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闻改编影视故事的创作策略

2022-11-21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6期
关键词:塞罕坝林场影视

龚 辰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1 从新闻“实”到故事“虚”

在艺术的大家园中,影视艺术作为后起之秀,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吸取其他艺术的乳汁,改编就是其中十分明显的举动[1]。新闻是社会上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真实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公众兴趣的重要客观事实。基于这样的定义,新闻天然就具有被改编为影视故事的潜力,而且可以发现,有价值的新闻最后都会变成故事永久地流传下来。新闻的真实性是生命,而故事的戏剧化虚构也是核心,在这虚实之间,有大致三种改编形态:

1.1 虚实兼备

虚实兼备是指在改编作品中新闻事件的真实和戏剧化虚构的故事虚实占比较为均匀,不相上下。例如,斩获众多奖项的影片《我不是药神》,影视故事中的神油店老板程勇本是一个交不起房租、留不住老婆孩子、养不起患病老父的小商贩。一位白血病患者的到访给程勇提供了印度低价仿制特效药的走私途径,并请求他帮助支付不起天价正版药的患者,虽不情愿却走投无路的程勇最终意外成为该药的独家代理商。平价特效药救人无数,程勇也因此获封“药神”,但随着利益而来的,还有让他陷入两难的危机。这部影片改编自新闻“陆勇案”,陆勇是一位慢粒白血病患者,发现了印度的低价仿制抗癌药并亲身试验药效有效后,他分享给了病友,并帮数千病友购买此药,却被湖南省沅江市人民检察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和“销售假药”的罪名公诉至沅江市法院。通过新闻和故事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在《我不是药神》中,新闻的真实性和影视故事的虚构性是裹挟前进的,二者相交错,在真实中有虚构,又在虚构中有真实的身影。类似的作品还有《亲爱的》等。

1.2 重实略虚

重实略虚是指在改编作品中更多地保留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型,较少进行故事化虚构。例如,影片《夺冠》讲述了中国女排如何从1981年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再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生死攸关的中巴大战,最终斩获奥运会金牌的故事。其对应的新闻是《中国女排王者归来:超越金牌,不忘初心》(《人民日报》,2016年)等一系列报道,通过二者之间对比可以看出,在《夺冠》的故事中,新闻的真实性是超过故事的虚构性的。类似的作品还有《湄公河行动》等。

1.3 重虚略实

重虚略实是指改编作品中新闻的真实事件只作为故事戏剧化建构时的思路或素材来源,更多通过补充虚构故事情节来完成影视作品。例如,2022年初热播的网剧《开端》,该剧讲述了李诗情和肖鹤云两个普通的年轻人意外在一辆公交车上进入生死“循环”,车上的乘客们身份和经历各异,两人携手找出公交车爆炸的真相并阻止了循环,拯救所有人的故事。《开端》作者本人回应,该故事的新闻事件原型是崖州公交车案,同时也综合了国内多起公交车爆炸和起火的案件新闻。从这部剧能明显看出,影视故事创作对新闻的客观事实进行了强烈虚构,不再保有某件新闻的独有特征,这种重虚略实的改编形态也带给观众无尽的猜测和讨论,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真实新闻事件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2 新闻的选用策略

创作者在改编时,新闻的选用主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新闻的体裁。新闻体裁大致分为消息、通讯、评论、摄影、漫画、深度报道、特写和调查报告八类,不同的体裁类型被选用为影视故事改编原型的策略都不尽相同。消息讲究短平快,那么信息量肯定不如通讯详细;评论带有记者的主观评判,其事件的真实原貌相比调查报告就略显缺乏;深度报道因其系统性、深入性和阐明性,能够揭示实质和意义,帮助追踪和探索事件发展趋向,故而拥有更大的改编优势。同时,摄影、漫画、特写等体裁的新闻,也可以成为上文所述重虚略实类型影视故事的素材或蓝本。因此,对不同的新闻体裁进行甄选,还需结合具体要讲述的影视故事内容。

二是新闻的类型。在中国,新闻可以分为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文教卫生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2]。其中政法新闻和经济新闻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性,报道中也呈现术语较多的特点,对大众来说略显枯燥,因此改编难度较大。文教卫生新闻和体育新闻虽不难理解,但不易营造影视故事的情节结构,因此改编起来需要更多的建构技巧。社会新闻集大众性、话题性和戏剧性于一身,具备较强的改编潜质。纵观目前的影视领域,获得改编成功的作品多为社会新闻,如《亲爱的》《失孤》《烈火英雄》《中国机长》《人民的名义》等。

同时,在选择新闻类型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筛选,需要关注新颖性、关注度、广泛性和社会传播意义四个方面。新颖性是由于人们的猎奇心理,观众希望通过影视故事的改编来筛选出日常生活中平淡新闻报道中的“奇观事件”。关注度是指新闻具有“环境真实”,即改编作品选择的新闻事件必须能够针对当下社会热点,反映社会矛盾,能与大众产生共鸣[3]。由于新闻的客观性,新闻的叙述立场一定是中立且客观的,但影视故事需要观众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广泛性是要寻找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现实的新闻,这样改编后的影视故事才会有“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感。社会传播意义是指新闻自身具备前沿传播的特性,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报道无形中完成了向受众的传播,影视同样有强传播的特性,基于这部分属性的吻合,筛选适合进行社会传播的新闻来改编就显得尤为重要。

3 新闻改编影视故事的创作策略

将新闻改编成一个完整的影视故事,选取新闻仅仅是第一步。改编既是个技术活,也是一种挑战[4]。新闻的要素“5W+1H”是指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和如何(How);影视故事作为影视作品重要的内容支柱具有三要素,即主题、人物和事件。笔者发现,通过一定的创作策略,对两者之间的这些要素进行转换,能够较为迅速且准确地将新闻改编为影视故事,因此笔者将这种方法称为“5W+1H转换三要素”的改编模式。

这种改编模式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从新闻时空出发,设置影视故事背景和主题;第二,立足新闻真实人物原型,塑造影视故事戏剧化人物形象;第三,扩删新闻事件,构建情节脉络。

首先,从新闻时空出发,对新闻中真实的事件发生时间和地点进行提取。时间的限定可以为影视故事提供背景选择,如现代背景、当代背景等;地点的限定可以为影视故事的主题选择提供方向上的指引,如发生在藏区,主题就会明显带有地域风情。并且,新闻自身也具有新闻主题,在改编过程中,影视故事可以对新闻的原主题进行沿用、提炼或者创新。美国电影学者杰·瓦格纳总结出由文学作品改编影视故事的方式有三种:移植、注释和近似。移植意为直接再现,与原文几乎分毫不差;注释是指对原文的部分内容或是结构进行改动;近似则是原文只作为原始材料,从中吸收一些神韵线索进行二度创造。杰·瓦格纳的改编理论同样适用于新闻改编影视故事,这与笔者的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是从新闻提供的真实人物原型出发,塑造符合影视故事戏剧化需求的人物。例如,由彭高峰寻子新闻改编而来的影片《亲爱的》,在新闻中,真实人物为彭高峰、孙海洋和高永侠,在影视故事中人物形象是田文军、韩德忠和李红琴,其中对彭高峰和孙海洋两位原型人物在故事塑造中的原型性保留较高,对高永侠的故事化改动较大。高永侠本是一位普通的农妇,也从未有过逾矩之举,但由于影片的故事化建构需求,对李红琴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改动,设置了其为得到吉芳的抚养权,并为证实吉芳的身份是弃婴,找丈夫生前的工友求证,和工友发生关系并怀孕的情节。同时,对人物的改编还可以在人物数量、人物性格等方面进行取舍,以便影视故事能够更好地设计人物的成长弧线,塑造成功的荧幕人物形象。

再次,将新闻提供的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经过扩充或删减,构建影视故事的叙事脉络和情节。新闻和影视故事在叙事结构上具有极大的差异,新闻结构可以用“倒金字塔”结构来形容[5],即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较重要的次之,依次类推,使文章内容的重要程度随着文章的发展而逐步递减,像一个倒金字塔。另外还有正金字塔结构、沙漏结构、《华尔街日报》体等叙事结构,但无一例外的是,新闻叙事中非常注重逻辑性。而在影视故事中,叙事结构就显得非常丰富,按大类分,可分为线性叙事和非线性叙事,线性叙事进行细分,又有单线叙事和多线叙事,如著名的三幕式结构就属于线性叙事结构,非线性叙事可细分为环状叙事、碎片化叙事、闪回叙事、超链接叙事等。例如,网剧《开端》,其新闻原型综合了多起多地不同时期发生的公交车爆炸和失火案件的报道,因此在构建故事叙事脉络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删减和扩充,最终建构了环状叙事和线性叙事叠加的双重叙事结构,获得了影视故事创作的极大成功。

4 新闻改编策略的实际应用——以塞罕坝林场系列新闻改编为例

通过对新闻改编影视故事创作策略的研究,笔者就改编自塞罕坝林场相关新闻的影视故事梗概《远方的守林人》为例,详细阐述该影视故事的创作过程。

4.1 主题

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当下重要的时代思想,亟待广泛且深入人心的传播。为了让生态文明的理念真正融入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笔者关注了关于塞罕坝以及塞罕坝精神的一系列报道,如《塞罕坝:“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人民科技·央视频)、《塞罕坝林场创造人间绿色奇迹》(央视网)等。通过这些新闻,笔者了解到,在北京以北的高原荒漠上有一片茂密的林海——塞罕坝。55年间,它从人迹罕至的荒原变成了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因此,根据新闻提供的时间和地点,可以初步将改编的故事时代背景设置为当代,主题包括生态环保、责任、传承、奉献、守初心,担使命和成长等。

4.2 人物

通过新闻《三代人接续奋斗铸就塞罕坝精神》(《河北日报》)、《塞罕坝:三代人绿色接力52载 百万亩高寒荒漠变林海》(新华网),笔者进一步了解到,“变沙地为林海,让荒原成绿洲”,是三代塞罕坝人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才创造出的绿色奇迹,在这三代人中,每一代都有不同的育林故事和突出的人物。例如,第一代育林人在塞罕坝荒原上发现了第一棵松,于是称其为功勋树,功勋树见证了他们艰苦卓绝的育林过程。相比第一代的育林培苗,第二代塞罕坝人更多的是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绿林。“防火瞭望员刘军和王娟是一对夫妻。他们住在林场深处的‘望海楼’,白天每十五分钟要通报一次林区火情,重点时期夜间每一小时通报一次。常年与寂寞为伍,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一待就是二十三年。”[6]第三代塞罕坝人中出现了更多年轻人的身影,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塞罕坝林场的多元发展。例如,李明君查看树苗长势,魏路吉在塞罕坝展览馆进行讲解,袁中伟在林场操作无人机等。通过对这些原型人物的提炼和取舍,可以塑造的人物特征包括坚韧、不屈、充满信念等。

4.3 情节

在第一代育林人创业的过程中,林场遭遇过严重的“雨凇”灾害,20万亩(约133.33平方千米)树木一夜之间被损毁,林场十多年的劳动成果损失过半,随后又遇大旱,12万多亩(约平方千米80)树木干枯而死。第二代守林人频繁遭遇火灾,林场里瞭望火情的楼本应叫望火楼,但因为寄予了美好的期望,不愿有火灾的发生,便改为望海楼,一意海可平火,二意绿林成海。第三代务林人是最年轻的一代,也是对塞罕坝有过抵触但又转变的一代,他们引进森林防火关键技术,又对森林经营、防沙治沙、有害生物防治、保护与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重大的事件成为整个塞罕坝林场以及塞罕坝人永远的记忆。因此,通过新闻中所报道的在林海发生的各类事件,经过扩充或删减,能够构建的影视故事情节可以涉及艰苦育林、艰苦守林、林区灾难、子承父业、获得成长、承担使命等。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对塞罕坝系列新闻报道进行的影视故事改编,采用线性三幕式的叙事结构,以故事梗概《远方的守林人》为示例:

父亲历经艰苦,半生守护树林,上了年纪的他希望儿子可以接替他守护林场,但一心向往远方大城市的儿子不愿意留在林区,父子矛盾一触即发。一日,父亲担心林场潜发火灾,深夜出巡,不幸被野兽袭击,伤势严重却仍然要誓死守护他的树林,儿子被迫同意替父守护,来换父亲出林区进医院治疗。

儿子在替父守林的过程中,同为守林员的老师傅很看不上他,但当他用自己喜爱的无人机帮助探查火情进行科学预测,防止了一场由气温变化带来的火灾后,他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逐步征服了老师傅,也拼命守好了父亲负责的树林。

儿子渐渐主动承担起了守护林海的责任,并因此获得成就感。这时父亲伤愈回归,他历经生死一遭而有所感悟,同意儿子去远方,但是此时儿子已然不再向往远方,对他来说,热爱在哪里燃烧,哪里就是远方,他决定留下来,为祖国保护绿水青山奉献知识和青春。

5 结语

新闻改编影视故事的创作策略主要有新闻的选用方式和“5W+1H转换三要素”的改编模式两方面。新闻的选用应根据要改编的影视故事内容进行具体甄选,主要关注新闻的体裁和类型,以及新颖性、关注度、广泛性和社会传播意义四个方面。“5W+1H转换三要素”改编模式主要是通过新闻要素和影视故事要素之间的转换来完成,并以理论指导实践,而笔者通过分析《远方的守林人》的故事梗概,也验证了这一新闻改编影视故事策略的可行性。

猜你喜欢

塞罕坝林场影视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江苏“塞罕坝”水上绿森林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影视声音中听觉思维的建立与培养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