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探析

2022-11-26周剑娜荆蕙兰

理论探讨 2022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领域理论

◎周剑娜,荆蕙兰

1.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116024;2.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辽宁 大连116013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1]上升为根本制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党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立破并举、激浊扬清”“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2],这一根本制度的确立和坚持意义重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的思想根基和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属于我国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行动指南,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是在实践中落实国家其他制度的根本遵循。

这一根本制度的确立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必然,充分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新的阶段。深入理解、贯彻这一根本制度,必须洞悉这一根本制度的生成依据,必须明确当前坚持这一根本制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寻求落实这一根本制度的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生成依据

毛泽东同志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3]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处于主体地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执政党,因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毫无疑问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上升为根本制度则不仅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为我国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必须制度化,而且这一根本制度的生成还有着重要的理论、历史与现实依据。

(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化,根本缘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4]人类的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是人类社会千年发展演进中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绵延发展中最崇高、最科学的思想形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体现为马克思主义自身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科学体系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正确揭示与反映,马克思主义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人类实践活动各个方面内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三个核心的组成部分。而且源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没有终结真理,而是为真理的检验和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这一开放性理论品格是其永葆科学性的奥秘所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突出体现在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体系。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5]这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为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观点和方法,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博大精深、相互贯通、辩证统一,是人类观察世界、认识规律、改造现实、揭开历史迷雾的钥匙,是人类驾驭世界、突破束缚、实现自由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充分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与科学性的充分彰显。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使得无产阶级及人类不仅仅可以把握整个世界运行的普遍的规律,而且为人类进一步揭示无限运动发展的世界规律提供了思想武器,作为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发展的意识形态,唯有马克思主义能够与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和执政理念同频共振。

(二)历史依据: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与苏东剧变的历史反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6]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定时期特别是近代落后挨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攸关时无数人民群众合力作用的结果,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中国近代历史既是中国人民的血泪史,也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抗争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来入侵不断,内部腐败盛行,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批批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奋起抗争,从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到地主阶级内部的洋务派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均未改变旧中国的统治基础,以及各种涌入中国的思潮,如改良主义、唯意志论、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工团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等一次次让国人燃起希望但又都悄然逝去,各种实业救国、教育救国运动也统统消失在历史洪流之中。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中国革命成功的曙光,从此,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支最强大的政治力量,在一代又一代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形成了无坚不摧的人民钢铁长城,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历史发展演进的必然,是人民共同的意愿。

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难得的兼具科学性与人民性有机统一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须臾不可丢掉的制胜法宝。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明示了这一真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7]反思苏东剧变的原因众多,但最直接的原因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集体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把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直接变成了“改向”,而对于西方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瓦解,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集团非但没有加以防范和予以坚决反击,反而与之迎合和策应,全盘否定斯大林等苏共领导人、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要“根本改造社会主义大厦”,推行全面私有化,要同“万恶的过去”“彻底决裂”,结果搞乱了民心,瓦解了苏共,为敌对势力逼迫苏共下台创造了条件,最终导致苏联亡党亡国的悲剧。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并不是由于社会主义本身错了,并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错了,而恰恰是由于他们主动放弃了社会主义、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放任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警醒我们,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这是事关我们红色江山稳固、社会主义事业万古长青的根本保证。

(三)现实依据:应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新挑战的现实需要

人类社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已经进入新时代,在“大变局”与“新时代”叠加、经济全球化与网络信息化加速发展的特殊情境下,我国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但也遭遇了意识形态风险升级的考验,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制度化正是应对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新挑战的现实所需。从国际情况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和平演变战略”叠加升级。当前,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呈现出“东升西降”“社兴资衰”的新态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感与压迫感与日俱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外对比中充分彰显出制度的优势与特色,但“资强社弱”的现状未变,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会竭尽所能地以各种方式抹黑社会主义,打压和遏制中国,将我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及其制度的挑战,在意识形态领域联手对中国进行围堵和攻击,如香港修例风波迅速演变成暴乱,就是美英等外部干涉势力煽动策划的港版“颜色革命”,严重威胁了我国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从国内情况看,经济社会转型转轨带来了意识形态领域新挑战。一方面,我国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呈多元多样多变态势,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一些领域滋生蔓延,封建迷信思想卷土重来,宗教组织不断扩大,多元社会思潮干扰和解构主流意识形态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新时代存在经济社会问题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期,体制性壁垒、结构性矛盾、政策性牵制会比较凸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难点问题也呈易发、频发态势,我们改革和发展中的短板和问题也不同程度呈现,一些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者借机开始大肆渲染,将改革发展中孤立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攻击马克思主义、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此外,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加速发展,社交平台信息传播也更易成为反华势力宣扬错误思潮、制造社会恐慌、左右舆论走向的工具,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进一步升级。面对国内外挑战,从根本制度上筑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便成为现实而迫切的需要。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主要任务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的提出,是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多年工作经验的深刻总结,是从制度层面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根本的遵循。这一根本制度在国家整体制度体系中是核心内容,是在实践中落实其他根本制度、重要制度、基本制度的思想前提与理论保障。当前,坚持这一根本制度,必须明确落实这一制度面临的主要任务有哪些,才能以问题为导向寻求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既与意识形态理论自身的科学性、价值性、现实观照度、反映人民意志情况密切相关,也与意识形态理论的阐释、话语体系的建构、实践推动作用的发挥等密不可分。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要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力,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与优势,这既是我们全党必须担负起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做好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关系到我们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繁荣稳定、民族的兴衰更替、社会主义事业的万古长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8]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巩固,意识形态领域一度相对被动的局面得到了扭转,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仍需提升。当前,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在论坛上失声、在教材中失踪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党员领导干部群体内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信马列主义、否定马列主义的倾向;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错误观点和思潮仍在蔓延。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仍需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两个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仍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表现力还有差距,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感染力不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推动力不足,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往往首先表现为观念之争、理论之争。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9]党和国家之所以能由弱变强,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宝贵经验就是始终重视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学习与贯彻。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其首要的任务就是推动全党全社会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心齐,才能泰山移。我们中国共产党虽然已经拥有9,500多万党员,我国人口数量虽已达到了14亿多,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共同语言、统一意志,就会变成一盘散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勠力同心的思想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2]。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全面理解这一思想的精神内涵、核心要义、基本要求;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生成的逻辑机理、历史脉络、实践基础;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思维方法、根本立场、价值追求;切实把这一思想中所蕴含的为民奉献、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勇于斗争的精神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将这一思想深入贯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当中,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但异常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中“乱云飞渡仍从容,刀光剑影仍镇定”,进而战胜对手甚至不战而胜。

(三)守住守好网络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0]324网络已经深刻改变了世界、影响着人类,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这个时代。“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0.4%”[10]325。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交锋的前沿阵地,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11]“挨骂”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与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守护状况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网络空间信息鱼龙混杂、网络主流思想阵地不够壮大、网络生态的净化能力不强、网络媒体的纵深发展受限、网络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的状况依然不同程度存在。201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引用专家发言:“目前美国掌握着全球互联网13台域名根服务器中的10台。”从理论上讲,美国拥有着全球的制网权。有资料统计显示,“目前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90%以上是英文信息,其中80%以上由美国提供,中国的网站仅占世界独立域名网站总数的0.07%,网络信息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总流量的0.05%”[12]。历数中国知名的互联网企业,腾讯、搜狐、百度、阿里……境外资本皆占据大额的股份配比。西方国家利用“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可以左右网络意识形态风向。此种状况给一些反华的国家和势力利用互联网制造各种事端,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价值,诋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抹黑、歪曲、丑化带来了便利,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则是这场战争的最前沿。因此,守住守好网络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意义重大,这方面的任务我们还任重道远。

(四)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统领文化发展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13]。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我国发展的精神旗帜[14],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以马克思主义统领文化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正是顺应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新要求的必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文化立场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遵循,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的重大制度创新。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相互交流与碰撞,文化可以成为一国的“软实力”,但也可能成为别有用心者异化和解构他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武器,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大量西方文化产品涌入中国市场,也把他们的“普世价值”推向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我国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结构、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也使得社会文化思潮多样化,市场经济中的寻租行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等逐步渗透到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文化消费主义、娱乐至上倍加推崇,文化领域中的低俗庸俗媚俗现象凸显,文化创作脱离群众、打破道德底线的现象屡有发生,这样的文化状态不改变就会扰乱民心,混淆视听,弱化国家文化软实力,严重威胁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我们尊重思想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但对于消极文化我们必须加以抵制和批判,为了一以贯之地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统领文化发展,这仍然是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亟待解决的艰巨任务。

三、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实践路径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15]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不落实,制度就形同虚设,为此,我们要从以下方面落实这一根本制度:

(一)从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的问题从来都不拘泥于意识形态领域本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中的观念上层建筑从来都是社会现实的折射,如果马克思主义对人民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帮助或者帮助不大,是不可能征服民心得到认同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也就成为空话。落实这一根本制度必须从现实社会中寻求破解方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经正式宣告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当前,我国仍处于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转变,机遇与挑战并存,落实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就要从当前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实际出发,就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建设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逐步实现中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就要在社会现实层面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好各种社会问题、化解好各种矛盾、协调好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物质生活和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真切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自觉认同并进而在实践中坚持这一根本制度。

(二)深入实施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系统性工程。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但仍需适应新时代要求,不断深入实施和进一步推进工程,具体来说:一是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重大理论、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把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宝贵经验、曲折教训、实践成果及时总结并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实事求是地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形成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的良好示范效应,切实使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双向印证,坚定社会主义自信。二是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与实践研究。构筑以马克思主义为统领的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态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体系,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果的传播力、感染力、认同率和影响力。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科队伍建设,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梯队和创新团队。2020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16],要把培养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作为工程建设的战略任务、重点任务。四是打造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的理论高地和思想阵地。以各级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干部培训中心、各级各类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等为牵引,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生态质的飞跃,打造学习研究宣传科学理论的质量高地和前沿阵地。

(三)建立常态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制度和育人制度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社会主义事业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的事业,只有建立常态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学习制度与育人制度,才能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时刻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有着清醒的认识,才能造就一代又一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建立常态化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制度应着重从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规范化学习制度、党员干部群体“关键主体”的常态化学习制度、普通群众互动化学习制度抓起,广泛利用新兴信息化手段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渠道、寻求有效学习载体持续推进科学理论常态化学习,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与受众,建立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体制与机制。建立常态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育人制度主要是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需要建立常态化、全方位、全过程的马克思主义育人制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从事关国家总体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和改进。邓小平同志当年就曾警告:“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17]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8]如果我们不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培养的人才头脑不清醒,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坚定,我们教育就犯了方向性错误,就是失败的,其危害也是可想而知的。

(四)强化党员干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职责和使命

党员领导干部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1938年,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19]在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中,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党政一把手这一“关键少数”能否率先垂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勇于担当、敢于亮剑,关系到我们这一制度是否能够落实落细,关系到国家总体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关键少数坚持这一根本制度的职责和使命,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党员干部坚定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观。立场和价值观决定观点、决定思维、决定方法,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精神方面的指引,从根本上而言是由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决定的。党员干部只有始终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才能确保思想不蜕变和行为不跑偏。二是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提升意识形态传播力。党员领导干部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才能在意识形态风险挑战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意识形态建设能力与传播能力全面提升,才能在意识形态风云变幻中稳如泰山、游刃有余。三是党员干部要展现责任担当、提高政治鉴别力,相时而动。党员干部在落实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中要展现责任担当,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切实承担起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责任、组织责任、监管责任,对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及其表现具有识别力,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和问题能带头研判,敢于动真碰硬,能够带头抓好舆论引导,占领舆论阵地,具有意识形态的风险管控能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领域理论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