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创作中声音元素的设计与表达

2022-11-21吴天昊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6期
关键词:空间感纪录片受众

吴天昊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纪录片以真实记录为核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可以记录现在又可以重现过去,面对不同的记录对象,表现手法也各不相同,因而纪录片又被分成了不同的类型[1]。早在19世纪末,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工厂的大门》和《火车进站》作为电影行业最初的火种,也是纪录片最早的探索与尝试。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变化,纪录片创作者也赋予了纪录片更强的生命力,不仅仅是单纯地去记录现实世界,也在向受众传达着自己的某种情感与意识。与此同时,纪录片的创作也逐步趋于成熟,形成了完整的制作体系,每一个制作环节都向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声音作为视听语言的重要元素,在纪录片创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氛围营造、情感烘托、空间塑造、增强真实感、强化叙事等。声音可以将观众迅速拉入画面中去,拉近观众与影片的距离。与此同时,声音元素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运用也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与展现手段,包括视点和听点的相互转换,以及后期声音制作中技术元素的引入。通过对声音的打磨和设计去反哺画面,利用精准的声音表现、真实声音氛围和观众达到共情,弥补画面的缺失。本文结合笔者在纪录片创作中声音运用的实践经历,阐述声音在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性展现、空间感塑造、情感性传达的设计与体现。

1 真实性展现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由物体震动产生的声波叫作声音。声音是一种波,通过介质传播被人或动物的听觉器官所感知,其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真实性,只不过人只能感受其中的某一段区间频率。不过在了解声音的本质前,人已经对声音有了感知,并且学会运用声音,发现了声音之美。

声音的真实性源于生活,人们听到海浪拍打的声音和海鸥的声音,就会联想到广袤无垠的大海,听到此起彼伏的鸟叫和树叶沙沙的响声,脑海里就会浮现森林,又比如“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些都是人的听觉器官接收到声音信号后,大脑经过一系列的编码和解码,将这些声音信号和视觉符号进行视听的关联。

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声音对于真实记录这一核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体现画面客观本质的重要元素。无论是现场的同期人声、指向声源,还是无意间被收录的噪音,都与画面交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视听作品。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通过对美食制作过程的真实记录,满足了受众的感官体验,视觉、听觉的刺激激发受众的味觉想象。其中,声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纪录片通过对美食制作过程中自然音响和同期人声的记录,视觉画面更加真实。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2集中,记录了渔民从打渔到烹饪鱼的全过程,出海渔船的号角声、穿着雨靴的渔民在码头行走的声音、鱼在水里翻腾的声音、拍剁鱼肉的声音等,都是在捕捉细节画面的同时,辅以同期声做强有力的支撑,真实客观地展现了从捕鱼到烹饪鱼的全过程。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中,任何声音元素的衰减或缺失都会给影片造成不可弥补的缺憾,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也会大打折扣。真实的自然音响可以让受众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原拍摄现场场景中的自然状态,用声音的方式向受众交代画面所呈现的真实情况,能够增加画面的感染力,对影片的呈现给予有力的支撑。因此,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声音不容忽视,对于声音的真实性展现也需要良好运用。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经常会用声音再现的形式弥补画面的不足,增强影片的真实性。由北京广播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院共同出品的大型系列纪录片《紫禁城》在创作过程中就大量使用了声音再现的艺术形式。该系列纪录片共12集,串联起中国近600年的历史,通过紫禁城去了解过往的历史风云,同时通过历史来看紫禁城背后的兴衰荣辱。由于历史题材的特殊性以及科学技术的限制,该纪录片没有真实的视频画面,更多的是通过史料记载及绘画去还原和拼凑起当时的历史事件,创作过程中主要运用真人讲解、实地取景拍摄、场景还原、动画模拟等方法。在动画模拟部分,该系列纪录片主要采用的是在历史绘画的基础上进行动画创作,让绘画中的元素动起来。如第9集《思维》讲述的就是鸦片战争这段历史,还原的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过程,这一过程就利用了声音再现,通过"噼里啪啦"的声音将熊熊大火再现。在重现英国人攻打我国边境而边境官民奋起抗争的英勇时也运用了声音再现,包括船只在海上被海浪拍打的声音,打仗冲突时众人的怒吼等多种声音元素。在画面或者客观情况受限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创作者意识到可以利用声音再现的形式去塑造影片的真实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声音元素的运用也要恰当,遵循“恰当”“精妙”的原则,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 空间感塑造

声音空间感的塑造是建立在声音真实性的展现基础之上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影片的整体效果。声音的空间感指的是拍摄场景中环境声音和音效声音营造的多维立体的听觉空间[2]。声音空间感的塑造需从录音的方式、构成空间感的声音要素、声画设计这三方面进行总体的前期规划设计。声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影响着影片的连续性,每个声音元素的占比也决定着画面之间是否能够达到和谐统一。

这就要求纪录片创作者在拍摄之前就对声画组合进行设计,基于纪录片的整体叙事线索或者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意图进行整体的构想。通过声画组合的设计,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刺激受众的视听感官,使受众获得视听感知与艺术体验。

第一种组合设计是声画相辅相成,在同一叙事轨道中并行,也称作“声画一条线”。镜头画面与声音感知相互匹配,相互合作,能帮助受众快速建立空间感,辨认影片中的每一个声画场景,在感受视觉变化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听觉带来的场景变化。

在纪录片《沸腾吧火锅》中,同期声、音乐、解说、音效都有运用,对于这样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声音工程,每一个声音元素的占比如何、怎样设计才能不喧宾夺主,这些至关重要。在影片中,根据景别的不断变化,不同声音元素的占比也在不断改变,例如,在拍摄火锅的特写镜头时,指向型麦克风收录的火锅沸腾的声音占比最大,同期声占比达到峰值,而其余与画面不相关的噪音、人声对白等都降到最低。画面为受众营造了视觉焦点,而声音为受众营造了听觉焦点。当镜头切换至全景镜头时,火锅店的人声鼎沸这类空间回声又为受众营造出空间感。这时由于画面焦点的转变,视觉焦点不再是沸腾的火锅,而是整个空间环境,所有声音元素都融合进来,达到一个各声音元素相对平衡的状态,使受众不仅能从画面上直观地感受到拍摄空间的存在,也从听觉上进一步加强感受。

第二种组合设计是声画之间不匹配,声音是单独的一条叙事线,画面也是单独的一条叙事线,这称作“声画两条线”,声音和画面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声画组合设计多用于作品的艺术性表达及创作者的情感抒发,或者用于加快影片的节奏,制造不同寻常的视听艺术感受。笔者在创作纪录片《琴》的时候,将著名钢琴曲《蜂鸟》作为背景音乐,画面则是近景的手弹键盘的画面,拍摄手法虽然简单,但创作意图和想要传达给受众的情感共鸣却不单一。这样做剥离了受众在记忆中对于手弹钢琴的刻板记忆,用电脑键盘去代替钢琴,以音乐为链接点,将受众的刻板记忆剥离,利用声画组合对受众的视听感受进行拼接,让受众在沉浸音乐和幻想的同时感受到陌生化的视听体验,从而建立一种虚幻的视听空间感。

无论何种表现形式,目的都是利用声音空间感的塑造填补画面无法表现的空间环境。纪录片利用声音这一特殊的艺术效果,才能更好地去刻画环境,传情达意[3]。

3 情感性传达

黑格尔曾经提到声音具有转瞬即逝的特性,却能通过耳朵渗透到心灵的深处,引发共鸣[4]。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当中,无论是单纯、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还是还原历史,抑或表达创作者的某种想法,其实都是在寻求情感性的传达,只不过表达方式和情感载体不同。不同于视觉画面,单独的声音元素往往不具有直接叙事的作用,但它能够和画面配合,起到烘托意境、引领情感的作用。

声音元素在运用中,更像一种“形神兼备”的综合体。创作者通过视觉来表达审美,通过声音来传递情感,并且用声音元素来弥补画面的不足以及画面情感的缺失。例如,特写镜头中的情感表达或者人物内心的感受,需要用声音元素来烘托,推动叙事向前发展,甚至是推动情绪达到一个高峰。创作者用声音元素带动受众的思想情感,带其进入特定的感情氛围与视觉情境,丰富了影片的感情色彩。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无源配乐的制作与选择上,将传统的中国乐器与自然音响相结合,在无源音乐的塑造上,具有中国风格特色,使整部影片的特色更加鲜明,也更符合主题,同时轻快的曲调也将人们对于美食源自内心的热爱表达出来。这一方面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影片整体的感情层次,使受众能有效地接受创作者的创作意图[5]。

纪录片声音元素的塑造中,除了音乐、音响、音效的使用,还有更为独特的人声旁白。

声音元素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可以说是符号化的存在,其代表的意义与背后的情感元素是不同的[6]。纵观纪录片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声音元素也在传递不同的情感层次。早期的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大多是默片,单纯进行信息传递。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纪录片增加了同期声,创作手法更加专业,更注重叙事逻辑和观众的感受。再到后来,氛围声、配乐、音效出现,声音元素与画面配合呼应,围绕叙述逻辑展开,传递更深层的内容。同时,画面无法展现的背景信息靠“旁白人声”说了出来,人声所表达的内容和自身的音色赋予影片不一样的色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配音演员李立宏也是因此“出圈”走红。清晰自然的表达、磁性醇厚的音色都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声音符号留在受众的大脑里,人声音色背后所代表的是中华几千年以来美食文化的积淀,是创作者想要传达的充满诗意、展现历史厚重的美,这种美是需要元素之间相互的配合才能够达到的。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除了声音元素的相互配合,创作者也意识到留白的重要性。留白源自中国画技法,留给受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声音元素也是如此,创作者在声音上的留白设计,在视听上营造意境,给了受众更多的遐想空间和精神情感的抒发余地,也给了影片更多的艺术表现空间和余地[7]。因此,声音元素运用得当,能赋予纪录片更多的表意能力,带给受众不一样的视听体验。

纪录片创作者之所以用声音去表意,通过声画的配合去传达影片的内在价值,是因为声音情感性的传达最终的目的是与受众达到共情。声音所传达的是创作者的情绪内涵,它也是创作者和受众情绪沟通的媒介。

4 结语

如果视觉画面是纪录片的主体,那么声音则是它的灵魂。声音元素作为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不可或缺,是辅助画面构建现实、传递情感的重要工具。另外,声音也在通过其独特的价值,向受众传递不一样的艺术价值。纪录片创作者通过声音真实性的展现、空间感的塑造、情感性的传达,不断打破视听艺术的边界和审美的认知,拓展了受众的视听空间,也让其在观看的过程中得到心灵和精神的满足,这也是纪录片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所在。

猜你喜欢

空间感纪录片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冥想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范小青《城乡简史》叙事手法探析
点、线、面构成在版面编排设计中的应用
谈装潢设计中的版式构成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