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对传统文化IP的多维赋能路径
——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

2022-11-21夏婷婷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6期
关键词:唐宫卫视河南

郝 君 夏婷婷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要求创作根植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因此,如何精彩呈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的情感共振,成为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创新、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河南卫视作为中原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传播窗口,一直大胆摸索传统文化IP的价值与创新性传播方式,尤其是进入融媒体时代以来,河南卫视利用中原地域文化优势,制作关于春节、元宵、端午、七夕等口碑和传播效益俱佳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文化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和解码,成功重塑了一批传统文化IP标识,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且使河南传统文化IP成为热门话题。河南卫视以传统文化IP的现代化呈现为核心,从创意、技术与传播三个维度,架构起传统文化IP融媒传播的新时代矩阵,烙下鲜明的河南印记。

1 创意赋能:以古述今,以今视古

在“内容为王”的融媒体时代,河南卫视以优秀的视听节目生产为切入口,依托传统文化IP,借助“以古述今”和“以今视古”两个时空维度,在古今对话中进行文化创造,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价值。通过讲述一个个动听的故事,紧紧抓住“中原地域文化的当代表达”这一核心,突破传统的舞台艺术形式,将“内容”与“形式”巧妙结合,打造出一系列别具一格的优秀视听节目。这些节目“出圈”一方面是得益于传统文化IP强大的精神价值内核,不仅激发了河南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也触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另一方面则是依赖于创意策划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互文性阐释与沉浸式演绎等创新性表达,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强大感染力,让观众感受到了河南卫视的用心策划。

1.1 互文性阐释:实景真人演绎,古今时空交融

互文性是指一个文本总会同别的文本之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关联,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以前的文本遗迹或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2]。以河南卫视的《七夕奇妙游》为例,该节目的最大亮点就是用一个跨越时空的奇幻故事,关联古代、现代、未来三个时空维度的互文性阐释。

首先,《七夕奇妙游》由演员们演绎古代的七夕民俗,如女孩洗发、梳妆、染指甲、投针验巧、祭拜织女星、穿针乞巧等,将同一发生地的历史风俗与不同时空的节目场景化演绎合二为一,体现出不同的时间文本在同一空间中的交汇、渗透与映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互文性关系。其次,《七夕奇妙游》中的现代歌曲《给女孩》展现现代女性自立、自强、自信、自爱的歌词,与古代时空里女孩们在“七夕女儿节”精心打扮自己的场景相契合,使歌词的表意文本与场景文本形成了一种内容和空间上的互文性对照。再次,《七夕奇妙游》中现代穿越到古代、古代穿越到未来的内容展现,打破了传统戏剧场景中的“第四面墙”,使古代的飞天梦、现代的航天梦、未来空间站三维时空文本在同一荧幕空间中得到了重构。

这种互文式的叙事结构,不仅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而且将传统文化中的历史风俗与现代习惯在不同时空的内容文本演绎中进行对照,体现出不同时代下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河南卫视凭借节目的创意赋能,在多维空间中运用互文性阐释,不仅使节目内容更具创造性和趣味性,而且彰显了传统文化IP的价值,更符合“Z世代”的审美需求。

1.2 沉浸式演绎: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表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创作中的“场景”转换手法开始频频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影视术语中的‘场景’,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或关系来表现剧情内容的具体发展阶段的横向展示,随着剧情内容的发展,场景也会随之改变”[3]。场景更侧重节目的视听表达,增强某一地点的感染力,使观众获得更强烈的沉浸式审美体验。而这一手法在电视节目创意策划中的应用,更体现在传统舞台与虚拟背景的融合共生上。2021年,河南卫视推出的节目《唐宫夜宴》就采用了“沉浸式场景”建构的创意手法与舞台效果,对传统舞蹈节目进行了故事化演绎,为观众带来了电视节目呈现的新形态。

《唐宫夜宴》作为一个舞蹈节目,对舞蹈动作的电视化处理不同于往常所见的舞台舞蹈动作,而是更加关注传统文物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融合视觉场景化与审美大众化的舞蹈,以故事性视觉叙述,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在唐宫少女们赶往宴会的场景中,舞者们按照唐代宫女们日常的走动模样排队行进,身体前倾,头部微微低下,圆润的臀部左右摆动,途中还有许多嬉戏、娇憨可爱的场景。如沉浸吹奏的少女发现自己掉队时的慌乱、故意扔掉伙伴的手鼓然后去捡乐器时的手忙脚乱、借水中倒影检查自己的妆容等,充分展现了现实中参加宴会时的激动与紧张。这些观众时常经历的生活化动作,让他们产生了熟悉感与亲切感,忘记了时间与时空的界限,切实感受到唐代仕女们的俏皮可爱,增强了观众的沉浸式体验。《唐宫夜宴》中的移步换景也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节目将实景演绎与虚拟舞台合为一体,在视觉的一静一动间,舞台场景也随之改变成《捣练图》《侍马图》《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备骑出行图》等古代名画,形成了“人在画中行”的沉浸式演绎效果,让观众在古代名画“场景”中穿梭的同时,领略了更高雅的艺术形态。

通过历史语境的还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唐宫夜宴》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达与升华,将观众审美与历史文化相联结,让传统文化在观众的欣赏中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产生一种跨越时代的文化IP认同与情感共鸣,这正是《唐宫夜宴》能够得到网友肯定和称赞的内在原因。

2 技术赋能:技术文化,融合共生

依托新技术,赋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表达,不仅让技术有思想,而且让视觉有灵魂。从虚拟与现实场景的完美结合到不同时空的叙事融合,技术优势被最大化展现,为传统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河南卫视在2021牛年春晚中,以“审美高级”为核心定位,首次尝试将“5G+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引入内容生产环节,助力演员完成精湛表演,让观众在高科技的赋能下感受到非凡的视觉冲击力。自此之后,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频频借助技术赋能,让传统文化“潮”了起来。

2.1 “VR+AR”塑造多维时空

“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的使用,可以将多个虚拟场景建模于一个舞台中,再结合前期拍摄、后期抠图等非线性剪辑技术,通过实景录制与3D全息投影,拟态还原了那些无法进行视觉呈现的真实场景,打破了传统舞台的时空限制,将舞台划分为多个表演时空维度,并且配合表演者、灯光等动态元素,将舞台空间延展于实体造景之外,形成了一种虚实相生的特殊舞台效果。

现代数字媒介技术助力传统文化,叠加了历史与现代、虚拟与现实,拓展了文化的新空间。河南卫视系列传统节目改变了传统晚会的文化宣教模式,通过数字媒介技术将观众带到历史发生地,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七夕奇妙游》节目通过“VR+AR”技术,将千年前的市井烟火展现在观众眼前,让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的千年残像再现“最初模样”。《唐宫夜宴》则在舞台设计上通过3D全息投影与后方LED屏的联动,共同建构起一个虚实相间、多维演绎的舞台,实现了真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交互融合,配合舞者的精彩演绎,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融古通今的视觉体验。在“VR+AR”的技术帮助下,博物馆里的唐俑“活”了起来。

电视媒体依托自身强大的内容生产优势,将传统文化IP与视觉创意进行融合创新,科技赋能的呈现方式让网友深刻感受到中原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受到科技带来的视觉盛宴,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2.2 5G提升内容传达效果

5G时代,传统电视媒体应用人工智能、VR、AR等先进技术手段向观众展示了近乎真实的虚拟情景,带给观众新鲜的视觉、听觉、触觉综合体验。河南卫视利用“VR+AR”新技术对新场景的塑造,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但要使技术赋能下的作品顺利呈现,仅依靠“VR+AR”技术远远不够,还需要5G技术的加持。5G保证了传输信号的稳定和传播的速度,诞生之初就获得了媒体工作者的青睐,促进直播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极大提升了直播的视觉效果。同时,5G技术的应用也为VR、AR技术的大规模运用创造了条件。河南卫视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运用5G赋能强化了基于“VR+AR”技术的影像传输速率与效果,在创新节目内容的表现形式之余,也为观众带来了顺畅的视听体验。

例如,5G赋能使《元宵奇妙夜》在大象融媒、卫视客户端、哔哩哔哩网站同步直播,观众在观看直播的同时,还可以依托哔哩哔哩平台进行互动,与同一时间不同时空的人进行线上交流,看与评的同步进行,大大提升了观众的交互式观赏体验。依托传统文化IP价值的挖掘,也产出了更多有意义的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唐宫夜宴》通过5G赋能,利用“VR+AR”技术,活化博物馆中的唐俑,通过现实与虚拟的结合,还原了大唐仕女赴宴前的准备场景,还可以跟随人物步伐欣赏《簪花仕女图》等文化珍品,重现了大唐繁荣盛世,不仅给观众带来极具科技感的审美体验,而且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5G时代的先进技术赋予了传统文化IP更多的传承方式,为传统文化IP的生机重现与活力提升带来了时代契机。河南卫视立足中原文化IP的精神内核,运用5G的高速率传输和3D影像、云端制作、双屏联动等新技术赋能,实现了现实与虚拟、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不仅引发了年轻受众群体的文化共鸣,也让传统文化IP在新时代成功“出圈”。未来,5G会带来更多的内容创新,此次河南卫视的成功“出圈”,启示电视媒体从业者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赋能内容生产,在创新中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 传播赋能:平台破壁,跨媒传播

面对传播格局的深化改革,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更需要遵循新生态媒体的传播规律,贴合小屏传播碎片化、移动化的传播形态,才能获得更大的传播力。近年来,河南卫视不断通过互联网思维模式,突破传统传播渠道的限制,积极搭建融媒体传播矩阵,进行传播体系调整升级,实现了多元平台联动,让节目火爆全网,成为网络现象级产品。

3.1 深化融媒体改革,搭建多元联动平台

《唐宫夜宴》自播出后网上热搜不断,荣登微博综艺榜晚会栏目第一,可以说是拉开了河南卫视融媒时代的佳作序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其有趣的内容创意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了不少网友;另一方面是河南卫视运用融媒体传播思维,使节目内容不仅适应了当下的小屏传播形式,还通过多元化传播矩阵,拓展了节目传播渠道。其借助大量UGC内容产出,提升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广大受众心中形成了“过传统节日,看河南卫视”的收视印象。

河南卫视旗下的新兴媒体——大象融媒,将报刊、广播、电视、手机端等不同媒介进行融合,为河南卫视的内容传输提供了平台保障。“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除在河南卫视和大象新闻客户端大屏幕高密度、高频率播出外,小屏端还与短视频平台如快手、抖音、哔哩哔哩等社交化视频移动平台深度合作,进行同步推送。不仅如此,河南卫视根据小屏端的传播特点,集中晚会精华进行剪辑,填充不同圈层的覆盖盲区,充分运用大象融媒、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官方账号更新晚会相关内容片段。2021年河南春晚首播后,连续多天在抖音、微博、快手等传播平台登上热搜,引起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的转发和热议。在河南卫视春晚之后,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特别节目接力,继续吸引网友兴趣,维持河南卫视热度不减。融媒体平台的全面分发,起到了大屏带动小屏、小屏助力大屏的多屏联动效应,可以说是做到了全网覆盖和用户触达,实现了传播的立体化、最大化,形成多元传播平台的联动。当节目引起普遍好评与热议时,人民日报、中国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的优评进一步增强了观众的认可,提高了观众对节目的关注度及后续节目的期待值。

3.2 增强节目受众黏性,强化文化IP标识

麦库姆斯和肖指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能够对社会成员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而新闻媒介对众多话题的导向作用,满足了社会成员的导向需求”[4]。河南卫视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播出后抢占先机,于各大短视频平台投放精彩视频和幕后花絮,主推二次传播的热度和品牌效益,还研发了萌宝版唐宫夜宴、国潮手办、写真套装等线下产品,与观众建立起线上线下的全覆盖式互动,在观众感兴趣的内容上下足了功夫,在满足大众文创需求的同时,实现了对大众的议程设置,增强了节目受众的黏性,提升了传统文化IP的话题热度。

打造“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是电视媒体助力传统文化IP传播与“出圈”的全新着力点。河南卫视在传统文化IP打造中,一方面将“Z世代”群体的国潮新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注入新活力。例如,在技术赋能的加持下塑造了虚拟的二次元唐小妹形象,将具有IP标识的人物唐小妹与“萌文化”进行融合,编织了以“唐小竹”为主的成长故事线,采用年轻人熟悉的穿越叙事模式,抓住了年轻受众的观看心理,满足了年轻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河南卫视研发了唐宫文创产品,如“唐小妹款口罩”“唐宫夜宴款茶杯”等,该系列文创产品一经问世就受到粉丝的热捧,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化,强化了传统文化IP标识的视觉记忆力。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衰败和没落,而是为打造传统文化IP提供了新的平台与途径。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成功打造了奇妙游、唐小妹、洛神水赋等中国节日大IP,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是内容创作的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5]融媒体时代的河南卫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以“5G+VR”等新技术为手段,以全媒体矩阵为渠道,打造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成为传统文化IP融媒传播的新典范,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了新的活力,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唐宫卫视河南
河南药茶
Tang Gong Ye Yan《唐宫夜宴》
邂逅 《唐宫夜宴》
东南卫视 海峡卫视 美食纪录片《下饭菜》专家点评
细数《唐宫夜宴》中的“国宝”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二轮剧”霸屏卫视黄金档 新剧仅占1/3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星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