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乡村相对贫困治理问题研究*

2022-11-29王经纬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群众生态农村

王经纬,于 微

(吉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一、相对贫困的内涵及治理现状

(一)相对贫困的基本内涵。相对贫困的基本内涵是以绝对贫困的概念为基础的。在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政治经济学论述中就有涉及到相对贫困。马克思对相对贫困作出比喻:“一座小房子不管怎么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可怜的茅舍模样了。”[1]20世纪40年代后,学术界普遍认为绝对贫困的概念存在诸多问题,推动了相对贫困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有学者指出一个人是否处于贫困状态不仅要看其个人的经济状况,还要参照其他人的经济收入水平。世界银行编写的《贫困与对策》一书中也对相对贫困的内涵作出界定:“相对贫困是指某人或某家庭与本国的平均收入相比,例如将贫困线划定为平均收入的一半或分配额的 40%,相对贫困线随着平均收入的不同而不同。”[2]相对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家庭依靠个人或成员的劳动力所获得的以及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其他收入,虽然能够满足其日常食饮,但无法满足在其他生活需求的状态。它是以家庭收入和人均支出来衡量的,当家庭收入低于必要支出时,就属于贫困类别。

(二)相对贫困的治理现状。“贫困”是一种常态。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贫困有许多方面。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辛,在脱贫攻坚层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同时,绝对贫困的消失并不意味着中国扶贫工作的完结,今后我国的扶贫状况也必然会产生新的变化。农村是相对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相对贫困人口平均收入低,而且在现有基础上消费不能满足其日常基本需求;物质贫乏与精神贫困相并重;教育问题以及医疗卫生问题所导致的贫困也时有发生,如何治理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是一个全新的社会课题。即便是进入相对贫困阶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相对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依然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第二个一百年的重大任务和目标[3]。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以后的工作中,要解决好扶贫攻坚的难题,各地要集中优势力量,加强社会调研工作。对于贫困家庭来说,采取“以家庭为本”的治理方式,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有特殊的困难。面对穷苦人民缺乏技能的情况,他们应当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4]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贫困将不再单方面的体现在经济问题上面,而更多的体现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并呈现出多维度、复杂化等特点,精神贫困将成为影响贫困人口脱贫乃至全面发展的最大阻碍,以下从五个维度来分析相对贫困在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展开策略研究,探索其可行性路径。

二、相对贫困治理出现的问题

(一)经济扶贫:人才、资金等资源配置不合理、返贫现象显现。一直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是以经济扶贫为主,这让不少人认为只要解决了人的温饱问题,即给尚处于贫困地区的人口给予财政上和资源上的支持,从资金上帮助他们去寻找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的条件,贫困问题就会得到解决。经济扶贫不仅仅是简单解决贫困人民的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途径给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和能力去创造财富。在扶贫过程中,由于贫困地区人才流失和资金配置相对不合理,导致部分地区返贫现象开始显现。这些返贫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一些贫困户自我发展的意识不足、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促使无法满足他们正常的日常生活,又重新陷入了贫困状态,有的甚至陷入“扶贫——脱贫——再返贫”的现象之中。如果任由其发展,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给广大的人民群众以极大的心理打击,会降低他们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脱贫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政治扶贫: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建设涣散、党与群众相脱离现象。在农村反贫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农村脱贫的具体工作中不可或缺。农村党支部不仅能够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而且还可以通过向人民群众解读政策等措施,提高村民的政治素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但在扶贫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党员谋私利、贪污受贿”等问题。部分农村党员干部作风漂浮、服务意识淡化;在工作中“唯数量论”质量严重不过关;只谈成绩,不谈问题;自我批评意识缺乏。为谋私利,严重损害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党的中心工作背道而驰,脱离了人民群众,把自身与人民群众等同起来,缺乏服务贫困群众的意识、责任意识。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那么脱贫工作任务的开展将步履维艰。

(三)文化扶贫: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滞后、人才队伍亟待提高。传统意义上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和物质两个方面满足人们的需要。文化扶贫是从精神层面为贫困地区人民提供文化帮助,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要改变这些地区的贫穷落后状况,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支持,还需要精神上的支持,既要物质上的支持,也要文化上的支持。但是在文化扶贫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滞后、基层人才队伍亟待提高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致力于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人员严重不足、队伍拉不起来,服务水平不一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了扶贫文化工作难以取得成效,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人民群众在思想意识上跟不上新时代发展潮流,逐渐与时代发展新事物相脱离,从而很难使人民群众受益。

(四)社会扶贫:对政策把握力度不到位、工作推进力较弱。社会扶贫,它不仅一项较为艰巨的经济任务,同时也是一项比较严肃的政治任务。社会扶贫不是帮助当地政府和群众去完成各项工作,而是每个工作人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扶贫过程中,一些政府人员对于上级的扶贫政策理解不到位、在工作中推进力度略显薄弱的现象时有发生。国家下放的指令认识出现偏差,执行不到位,从而导致工作中针对农村脱贫出现了系统性的指导失误,同时因为扶贫工作宣传的力度不强,部分干部群众对精准扶贫这项工作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少数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依赖、懒惰思想严重,有的个别非贫困户之间相互攀比,要求纳入被扶贫对象,使得工作推进力度变得尤为缓慢。

(五)生态扶贫:缺乏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恶化较为严重。生态扶贫是新时期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扶贫开发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的重要核心内容。然而,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生态消费导致了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等问题。部分贫困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缺乏绿色协调发展理念,一味的追求经济上的盈利,而忽视了生态上的持续性发展。过度开垦土地、超载放牧,导致自然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质量得不到改善。不利于贫困地区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相对贫困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实施返贫监测机制,加快科技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预防返贫现象是治理相对贫困的首要前提。乡村多地区建立防治返贫试点部门,动态监测脱贫人口生活状态,及时建立数据库,便于后续整理统计。国家必须针对农业的保护采取有效措施。运用立法、财政等多种经济手段来改善农业发展状况,对农业的通讯、仓储的基础设施进行有效建设。其次,引导农民按市场需要逐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关系。最后,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机制。建立起一套产前、产后服务一体化的服务机制,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把农民、农产品的散乱经营进行高效整合,通过一系列重要手段,促进农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夯实扶贫成果,预防”返贫”现象。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脱贫致富引路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指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脱贫致富不可缺少的的重要一环。事实证明,村党组织队伍建设有力,各组织的作用能够充分得到发挥,并可以加快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多数贫困村党支部建设相对薄弱,在扶贫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扶贫与党建的关系,重视把村级党支部建设好。通过思想、作风、组织整顿,选择好的领导班子,培养好的团队,选择好的经济发展道路。把加强党支部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对于干部老龄化现象,要注重从青年人才中培养重点干部,并且以老带新;在青年人才中培养和发展党员,为队伍增添新鲜活力,加强党组织建设。不断完善村党支部的各项制度,真正做到为人民办实事,让村党支部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对农村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要合理发掘和加强保护。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应当地风土人情,发展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积极探索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新途径,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要结合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坚持形式多样、健康多样的原则。针对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大力普及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提倡科学知识,抵制腐朽文化,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四)深刻分析把握政策、增强实践执行力。领导班子带头树立榜样,带头学习。首先村两委班子坚持从我做起,自觉带头学习,在熟知政策的基础上,深刻分析把握,确保做到与上级下达的指令一致。其次,要认真学习,认真考试,把握实效。培训采取政策解读、现场提问、讨论交流、闭卷考试等形式,增强帮扶人对政策的熟知程度,提升帮扶责任人的帮扶水平和能力。最后,要认真履行职责,提高实践的执行力。全体帮扶责任人在熟练掌握各项重点行业政策知识基础上,进村入户,逐户整改,切实做到真作为、真扶贫,让贫困户享受到切实的优惠政策,提高他们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满意度。

(五)转变发展理念,增强生态扶贫意识培育。从大的角度来看,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不仅要到金山银山,还要到青山绿水。为此需要宣传“生态扶贫”的重大现实意义,让生态文明进入每个人的脑海意识中去,让其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与此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勇于探索新农村发展的新途径,在充分发挥脱贫“内生动力”的同时,形成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因此,在贫困治理的工作中,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相反要努力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让贫困治理工作经得住历史的检验,经得起时间检验,并最终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

猜你喜欢

群众生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多让群众咧嘴笑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