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影响评价“金课”建设实践研究*

2022-11-25饶清华林渊章张德宝杨文卿邱雪芬林茂兹吴代顺林秀珠陈芳

福建轻纺 2022年10期
关键词:金课环境影响一流

饶清华,林渊章,张德宝,杨文卿,邱雪芬,林茂兹,吴代顺,林秀珠,陈芳

[1.近海流域环境测控治理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福建 福清 350300;2.福建省德化职业技术学校,福建 泉州 362500;3.福清龙华职业中专学校,福建 福州 35300]

环境影响评价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1]。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熟悉环境影响评价有关的法规、标准、程序,掌握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噪声、固废、生态等环境要素的工程分析、现状调查与评价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开展水、气、声、渣、生态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备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监测方案等报告编制的环境管理实务操作能力。针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我国现有的环境管理体系采取了“事前环境影响评价、事中环境监理、事后环保竣工验收”的监管方式,其中环境影响评价是该体系的基础,为建设项目事中环境监理、事后环保竣工验收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环境监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金课”即为一流课程,是指教育部实施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的100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0000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2,3]。教育部于2019年10月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教育部提出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消灭“水课”、取消“清考”,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此外,文件指出不同类型高校应坚持分类建设原则,依据高校办学、人才培养目标等定位,建设适应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本科课程,实现不同类型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全覆盖。笔者所在的学校定位于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所在专业目前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因此,作为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单位,本着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定位,结合省级一流课程申报契机,对标一流课程建设标准,开展环境影响评价“金课”建设实践,是我校当前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1 “金课”标准下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内容建设需要解决“法规标准更新多,教材内容更新少”的问题。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但是,本课程相关教材的更新速度与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导则标准的修订更新速度不相匹配,导致教材内容相对滞后[4]。一流课程的建设对教师把握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导则标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学过程中应考虑选择具有新颖性的课程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尽量做到与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导则标准的修订更新相同步。同时,引入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大纲,结合考试大纲要求,修订更新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方式改革需要解决“理论知识教学多,实践案例教学少”的问题。本课程内容丰富,授课过程主要采用课程理论教学的方式,实践案例教学的学时较少,教学方法比较单一[5]。这些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学生缺乏课程学习兴趣,进而对课程定位不清晰,对课程不够重视,对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责任缺乏理解。

为此,“金课”建设需要围绕着课堂引导,改变原有单一的教学方法,提升实践案例教学比重。首先,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教学过程中,先是通过设问引导开始学习,然后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逻辑推进不断引导学生论证教师抛出的论点,同时,结合课外作业完成整个学习研究内容。其次,重视案例教学,提升案例教学比重。本课程安排有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基础理论以及环评案例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投入环境影响评价的实务操练,切实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实战”能力。最后,实施模块教学,整合融合课程内容。重新整合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引进模块式的教学方法,使课程的系统性更强,整体思路更为清晰。设置专门章节讲授建设项目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 “金课”标准下课程实践教学建设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改革需要解决“课堂讲授比重多,课程实践比重少”的问题。受学时限制,本课程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课程实践环节较为薄弱,此外,课程实践多以见习方式为主,实践环节缺少特色。由于学生离校实习实践,授课教师监控存在困难,学生实践效果存在疑问。为提高学生环境影响评价“实战”能力,改变原有走马观花的实践方式,我校专门设置了环境影响评价实践课,留出足够的课程实践时间,同时,创新实践特色,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表现不同,分别选取污染型和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作为实践内容。其中污染型建设项目再按照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细化选取,通过设计项目任务书,编制环境影响报告,并做成PPT在课堂上进行汇报,由授课教师进行点评,打分并记入考核成绩[6,7]。模拟不同角色加深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认识,将学生分进行分组,分别扮演建设单位、监测单位、环评单位、评审专家与审批单位等角色,使学生明确不同角色的定位,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工具建设需要解决“环评软件介绍多、模拟应用学习少”的问题。原有课程教学中有关环评相关软件仅仅简单介绍,学生很少进行模拟学习,为此我校专门建设了环境工程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在虚拟环境下利用真实的案例对学生进行虚拟仿真训练。此外,还安排一定的课时,结合具体的环评项目进行软件学习,如基本绘图软件、大气污染等级判断软件、水污染模拟软件、噪声污染模拟软件等。

3 “金课”标准下课程思政元素建设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解决“专业知识讲授多,思政元素挖掘少”的问题。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中,课程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对“知识-能力”这两个环节相对比较重视,而对“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中的“素质”重视程度不够,忽略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课程要与时代同步,首先就要突出价值观教育与法律素养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课程思政将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内化到课程中去。通过把最新案例同步用于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让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成为学生一项重要的专业素养。其次,课程的设计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让学生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形成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的思想,又要培养学生改善环境、恢复生态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为主线,以环评相关新法律、新法规、新标准、新导则为技术支撑,围绕课程思政的要求,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教学内容中[8]。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章节分别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六项”必须坚持的原则。

4 “金课”标准下课程考核方式建设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需要解决“集中笔试考核多,课程过程控制少”的问题。现有的考核方式多以期末集中笔试为主,较少体现平时成绩以及实务操作成绩,存在“一卷定乾坤”现象。为此,改革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课程总体成绩包括平时成绩(15%)、实务操作成绩(25%)、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又包括课堂出勤、课前提问、课后作业三部分。一方面加强课前提问,根据上一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随机提问,根据回答情况进行打分并记入考核成绩;另一方面布置课后作业,通过作业强化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实务操作成绩主要是考核学生环境影响评价“实战”能力,对学生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以及课堂汇报情况进行打分并记入考核成绩。建立课程期末考试题库,参考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方式,将部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真题引入题库,随机抽取题目[5,7]。

5 “金课”标准下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解决“教师理论研究多,队伍实践经验少”的问题。本课程的教师大多从事科学理论研究,实践经验较为缺乏,为改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较弱的现象,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实践能力。首先,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推动实施了“双百计划”。鼓励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老师到环境影响评价咨询机构与环境监测、环保治理相关企事业等单位挂职锻炼,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其次,鼓励、支持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加快“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能型”素质,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9]。授课教师先后获得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福建省清洁生产审核师等证书,入选了福建省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生态环境监测等专家库成员,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将环评、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监测等实务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最后,聘请已经毕业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工作的同学以及具有高级职称的校外专家作为我校外聘教师,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团队,提升本课程师资队伍实践水平。

6 结论

⑴ 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存在的问题:法规标准更新多,教材内容更新少;理论知识教学多,实践案例教学少;课堂讲授比重多,课程实践比重少;环评软件介绍多,模拟应用学习少;专业知识讲授多,思政元素挖掘少;集中笔试考核多,课程过程控制少;教师理论研究多,队伍实践经验少。

⑵ 结合环境影响评价省级一流课程申报的契机,根据多年课程教学实践经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从教学内容建设、实践教学建设、思政元素建设、考核方式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金课”建设实践。

⑶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金课”建设实践,在课程教材内容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创新、环评软件使用、思政元素挖掘、课程过程控制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得以综合化改革和强化,应用型特色得以凝练。下一步,我们将在改革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考核方式和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持续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

猜你喜欢

金课环境影响一流
城市老年人科学锻炼知信行及环境影响研究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环境影响评价浅谈热镀锌生产工艺及其污染控制
镀铜焊材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措施分析
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高校体育“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①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关注一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