体悟与思想感情的作品均处于地下的状态,如地下知青小说、散文、诗歌及歌曲。这些处于地下的文学作品逐渐壮大并形成汹涌澎湃的暗流,为新时期的大解放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相较于地下诗歌、小说等体裁的作品,地下知青歌曲更具有明显的娱乐通俗性,同时,借助音乐这一最易于接受、传播的艺术形式,我们有理由相信地下知青歌曲的传播范围比之地下暗流中的其他文学体裁都要更广,影响更深。因此,地下知青歌曲是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们真切的感情流露。对这些歌曲歌词的题材内容与特点进行分析,从中将更能体现出特殊年代里真实的生活缩影。

1.2 地下知青歌曲的分类

知青们传唱的歌曲大致可分为3 类: 第一类是“文革” 前就早已传唱甚广的抒情歌曲或外国歌曲,如《敖包相会》《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第二类是知青们借用已有的民歌曲调自行改词、 填词的歌曲,如《成都知青之歌》《烟锅巴加班茶》《青岛知青之歌》等,这类歌曲占比较大;第三类则是知青自编曲调、自己填词的歌曲,如著名的《南京知青之歌》《年轻的朋友你来自何方》等。可以说,后两类的歌曲歌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知青的所思所想与现实生活,其题材几乎涉及知青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歌词表达避开了官方主流歌曲的宏大叙事,坚持着那个时代不被允许的个人抒情化的表达,直率地歌唱出知青们内心对家乡、亲友的不舍与眷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自我迷失,甚至有着对现实毫不留情的批判与愤怒。

2 地下知青歌曲的特点

2.1 抒情性

曾有学者直言:“(歌曲)是诗歌的古老的变种”[1]。歌词如诗,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诗意”的方式呈现,并于歌者的浅吟低唱中,打动人们内心最脆弱的部分。歌词与最注重表现内心世界的诗歌一样,离不开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对于知青而言,在“上山下乡”运动前期,主流官方歌曲号召知青“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上山下乡好”,并通过曲调的蓬勃高昂与歌词语言的鼓舞来激励每一位青年。最初革命歌曲的鼓动作用还未消失,面对农村贫困的物质生活,知青们也常常借用这些来鼓舞自己。但是与家庭的分离、对前途未来的忧虑,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匮乏使得知识青年们在离乡的幻灭中感到困难,“引颈高唱革命歌曲,自然表现出知识青年的豪情壮志,但是低沉的时候,也难免唱出一支支思乡曲:‘你知道吗,北风啸啸又是一个冬,得过且过,对酒当歌,也有沉醉意。自己的青春,谁不怜惜,苦难又谁来替! ……’”[2]于是,地下知青歌曲在初期便出现了许多离开家乡、思念亲人的抒情歌曲,以此表达知青们对家乡、 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失意生活悲观消极的情绪,如《巫山知青歌曲》:“上蓬蓬船,告别了爹和娘。含着眼泪别故乡,儿把那往事想。十七年的教和养,到如今收回在泪水一场。爹娘呵,爹娘呵,到如今收回在泪水一场。”此外,还有《南京知青之歌》“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生活的脚步深浅在偏僻的异乡”;《广州知青之歌》“还要回来还要回来,回到故乡”;《地角天边》“昨天夜晚间,妈妈走到我身边,她轻轻抚摸着孩儿的瘦脸,……醒来却是在梦间”等。自然,这些歌曲都无一例外地呈现出感伤抒情的曲调,同时,歌词里出现最多的就是“故乡”“妈妈”这一类的词汇。可以说对知青们而言,在情感色彩上这类词汇所表达的含义几乎是相同的,并且与“现实”“异乡”形成鲜明的对比,寄寓了知识青年们内心温暖的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地下知青歌曲的出现与“显性”主流歌曲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的出现与产生是源于知青们的现实生活体悟,与为了文学“工具论”的表达而表达有着显著不同。因此,在主流文化里被完全泯灭的“个人”于地下知青歌曲的歌词里得到了再一次的呈现。在这类抒情性的传唱中,抒发的不仅是在那一时刻里知青们苦难的岁月,更是当代中国被忽略的人文精神。

同时,歌词中不仅表述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年轻的人们内心还存有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幻想,这也是作为“人”的正常情感需求和生理需要。在当时,大胆表达“爱情”的歌曲一律被斥为“黄色作品”,不仅在歌词中如此,就连在其他的文艺作品中也难寻其踪迹。但爱情毕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关于爱情题材的歌曲在知青们的哼唱中逐渐流传,也令“人性”的种子在人们的心中发芽。如有年轻的知青小伙大胆唱出自己对爱情的渴望:“我坐拖拉机回连队,小妹在家中等阿哥。长长的辫儿红红的脸,小妹的秋波zhang(四川话:送、抛)过来……”(《勐腊知青之歌》); 有将对家乡与恋人的思念放在一起的:“美丽的姑娘你在何方?年轻的知歌把你盼望……嘉陵江你闪开道,让我飞到她的身旁”(《重庆呀我的故乡》); 还有知青两情相悦的情歌对唱:“女:‘天上的绵羊呵请你慢些走,我要宰一头,献给我亲爱的人吠个够。’男:‘天上的羊群呵,请你慢些走,我要杀一头,献给我的岳父我的好丈母!’”这些歌曲歌词中的爱情纯粹、自然,没有任何外在条件的物质干扰,有的只是年轻人的相知相爱。

当然,在动荡的年代,知青们无法把握、无法预知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真挚的爱情也往往是无法稳定的。爱情歌曲中占比更多的是表达失恋、分别的伤心情歌:

“冬季流浪的人归来,……你我鸳鸯两相隔,相隔千万里。”(《四季歌》)

“条条那锁链它锁住了我,锁不住我唱给你心中的歌。歌声中有血也有泪呀,伴随着你和车轮飞,伴随着你和车轮飞。”(《锁链》)

“雨啊雨啊你告诉我,为什么她心儿容易变? ”(《雨声传情》)

这些情歌十分的深沉、凄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可以说,这类伤感低落的情绪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无论是思念亲友家人亦或是与心爱的人离别。在那种特殊的时期,只允许歌颂上山下乡,甚至只允许表达欢乐。但高昂的情绪久了亦会让人们产生审美疲劳与心理厌倦,因此这些歌曲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正是它以一种忧郁的调子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确切处境和真实情绪。

2.2 民族性

由于知识青年下乡遍布全国,因此,知青们在吟唱自身真情实感的同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当地的地方性语言影响,或是在曲调上融入了许多地方民歌的特色。具体可以体现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套用民歌进行填词,因此这里歌曲就自然颇具民族风味; 另一类则是知青们在编曲写词的过程中对各民族、各地方的特色大量借鉴而创作的歌曲。

许多地下知青歌曲都是借曲填词,云南知青自嘲为“借曲家”[3]。所谓“借曲填词”,就像是旧瓶装新酒——知青们借助已有的歌曲曲调,对其中的歌词进行重新创作,从而形成一首“新”的歌曲。相比自己编曲写词进行创作,这一方式对身处农村、不懂乐理的年轻人来说也更具有实操性。以歌曲《馍馍是白面的》为例,这是一首对现实颇具调侃意味,表达知青在贫困生活中对食物的遐想的歌曲,采用了陇东道情曲调填词:

一唱毛主席,人民的好主席。

羊肉炖鸡可着吃,馍馍是白面的[4]。

陇东道情最初流传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带,节奏明快、曲调婉转动听。虽然曲调欢快且有着地方色彩,但歌词却颇具深意。这首歌曲里,仅有的两句歌词看似前言不搭后语,却是两种语言范式相互交错。前一句的标语口号象征着特殊时期所谓 “无限崇高的精神”,而后一句中对生理欲望的叙述就立马将其中的意义消解。恰恰是前后两句的这种反差,构成了一种张力的结构,显现出在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饥饿使人们对食物的渴望压倒了精神需求,增添了歌词中的深意。

还有依据藏族民歌《献给亲人金珠玛》的曲谱填词的《烟锅巴加班茶》唱出了知青对爱情、婚姻的美好向往:“不捡烟锅巴呀,不喝加班茶呀,也不去打群架,扇上一个漂亮的盒盒儿,带到农村去安家。嗦——呀啦嗦,带到农村去安家。”这首歌中,不仅曲调有着鲜明的特色,而且在歌词中,“烟锅巴”(烟头)、“扇盒盒儿”(耍朋友) 都属于四川地区方言,这些地方语言的使用令歌词本身在传唱过程中就别具风味。此外,根据新疆民歌《送我一枝玫瑰花》填词改编的《你送我一枝玫瑰花》 是一首热烈又真诚的情歌:“你送我一支玫瑰花,我要诚恳地谢谢你。假如你要是呀爱上了我呀,要求不要不好意思提。”“借曲填词”的这类歌曲在当时数量极多,题材多种多样。大部分被“借曲”的都是民歌曲调,甚至有一曲多词的现象,如根据朝鲜民歌《异乡寒夜曲》曲调填词的,就有《青岛知青之歌(怀念青岛)》《青岛知青之歌》《长春知识青年之歌》《插秧歌》《异乡寒夜曲》《囚歌》《七十五天》《内蒙插队知青之歌》等多个变体[5]。这使很多流传甚广的知青填词歌曲在一开始便具有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而在另一类由知青们自己编曲写词的歌曲中,不论是音调的借鉴还是歌词方言的运用,其中的民歌痕迹也是很明显的。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勐腊知青之歌》和《烟锅巴加班茶》两首歌在歌词上可谓是四川方言的集锦,还有一些歌曲在音调上借鉴了民歌特点,如《山西知青离乡歌》是由北京女十二中两名卫兵作曲作词的,此歌仿山西民歌风格,极具悲怆凄楚的韵味[6]:“我要到那遥远的山西去把农民当,离别了我可爱的北京和家长。亲友含泪来相送,声声嘱咐我记心上。父母啊,您别难过,莫悲伤,等待明年春节时,重返家乡来探望。”可以说,学者戴嘉枋曾在《乌托邦里的哀歌——“文革” 期间知青歌曲的研究》中称知青歌曲为新民歌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些歌曲主要传播途径为民间口头流传与传抄,并且无论是在题材、语言或是曲调上都具有抹不开的民族韵味。

2.3 反叛性

在知青下乡后期,面对农村残酷的现实,曾经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知识青年的“远大理想”早已幻灭。此时的青年们终于感受到“知青是被社会遗弃的尘沙”。因此,离家的孤单、对前途的迷茫,以及被压抑的伤感、委屈等所有的情绪最终都爆发了出来,凝聚成了怀疑、迷茫、绝望的反叛之歌。在《寒风吹破了窗户纸》 中知青们发出了对命运的悲叹与哀号:“寒风吹破了窗户纸,窗户纸满地飞,你卷起烟来,我崛起酒杯,酒浇心头醉。悲叹着命运,悲叹着人生,悲叹着二十岁,迷蒙的青春,迷蒙的心灵,谁能来安慰。”不仅如此,歌词中还有着对生活的怀疑和对前途的迷茫、焦虑:“我们才十六岁,就离开故乡。……白天吃不饱,晚上又睡不香。青春呀这样度过,前途是多么渺茫。”(《遥远的地方》)在这样残酷境遇的逼迫之下,怀疑、悲叹、迷茫的情绪最终转化为对现实的批判,甚至是对命运的愤慨与咒骂。以根据“文革”前歌曲《不忘阶级苦》填词改编的《不忘那一天》为例:“不忘那一天,我正在吃夜饭,老师走进我的家,动员我下农村。一说农村好,又说交通方便。可恨骗子,可恨骗子葬送了我一生。可怜那时太幼稚,成了终身冤。”这些悲愤、绝望无处发泄,最终化为冷嘲热讽,从许多看似玩世不恭的歌曲中,可以看到知青的迷茫、惆怅。如根据苏联歌曲《红梅花儿开》重新填词的《等着窝头凉》:“修理地球来到塞外小村庄,熬鱼炖肉炸虾使我日夜想。新蒸的窝头吃不到嘴,只好围着锅台等着窝头凉。”还有《我想吃只鸡》:“我想吃只鸡,就是买不起,只好逛村头,顺手捉一只,撒米,偷鸡……”

应该说,当时传唱歌曲的知青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无法完全从理性上认识“上山下乡”运动。所以这些歌词中的反叛色彩更多是知青们自身情感的直接体现与宣泄。

3 结语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与当时公开发表的歌曲对比,地下知青歌曲不仅丰富了歌曲的内容题材,更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更具语言自足性。如以前文中所述的歌曲《锁链》为例,“条条那锁链它锁住了我”,歌曲围绕着中心意象“锁链”不断生成想象空间,这个“锁链”可能是现实异地的分离? 或是家庭的阻碍? 正是歌词在语言上的巧妙的含混,吸引着接受者不断探索,并且有更大的空间将私人感情带入其中,产生共鸣。但在公开的歌坛中,歌词创作中的套语化现象却异常严重,如歌词里的“红色”“天安门”“太阳”这类词汇已经完全成为一个确定意义的符号出现在歌曲里,异常清楚明晰。这恰恰使歌词语言艺术失去了生命力,如歌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晴朗的蓝天,小鹰展翅飞翔;祖国的大地,春花四处开放……”这首歌曲歌词里的“蓝天”“小鹰”等意象的所指是十分明确的,语言的寓意不带有任何多义性的倾向。当然,也应该承认,在歌词上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地下知青歌曲并不多,口语化叙述依然占据其中的主要地位。并且,许多知青歌曲歌词中虽有与主流官方意识形态不一的个人抒情成分,但是还有许多口号标语式的歌词存在其中。

总的来说,这些地下知青歌曲语言质朴、通俗;曲体结构多数比较短小,并广泛采用多段分节形式多次反复咏唱,便于口头流传;在音域上处于大众歌唱嗓音的有效音域范围,有利于业余歌唱者以本色自然地演唱宣泄知青发自内心的情绪[7]。并且常伴以吉他、手风琴、口琴等作为乐器伴奏,演唱形式大多为独唱。可以说,地下知青歌曲这种演唱、伴奏方式的通俗性,以及内容的抒情性等已经蕴含了现代流行音乐的要素,正是日后现代流行歌曲的先声。

猜你喜欢

知识青年填词曲调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上山下乡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填词莫忘“词中对”
Section B
Step 4
填词游戏
为什么革命化就得劳动化
正是量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