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与非面对面时代公演艺术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22-12-08李仁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公演消费时代

李仁淑

(韩国清州大学,韩国清州 28503)

2020年发生的世界性大流行(pandemic)现象,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迎接变化的情况下,演出、教育等开始向着线上、非面对面、无观众的形式演进。但在此之前,演出艺术就因为科技和影像文化的发展、多种文化消费品的出现及文化收容方式的变化等而感知到了整体性的危机。而pandemic 事件进一步促进了这一点,更加突出了文化艺术沟通的脆弱性,人类因此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非面对面”和“不动性”社会新模式。也就是说,“新标准”演出艺术随着信息科学及技术的发展,在文化消费的主导作用下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因此,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持续性社会现象的情况下,演出艺术应当摸索出新的方向,并采取创新、系统的应对措施。特别是为了培养应对这一现象和趋势的人才,迫切需要从教育、制度等多个层面进行变革。这意味着需要打破创意融合、产品与市场融合、技术融合等多领域界限,摆脱传统观念和形式框架,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另外,还要构建能够有效运用线上线下多种演出形式的平台,完善全方位的政策支持等。当代公演艺术应当在保持其固有性和特性的基础上,对作为文化消费品的演出共享新方式加以探究。并且还须认识到当今观众对于文化需求的变化,以及公演艺术所面临的危机等新的问题点,寻求共享公演艺术价值的发展方向。

1 现代文化的特征及消费方式

1.1 现代文化的特征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艺术的大众化正在扩大其影响力并快速发展,并伴随着现有文化领域的解体和整合而构建了新的模式。这种现代文化现象扩大了影像信息文化的影响。知识和技术的信息社会加快了变化和沟通的步伐,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打破了领域扩张和界限,使得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经营学者艾瑞恩(Mohamed El Erian)在《新财富诞生》中讲述了“随着时代变化的新标准(New Normal)”[1]。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由不可预测的事态所导致的非面对面的文化应对新方式,无观众演出、无观众体育比赛、非面对面工作等意想不到的新局面正在迅速重新构筑新的价值及新的标准,也成为了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新的问题。

1.2 沟通、共享的方法和方式的变化

文字是信息时代的媒介。未来学者延森(Rolf Jensen)主张的“信息化时代的下一个未来社会是重视感情因素和想象力的梦想社会”[2]。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正在建设形象图书馆。这意味着将超越书籍所具有的制约,通过互联网实现超越语言、空间的沟通与消费,真正满足21 世纪的需要。现代既被称为大众文化时代,又被称为信息媒体时代。象征现代社会的新概念、 新价值主导着现代文化的快速变化及发展速度。Trans Media 是“跨界”和“媒体”的合成词,即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在媒体的基础上搭建了增加感性的平台,并提供了新的媒体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体验,满足了消费者新需求的媒体,其特点是超越媒体和媒体之间的界限,提供新旧媒体有机连接的内容。21 世纪的信息化革命改变了许多情况,当今时代下,多面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文化消费倾向日益突出,多方面的文化消费正在扩散。演出艺术界也从供给者和接受者分明的传统演出文化消费方式向着影像信息文化复合型消费方式发生着转变。从媒体传播的角度来说,当今时代也是从印刷媒体的模式进入了数字新媒体模式。未来,大数据、语音、AI、机器人等都将会是新的消费中心。更进一步来说,未来不再是追求个人的消费方式,而是考虑到个人的偏好及特性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连锁式系列配套消费。而从小便熟悉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兴技术终端的新千年一代逐渐成了消费中心。因此,未来以影像信息文化为主的新型消费文化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并应对此予以深入认识。

2 公演艺术的特点和挑战

2.1 公演艺术的特点

演出艺术消费是选择有限的时间、 直接参与固定空间的文化消费品,具有伴随着在演出现场演出的同时消失的无形商品的特征。公演艺术是舞台这一空间限制和限定时间内进行的艺术,由于制作上的各种限制,无法实现同样的效果[3]。所以一般的特征是现场性、一次性。场所特点是演员和观众直接见面的演出场,具有特殊的空间性。由于沟通的特征是在观众面前根据表演者的行为表现出来,所以具有“即觉性”“即时性”。与大量复制或大量生产的大众艺术相比,公演艺术虽然有空间上的局限性,但它具有刺激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实际体验体会到真实情感等优点。因此,无论线上演出多么具有力量,现场性观看的文化艺术演出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和特殊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公演艺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发扬国家文化认同感、扩大艺术文化输出及影响力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2.2 公演艺术面临的问题

2.2.1 固有性、特殊性的维持和现实对应的问题

演出是与舞台这一物理现场约定的时间进行消费的文化。演出现场的氛围和环境带来的实质性交流和共鸣,以及每个观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等,都是只能在演出现场才能得到的强烈而独特的要素。这是演出艺术一直坚持至今的传统的演出方式,也是体现其价值的最直观的方式。演出艺术界为了提高作品的完成度和艺术性,正在尝试着利用影像媒体的协演、 舞台科技应用等多种方式引入新的概念空间,不断进行着演出形式的解构重组与创意性努力。但归根结底大部分还是以现实中的面对面演出活动为中心,利用影像或科技进行的情况还是有限的,还是不足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时代要求。更何况,现实中公演艺术具有的很多现实性实际问题使其在与其他文化消费品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了优势。

2.2.2 文化消费方式变化的对应问题

2020年进一步加速的非面对面文化正在构建新的消费趋势。在公演艺术界,非面对面表演也呈现出了新的消费趋势,即文化消费的方式正在快速重组。这是因为通过实时播放根据影像信息技术的网络、语音、影像等的“流媒体”方式和可以互动的平台扩散,成了文化需求、购买、交流、沟通的中心。个性化的消费细化和互动是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为基础的科技为支撑的。这种消费标准和消费方式,对于现实中的演出艺术来说,韩国至少是还没有做好充足准备的,没有跟上快速变化的步伐。2020年以来,虽然进行了非面对面演出,但充其量是对线下演出的补充。由于著作权问题、技术局限等,很难制作符合各媒体属性的相应内容,也很难应对没有准备就迎来的非面对面文化。特别是公演艺术家们使用新兴媒体设备设施的困难程度、技术缺失等问题,更是成了线上演出的绊脚石。

2.2.3 公演艺术面临的挑战

现代社会变化的速度、界限和领域界限模糊,文化消费者的要求及参与方式也多种多样。在这样的现实中,公演艺术大体上面临3 个方面的课题。第一,如何应对公演艺术课题的社会环境。第二,为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非面对面演出形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方式应当发生怎样的转变。第三,应当怎样应对影像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文化消费新模式的出现。在“非面对面演出”的新课题下,即使有优秀的艺术家和优秀的作品,如果不能与观众联系在一起,也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另外,不能追赶上时代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学校教育,对于公演艺术的未来发展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此外,有效利用线上传播载体,提高影像信息消费文化的接近性,并构建新的制度性行政系统等也是重要的课题。为了帮助公演艺术适应时代变化,进一步扩张文化艺术,从而实现新的飞跃,文化艺术相关部门及机构需要增进政策支持、重新制定标准,探索多种方向和可能性,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做出迅速有效的努力。因此,新环境对表演艺术提出了诸多新的课题,也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在公演艺术领域催生出更多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方式的作品。

3 新媒体与非面对面时代公演艺术的改革对策

Untact 是指在“接触”的基础上加上否定的“un”的现代新出现的非面对面文化,以尽量减少与人接触的非面对面形式提供信息,购买商品并接受服务。在公演艺术界,无观众表演也呈现出一种新的文化趋势。

当今时代,设置在公共场所的无人信息终端机“Kiosk”进一步扩大了无人引导、销售等功能;汽车剧场、戏剧、演唱会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通过非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非面对面文化带来了全新的消费方式。在“CAC Global summit 2020 文化领域讨论”中,韩国首尔研究院室长白善惠以“文化艺术界非面对面公演的前景和课题”为主题举例说,“Pandemic 给艺术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相反也被看作是带来了多种变化的机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非面对面在线公演文化形式的转变”。也就是说,应将目前的变化和危机发展为全新的机会,摆脱固有的观念,将其视为寻找新的框架和方法的机会。非面对面文化的扩散不仅具有线上的便利性,还具有超越时空的制约,积极引导观众主动参与和艺术家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优点。另外,还能够帮助和促进国家间的交流和国际跨文化合作,赋予所有人以同等的接近性。艺术不能忘记沟通和交流的原则,当今的艺术应当通过新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将其作为实现进一步飞跃的机会。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可以进行多种创意性变革,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但是却必须以充实内涵为最重要的前提。

3.1 新媒体通过影像信息技术的融合应对

3.1.1 构建公演艺术新的整体性、差别性,强化竞争力

公演艺术为了实现实际演出场地和虚拟空间的同时有效连接,通过与其他艺术或技术的融合,重新定义演出的形态并开发新的衍生内容。但在推进过程中如何构建公演艺术的整体性、差异性,还需进行深入探讨。因此,确立演出领域艺术所具有的认同感和出现新体裁都至关重要。既要考虑现存的演出艺术形式,又要考虑添加后疫情时代影像信息技术与艺术体裁的整体性问题。与其他领域及影像、信息技术等的融合过程中确立整体性、 提高对多媒体时代其他文化消费品的演出艺术价值与竞争力都是尤为重要的。

3.1.2 与新媒体、影像、信息技术的融合

公演艺术朝着本来的目标进行了多种尝试,也历经了许多的试错过程。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不同艺术体裁之间的融合,功能与技术、创意、价值的融合等,今后还要不断尝试和探究。同时也有很多担忧的声音出现。第四次产业时代艺术之路中提出,“对技术的过分依赖可能会降低演出质量,比起演出内容,只会留下独特的技术效果。另外还可能存在着内容剽窃等知识产权侵害问题。但即便如此,作为应对目前公演艺术所处困境的主要方案之一,技术的植入与利用也是亟待提上日程的”[4]。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具有速度、准确、融合的特征,就是以影像为基础的内容制作与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从系统角度来看,准确性是最为重要的部分,这是人工智能与技术的融合,以逻辑学、统计学为基础,通过高度化的语音识别系统、大数据算法,自行思考、行动并提供理性成果。因此,在技术和艺术的有效结合方面,需要做出更加集中的研究与努力。

3.1.3 平台构建

平台是接受者和供应商、 开发者与用户交换所需东西的空间。平台履行连接、共享、扩大的核心本质功能。互动是通过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大量信息共享的平台功能。另外,新的共享方式“短格式内容”是可以享受15s 到10min 以内的视频内容,是反映随时随地利用移动设备享受内容的大众消费的趋势,对影像产生多种特殊效果,并提供影像分割等容易使用高级编辑技术的服务。对于更加熟悉新型移动智能终端的年轻消费群体来说,这种平台服务不仅可以实时搜索视频,还可以通过互动方式进行沟通,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未来的公演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公演,因此公演艺术也需要新的概念和认识,需要对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新模式进行研究,通过提高视频制作新技术,提高演出艺术的接近性,从而扩大共享。

3.2 通过改善教育课程和构建新系统来应对

现代虽然不断出现大量的新技术,但教育体系与从前相比却并无明显区别。“如果说现在的教育体系是整齐划一的产业化结构,即把重点放在培养适合大量生产体系的人才上,那么在第四次革命时代就强调需要根据技术发展的新的教育体系”[5]。在“未来组织4.0”中,“作为第四次产业时代的关键词提到了融合和人才的新标准”[6]。这表明人才不只是对知识或学术背景有要求,也与媒体活用能力相关。与其说是知道,不如说是有没有运用的能力。后疫情时代下,大部分生活都必须通过媒体进行接触,基于此,以创造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核心才是顺应时代要求的。

3.2.1 大学教育课程的改善

“教育课程编制应包括能够适应多种学生需求和要求的教育课程,并充分培养社会所需人才”[7]。因此,在改变对当今艺术教育的认识的同时,应当顺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主动做出调整和变化。但是学校培养的人才和符合社会变化要求的人才培养却存在差异。尖端技术和新信息争先恐后涌出的现状和非面对面教育环境的到来为教育界提出了很多课题。非面对面教育使以信息技术和影像技术为基础的有效内容的融合成为可能,并且快速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转变。此外,还可以超越国家和语言进行多种交流,在虚拟空间通过立体影像实现真实、生动的体验。大学教育具备在线教育基础设施,确保尖端技术和开发创造性教育内容,应该能够迅速提供可以有效利用综合教育、 媒体的新技术或信息。另外,个性化、定制式的教育时机已经到来,那么教育方式也应随之改变,应当朝着可以自由选择非面对面学习的方向进行改变。

3.2.2 现有艺术家的再教育

在以尽量减少与人接触形式消费并提供服务的文化时代,非面对面文化更需要媒体活用能力。但现有的公演艺术家及从业人员却很难跟上变化的速度,很难利用媒体的“新文盲层”随之诞生。从提供公演艺术的立场出发,不仅需要拍摄、编辑、特殊功能、使用平台,还需具备融会贯通的能力。为了改善由此带来的不利和失衡现状,需要提供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因此也急需相关政府部门及机构的大力扶持。

3.2.3 政府、企业和公共机关的支持

需要进一步完善艺术家及团体的系列配套支援政策,如平台建设、著作权及艺术家保护等方面。例如,为了构建在线演出文化,艺术机关或政府层面应当构建能够提供演出、观看影像、具备制作设施和设备功能的复合空间和系统,支援艺术人士以及演出。构筑可观看现有演出影像或再创影像的影像馆,构筑在没有演出的日子里也能随时观看、 学习和制作的空间并提高其利用率,扩大接近性。这是作为特色化新概念的文化艺术创意性新空间,也是符合新媒体时代文化空间概念的公演艺术前进的方向。

4 结语

以接触和现场性为中心的公演艺术界面临着时代发展和变革的新要求,逐渐向着非面对面文化的方向演进。实际上需要对真实空间和虚拟空间进行新的认识转换。在对非面对面演出的应对、适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尽管如此,非面对面文化的到来还是得益于学术技术和影像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大了更多的文化接触机会,也打造了新的消费文化。

为了应对新媒体时代,公演艺术首先要提高演出艺术的价值,构筑差异性,强化竞争力,最重要的是通过与新媒体、影像信息技术的融合,扩大领域,提高接近性,创造性地应对。另外,作为公演艺术教育的课题,需要对教育课程及育人体系进行改善,艺术与技术并重,还应为现有的艺术家及从业人员构建再教育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及相关机构团体也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进行扶持,同时构建具备网络视听资料室和影像制作系统的综合功能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演出内容及传播资源共享与合作等,从而更方便、更迅速地满足对多种观看及参与的要求。

猜你喜欢

公演消费时代
国内消费
新编现实题材藏戏《次仁拉姆》在藏艺术中心公演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The Walking Dead :the Leading Man Will Be Killed off
碰撞:记凯鲁比尼《安魂曲》首次国内公演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