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育质量文化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2022-11-22罗海莹

山西青年 2022年17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制度质量

罗海莹

1.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2.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主要承担者,面临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以及转型发展师资不匹配等严重问题。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要求高校要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作为高校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关键主体,高校教师是质量的生产者和保证者,其发展对于高校教育质量能否持续提升以及质量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而教育质量文化建设也给地方高校教师发展提供了新契机。鉴此,本研究将高校教育质量文化建设作为切入点,通过剖析教育质量文化对地方高校教师的影响,结合地方高校的区域发展优势,力求探究地方高校教师发展的突破路径。

一、地方高校教师发展的困境表征

(一)教师发展与组织发展缺乏共同“行动逻辑”

高校教师是高校运行和发展的动力源泉,而高校的发展状况也决定了教师的发展平台,两者是共进退的“利益共同体”。但许多地方高校对教师发展重视不够,未将教师发展问题纳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缺乏促进教师发展的理念指引和制度规范。虽依照要求建立教师发展中心,但由于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员、制度建设落后等原因,许多地方高校盲目趋同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发展机制,未能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区域特色,造成教师发展目标偏离,缺乏与高校组织发展相适应的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地方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对自身发展的系统思考与规划,对学校发展定位理解不深,造成个人成长发展规划与学校发展定位不协调,两者之间缺乏共同发展的“行动逻辑”。

(二)高校教师发展机构与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虽然各地方高校逐步建立起教师发展中心,但中心的建设和运行与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教师的期望和高质量教育发展的期望仍有差距。在机构设置上,中心的职能界限不清晰,运作效率受阻;在制度设计上,缺乏全局性和系统的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引培机制、评聘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高校师资培训体系未能很好地满足高等教育普及化和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在运行机制上,教师发展中心遵循管理本位模式,服务意识不强,教师发展的理念始终以外部管理为主,而非基于高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体的内在需求;在政策支持上,高校内部的相关制度建设未能很好地与教师发展的目标相适应;在经费投入上,对教师发展投入不足,教师进修学习等项目名额较少,部分项目的配套经费无法有效供给;在发展项目效果评价上,缺少培训评价环节和及时反馈机制。

(三)教师发展针对性不足、内容结构不均衡

地方高校具有独特的区域经济资源和办学特色,是推动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有力主体。因此,地方高校教师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高等教育多元化、高质量的要求。但当前的偏重科研的评价导向使得教师被迫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教学发展、专业发展等被逐渐忽视。此外,大部分高校教师培训举措呈现单向度与工具化的趋势,培训内容局限于专业领域学识的积累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与真正意义上的促进高校教师全面发展不符。而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运行机制和培训实践的开展与教师发展需求不匹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结构不够全面,发展途径拘泥于固有形式。同时,地方高校教师发展工作缺乏专业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服务,对教师个体发展关注不足、教师发展内容不均衡等问题造成当前高校教师“培养异化”的困境。

(四)高校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与内在动力不足

随着地方高校逐渐向应用型转型发展,高校教师作为转型转变的主体力量,自我发展意识是实现教师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但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缺乏内生性的发展需求,更多的被动接受来自外部的考核与评价要求,表现在抵触参与学校的教师发展活动、应付式完成规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等现象。尤其是当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急剧扩充,但其发展依然存在“重引进、轻培养”的问题,青年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不强甚至出现发展取向“异化”,适应转型发展的意识却相对滞后,严重阻碍了地方高校的发展和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前大多数高校教师未能内化和贯彻落实教育质量这一理念,职业素养不高、责任意识不强,导致提升自身能力和促进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无法发挥个体的能动性以实现持续的自我发展。

二、高校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对地方高校教师发展的影响

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必须从文化入手,高校教师必须真正具备质量文化的意识和自觉。地方高校要通过引导教师关注个体与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以高校教育质量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和凝聚、约束、激励作用[1]带动高校教师持续发展。

(一)高校教育质量文化对教师发展的价值引导

组织分析的新制度学派针对制度环境下的组织内部各行为主体所发挥的能动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制度逻辑”,指社会存在的各种重要制度秩序都会依据自身的中心逻辑、建构性图式和符号性系统建构组织原则,形成假设和价值观,使行动者形成视若当然的“认知框架”,进而影响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方式[2]。高校教育质量文化作为高校组织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导向,对高校教师的发展目标、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起到统领作用,在组织和成员中形成“质量至上”的“认知框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的发展观和行为方式。质量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在于能够促使教师关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质量,将自身的工作职责和使命与学校、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并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高等教育结构变化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实现教师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教育质量文化对教师发展的制度约束

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其认同组织的制度理念才会贯彻执行,而教育质量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被大家所认可。因此,高校教育质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制度的不足。

在高校组织中,存在一系列复杂且相互牵制的“制度丛”,不同的制度通常服务于多项工作目标。高校教师发展涉及多项制度,这些制度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各方面。但制度的制定和运行并不归属于同一部门,由此可能造成制度之间存在摩擦、冲突的情况,导致制度所服务的目标难以有效实现。高校教育质量文化作为一种理念,其本身所具有的目标一致性则是用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形成一种潜意识[2],能够规范各项活动的目标取向和相关制度的一致性。

(三)高校教育质量文化对教师发展的目标激励

高校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要形成组织内所有成员都认同的价值观念,创造一种人人都重视质量的文化氛围,从而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使组织成员获得提升的动力[2]。高校教育质量文化一旦建立并形成,将会产生定势作用,成为高校教师发展的目标导向。遵从组织文化贯彻落实并努力达到组织的要求,将会成为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大学教师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精神追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质量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能够为满足高校教师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高校教育质量文化秉持的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理念,要求教育须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未来长远规划需求。因此,质量文化不是一成不变,这就要求教师需不断学习和改变,激励教师不断突破自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以高校教育质量文化突破地方高校教师发展困境的策略

(一)高校教育质量文化引领教师持续发展

教师的发展观极易受到高校价值体系和制度约束的影响,并在合规性、需求性和发展性原则基础上体现出人们对大学教师质量的价值判断与认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多元化、个性化、高质量、创新性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取向。受到教育质量观的转变和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影响,扭转传统的教师发展观成为推动教育变革和教师发展的切入点。

第一,应始终将高校教育质量文化理念贯穿教师发展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良好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是政策目标实现的基本保障,以教育质量文化理念作为价值引领,能够保障涉及教师发展的多项制度的目标一致性,实现制度效用的最大化。第二,引领教师的发展观,潜移默化影响教师的质量行为。地方高校教师必须在思想上理解、在观念上认同、在行动上真正落实“质量至上”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将个体的良好发展与组织发展相契合,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长动力。

(二)构建高校教师发展的多元化联动机制

高校教师发展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内容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全方位配合。教师发展中心作为关键主体,要做好教师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充分调动其他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力量和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教师发展联动机制。首先,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应加强自身专业化建设,以教育质量文化为工作理念,致力于促进教师的综合发展。机构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以便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其次,教师发展中心要协同相关职能部门以“提高教育质量和知识价值为”为导向,完善与教师发展相关的考核、评聘、薪酬、激励等制度建设,保障教师发展的制度运行环境。最后,注重基层组织对教师发展所发挥的作用。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要利用基层组织优势,以“传帮带”“教学研究团队”等形式促进教师共同发展。同时,建立教师发展的动态监督机制,及时听取来自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师个体的意见,不断完善教师发展工作。

(三)设计全面系统的教师发展项目和内容

全面、系统的教师发展内容是保障教师良好发展的关键。第一,地方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要结合办学定位、区域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来明确教师发展的目标定位,依据教师发展规律设计全面、科学的项目和内容,探索教师发展的新形式、新途径。第二,教师发展项目满足“教育适应论”和“教育超越说”[3]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地方高校的转型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高等教育质量观呈现多元化、应用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高校教师发展也需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一方面要及时把握专业前沿的新知识、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师资培训的新途径,使高校教师发展内容具有先进性;另一方面要面向未来世界,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第三,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制度与成员的观念吻合、符合成员的利益偏好[4]是制度的工具性功能和规范性作用发挥的关键。因此,高校教师发展应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人发展需要,而不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牺牲教师利益。

(四)激发教师发展动能性与内在发展动力

高校教育质量文化建设是为了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使全员遵循“质量至上”的组织文化氛围以及塑造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和知识创新并不断寻求质量提升的行为方式。这需要高校组织的建立和推动以及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激发教师在质量文化建设中的能动性发挥,以教师的综合发展促进质量文化的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建立符合地方高校教育质量文化的激励制度,激励不仅要符合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也要符合教师的职业成长规律;转变教师发展理念,注重教师自主性发展。教师发展从本质上说应该是自我导向、自我驱动的结果。要转变自上而下的开展教师培训的强制和被动的教师发展模式,注重教师的真实发展诉求,重视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强化其自主发展的意识;提供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制度的实施需要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资源作为基础保障,只有在充满支持教师发展和尊重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环境中,才能激励教师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实现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制度质量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某些单位的制度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