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纪录片的日常生活叙事方式及其价值

2022-11-21孙雨晨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6期
关键词:纪录片群体生活

孙雨晨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

2020—2021年,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振兴乡村等重大主题拍摄的纪录片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凝聚起一股强大的中国力量,赢得了绝佳的口碑。在宏大叙事的背后,那些书写普通人生全新故事的纪录片,以其细腻的影像展现了这些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超越,以及他们在世界中的终极价值,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日常生活纪录片的出现,无疑隐喻了一个显性的转向:当代中国纪录片正日益呈现出平民视角立体化、内蕴哲理化、构建当代史的发展趋势。

1 日常生活纪录片揭示时代的变化

学术界对纪录片的定义探讨颇多。有学者认为:“一切真实记录社会和自然事物的、非虚构的电影片或电视片从其本质上说,都是纪录片。”[1]也有学者对纪录片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纪录片以纪实为基本美学特征,是一种非虚构的、叙事的影片样式。它兼有认知和娱乐功能,并以之区别于以认知为主的文献档案影片和以娱乐为主的艺术、剧情影片。”[2]这两个定义都提及了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是“记录社会”和“纪实”。

纵观中国纪录片,不难发现,在改革开放后反映现实生活的纪录片日渐增多,有了新的进展,并有望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由此可见,宏大叙事不是纪录片的唯一特征,其也能够介入日常生活。韩飞把这种具有社会现实题材意味的纪录片定义为建设性纪录片:“社会现实题材的媒体纪录片总体呈现出一种主流现实关注取向,大多统一在中国梦语境下‘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框架内,表现主体大多为普通人,小人物与大时代互为映照,总体基调积极向上,即使是对于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呈现,也是以矛盾的解决为叙事线索和动力,在价值取向上是偏向建构主义的,因此可以称之为建设性纪录片。”[3]本文提及的纪录片与建设性纪录片意义相近,且更聚焦生活的本相。为了表达的确切,采用日常生活纪录片的表述。

2021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从全国选送的160部纪录片中推选出48部2021年第一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这些作品皆描绘了真实的社会景象,在讲好中国故事、记录新时代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社会功用。其中,主旋律纪录片多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非遗传承等话题相关,也多侧重宣教型。相关数据显示,获奖作品中“抗疫”类占到了27%,俨然成为纪录片的一个分支;但同时也出现了《放羊的画家》等体现小人物日常生活的、以社会现实为基准的审美型纪录片。事实上,日常生活纪录片数量逐渐增多,将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鲜活,切实从一个新视角再现了时代的变化。

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会出现如此多的此类纪录片呢?

第一,现实主义创作的时代要求。有学者认为:“中国纪录片在大银幕领域步入了一个现实主义复兴时代。”[4]20世纪90年代是生活题材和现实主义精神为主轴的创作时期,此时出现了《摩梭人》《下岗以后》《高山邮路》等追寻人性价值、关注时代变革的生活类纪录片,这是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的第一个高峰。近十年来,现实题材的纪录片总量还不够多,学者对现实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困境关注渐多,出现了不少探讨纪录片责任担当、出路与对策的研究[5]。最近两年,现实主义题材纪录片热度不减,体现了时隔三十年后纪录片创作倾向、研究热度复归的趋势。

第二,“日常生活”早已成为我国文艺界关注的热点。文化哲学中日常生活批评理论引起热烈讨论,许多文艺理论研究者也开始对“日常生活转向”和“日常生活审美化”加以研究,论证日常生活场域进入文艺创作领域的合理性。

第三,当下丰富多彩的快节奏生活为纪录片提供了现实题材创作的“土壤”,使日常生活进入纪录片创作人的视野。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个体与群体的生活都发生着诸多变化,琐碎小事更能反映人文精神和生活美感,那么如何捕捉现实生活的细枝末节、如何描绘现实生活的深层图景,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 日常生活纪录片的质朴美感

在人文内涵的挖掘上,中国日常生活纪录片聚焦社会中的普通人,塑造了丰富而立体的个人相册,展现了个体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质朴的生活美学,达到了刻骨铭心的艺术效果。

第一,日常生活纪录片凸显了个体价值,传达了时代精神。此类纪录片以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人物为拍摄对象,深刻反映了社会大众的生存状态,是一曲奋斗者、贡献者、拼搏者的颂歌。比如,《追光者》聚焦30位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奋斗者,书写了一线奋斗者的精彩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又如,《使命》记录了“中国人在浦东”的真实生活状态,也从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再如,《曾经红过的人》通过记录遗忘的“网红”,展示网络时代裹挟下追梦人的奋斗之路,故事感人,能够引发观众思考。

记录,是真实力量的流动景观。《人生第一次》就把生活之诗用以点带面的方式铺展开来,借此展示生活之味、人生之道。此片通过讲述一个人出生、上学、成家、立业、养老等人生的不同阶段,截取生活片段,复原人生场景,表达了中国独特文化视域下的平民生活哲学。此片入选2020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纪录片,引发了不同年龄观众的强烈共鸣。此片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抓住了人生的十二个重要生活场景,这其中多数是普通人经历过、体验过的,而少数是人们未来将要经历的或永远不会经历的。另外,这部纪录片还呈现了生活的多元化形态,给予了人们质朴的生命指导。在同一个阶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也自然会作出不同的选择,该纪录片的这一新颖性是吸引观众的又一原因。

第二,日常生活纪录片彰显了群体化特征,展现了对特定群体的深度观照,表达了人文关怀,呈现出美好的生活图景。这类纪录片大都是在讲述特定群体不平凡的故事,无论是反映人物形象,还是面向现实生活,都达到了化平凡为神奇的功效。

青少年是特别值得关注的社会群体。《迎篮而上的女孩》和《棒!少年》讲述了学生群体成长、奋斗的故事;《高考2020》真实记录了2020年高考生群体的特殊高考经历;《零零后》关注带有时代印记的“00后”群体,从中可以目睹“00后”的青春苦乐,以此映射21世纪前20年的社会变迁;《娃儿》记录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主线是展现留守儿童群体的生活日常,暗线则是勾勒在外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同时这部纪录片还侧面反映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早教观念的冲突。

聚焦职业群体、关怀个性化群体是纪录片的另一个使命。《我的诗篇》通过十位特殊劳动诗人的视角来书写劳动、抒发悲欣;《天山南北采棉人——“一带一路”上的黔江人》《最后的棒棒》从鲜为人知的职业群体角度出发,叙述人生故事、奋斗历程;《我住在这里的理由》描绘了外国人在中国,中国人在世界的生活图景;《生命里2:活到一百岁》关注百岁老人这一群体,充满了人性关怀;《文学的日常》通过几位知名作家的群体诉说,展现了作家的创作生涯和日常生活,并通过作家对自我生活模式的反思,反映作家对生活的态度。

《奇妙的蛋生》聚焦生育和准生育群体,关怀失独家庭、单亲家庭等不同家庭的生活模式,是一部贯穿生命繁衍力量的优秀纪录片。目前,聚焦女性生育问题的纪录片还不多,而本片以纪实的镜头凸显了对女性的群体化关爱,体现了当代女性的生育观。明星嘉宾、主持人也借此表达了对生育话题的看法,这使得纪录片在记录的功能之上又增加了评论和导向功能。本片传递和强调了对尊重个体差异、利用科技为女性群体寻找难题解决方案的思考。

第三,日常生活纪录片贯穿了生命之力。在全民“抗疫”的大背景下,“抗疫”题材的纪录片已然成为日常生活纪录片的一个分支。近两年来,疾病类题材的纪录片数量剧增,与“抗疫”题材的疾病类纪录片不同,一些“有症状”群体的生命抗争也值得关注。如《我们如何对抗抑郁》《我不是笨小孩》《失禁人生》等作品把抑郁症、阅读障碍儿童、失禁人群等一系列人生痛点和感悟剖析得淋漓尽致。

再如,《生门》《人间世》《生生》等纪录片解说医学,完整描绘人类的痛苦、快乐、希望、绝望,感人至深,诉说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生门》是近年来比较优秀的生活题材纪录片,本片以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产科故事,对待产、生产妇女的状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摹,凸显了女性在生育问题上的生命力量和延续渴望,也谈及了生育对普通家庭的重大影响。一方面,《生门》日常生活的记录是一种表象,其目的是让人们不由惊叹生命的脆弱和坚强,感慨生命的价值;另一方面,《生门》展现了医疗现象、医患关系,既表达了对医务人员贡献度的认可,又侧面呼吁人们增进对医院、医生、医疗体系的了解。医疗和疾病类纪录片的集中涌现,体现了策划人对大众日常生活的关注。

以上从凸显人的个体价值、相似的群体特征以及蓬勃的生命张力等角度对日常生活纪录片的人文内涵进行了解读。此外,朴素的艺术美感也应成为衡量纪录片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近年来的纪录片所使用的声画技术越发先进和多元,艺术水平随之不断提高,带给了观众独特的视听感受。

3 日常生活纪录片的“影像志”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这同样适用于评价一部纪录片。日常生活纪录片聚焦普通人和当下社会,着重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是对中国当代史的一种鲜活的影像展现。尽管纪录片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要真正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还需要纪录片创作者努力地挖掘和展现生活固有的复杂性,具备勇于探索的气魄,不断丰富纪录片的功能,助力中国纪录片走向繁荣。

3.1 存档功能

中国纪录片理应为人民立传、为时代纪实、为历史“存盘”。其实,普通人、小切口可以折射大时代、大情怀,日常生活纪录片可以成为书写时代变迁的珍贵纪实影像志。因此,纪录片创作者要从挖掘平凡的人物和事件入手,向现实生活的深处和日常生活的细微处开掘,用镜头去真实地记录在新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国人特别是普通人的故事,尤其是容易被忽略的人群,揭示各行各业独特的价值。创作者只有从普通人的视角入手,才能准确把握“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的创作理念,通过镜头剪辑整合形成能够反映个体人生经历的家庭史、生活史,进而向观众展现人性的光辉。这也是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的题中之义。

3.2 观照功能

纪录片是中国社会的全景式扫描,是对中国人生存状态的细节展现,日常生活纪录片尤其需要关注社会热点。当今的全球化发展形势使人们不得不审视社会热点问题。正如《202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中所说,“新世纪第三个十年已经开始。……中国纪录片能否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以互联网思维重建创作与传播体系,实现媒体融合,不仅关系到纪录片的发展前景,也将影响跨文化传播的未来空间”[6]。在诸多的社会问题中,民生问题尤其值得关注,也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可见,在初期策划、选题时,应秉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对“行进中的影像中国”等生活相关的话题进行展开。

3.3 传导功能

中国纪录片要注重激发共情力量,增强传播效能。纪录片影响力的高低并不全由题材是否宏大决定,日常生活纪录片也能够传递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中国日常生活纪录片应具备深厚温暖的治愈力,呵护、关怀人们的内心,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每一个普通人“立传”的背后,都暗含着一个独特又励志的故事,流淌着人间温情,书写着坚毅之美、坚韧之志、坚强之力。因此,一部记录普通人生活的纪录片,应包含悲悯的人文精神底色和向上的中国精神情怀,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种正向的价值引领。

4 结语

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纪录片承担了凝聚生命力量与情感、巩固共同记忆的社会使命,是当下客观生活的最好见证。纪录片特殊的美学价值既传播了真实历史,又为观众展示了社会现实的新角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日常生活纪录片的集中涌现,既成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重要方式,也以反思的方式去镌刻当代史、书写传奇。

猜你喜欢

纪录片群体生活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中间群体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