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唐群英形象的影视化呈现

2022-11-21葛佳宁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6期
关键词:同盟会群英秋瑾

葛佳宁 戴 希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唐群英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女权运动领袖,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2018年11月,由衡阳广播电视台和湖南银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一代女魂唐群英》上映。该影片讲述了唐群英为争取女性权利以及妇女解放的艰难历程,包括1877年年幼的唐群英目睹女子被沉塘、1898年唐群英拒绝守节、1905年同盟会成立、1908年花石起义、1912年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唐群英掌掴宋教仁、1926年衡阳办学,等等。它是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女权运动和妇女解放的电影,同时它也带有历史人物传记性质。因其艺术特色在北欧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奖项提名,主演田海蓉最终荣获“最佳女主角”。电影《一代女魂唐群英》灵活的场面调度,加上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手法与视听语言特色,表现了以唐群英为代表的女性群体坚贞不屈、独立自强的精神,使早为流传的唐群英“一代女魂”形象更加立体、真实、多元。

1 视觉冲突展现压迫事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革命才刚刚起步,人们的意识开始觉醒,但仍然不够彻底,一是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与偏见,二是女性自我觉醒还不够彻底。唐群英在这时率先觉醒,并以女性权利与妇女解放为目标向压抑的社会发起抗争。影片充分运用景别、色彩、构图等来形成视觉冲突,展现女性深受压迫的现状。例如影片中视觉呈现的画面:女性要守节、不能进入祠堂、参政受阻、自甘堕落成为男性的附庸,等等。

1.1 蓝、白、紫三色:新时代与旧时代

《一代女魂唐群英》在交代情节与人物塑造上,注重画面色彩的运用,大致可分为三种颜色:蓝色、白色、紫色。蓝色是阴郁的色彩,象征着绝望,如影片中的几组镜头,唐群英弹琴、唐群英送别秋瑾、秋瑾被执刑、沈佩贞背离女子参政同盟会、沈佩贞被判刑,等等,镜头都运用了明显的蓝色调。白色与紫色在影片中具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效果,两种颜色象征着新旧社会两种思想的冲突。在湘潭花石起义的情节中广泛运用了白色,而影片中怡香院的布置都是运用的紫色,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也是紫色的幕布背景。

1.2 暗亮调变换:抗争与背叛

与色彩相伴而生的还有光线的变换,整部影片以暗调为主,亮调为辅,二者随着故事情节交替变换。较暗的画面与微弱的光线还原了时代特色,同时也在塑造人物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片中暗调画面总给人一种压抑的情绪,暗黑的空间内,仅有一道狭窄的光线,光线恰到好处地展现了率先觉醒的女性们的抗争,以及遭到背叛后的发展历程。议员们多次会谈的画面都是暗调,光线从一方射入,造成画面半明半暗的强烈对比感,使演员的外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负面形象”的改变;女子同盟会的光线则较为明亮,整体光线也更为柔和。与唐群英一同为妇女解放抗争的沈佩贞,在背离女子参政同盟会投奔袁世凯派系后的情节中,她所处的画面光线也渐渐暗淡了下来。

1.3 俯仰交替:压迫之下与希望之上

《一代女魂唐群英》在拍摄机位上有着鲜明的特点,多处运用了俯拍与仰拍,且多次出现快速交替的俯仰镜头,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1911年上海的故事情节中,青年学生们号召群众捐款捐粮,为建立共和游街。当他们高呼“天下兴亡”,一个垂直的俯拍镜头,强烈的俯冲感伴随着一种压抑的情绪;随后,是一个垂直的仰拍镜头,纯白干净的天空下耸立着充满自由气息的建筑。一位青年站在楼台之上挥洒着传单,与此同时,还伴随着四面八方“建立共和”的呼喊,这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群众的希望。影片前部分,在描绘秋瑾被捕的前夕,也反复出现俯拍仰拍的快速转换。

1.4 特写与全景:男权与女权

《一代女魂唐群英》在景别的运用上,特写与全景最多。表现人物时多用特写,通过扮演者对角色的细腻感悟来展现人物微表情。在部分意象上也采用特写,来暗表特定情绪。影片开始,年幼的唐群英站在祠堂之外,看着男人们进入祠堂,而女人却被拒于门槛之外,出现了祠堂门槛的特写,她也被告知“女人是不能进祠堂的”,男权与女权的冲突就这样悄然呈现。影片最有特色的一点就是全景的拍摄,全景镜头几乎都存在前景遮挡物,就像是观众用眼睛见证着发生的一切,给整部影片增加了强烈的临场感与真实感。简老爷率族人将媳妇沉塘情节中,摄像机选择了架在塘边树丛之后,翠绿的枝叶遮挡着站在塘边的简老爷与族人,这是观众所见,也是年幼唐群英所见。在人物塑造上,直白地告诉了观众“女魂”为何而生。

2 声音激昂寄托光明希望

语言与文字在镜头拍摄之外起到了补充的作用。在故事内容的叙事之上,时间跨度较大,记录了唐群英一生的相关事迹。全片没有使用“干巴”的旁白,而采用双线并行,穿插放映,以对话的形式来替代枯燥的旁白,压缩次要内容的时间,用更多的镜头来讲述更多的相关事迹,更加立体、全面地塑造唐群英“一代女魂”形象。

在整个影片的大框架之下,声音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片头的画面配合着蓝色的影调与微弱的光线,年轻的唐群英在暗黑的屋内弹着琵琶——《十面埋伏》。正如激昂的《十面埋伏》曲调,当时的女性社会地位也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而唐群英便是扫除一切埋伏、改变女性地位的杰出人物。同样,在秋瑾被捕前夕,配合暗黑的画面以及月亮、流星、涟漪等各种意象,画面外则响起了秋瑾所著《勉女权歌》改编的音乐。女性的呼声正如音乐所言“吾辈爱自由”。

3 意象丰富暗含自由向往

一部好的影片,镜头里从来不会出现杂物,每一个意象都有其深刻的内涵。《一代女魂唐群英》中也存在许多意象。唐群英、秋瑾、沈佩贞等人在日本求学,成为早期同盟成员。一个阴天,秋瑾即将回国,唐群英在长亭送别秋瑾,唐群英说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亭是送别之地,而“风萧萧兮易水寒”则出自著名的典故“荆轲刺秦”的故事。荆轲背负着国家大义,前去秦国刺杀秦王,最终却被杀,将秋瑾暗比荆轲,也是暗含了秋瑾的悲剧结局。秋瑾是同盟会中的重要成员,与唐群英等人都怀有同样的抱负,秋瑾的结局同样也可能是唐群英等人的结局。她们未尝不知道自己的前路是多么的坎坷,但她们仍然对自由充满了向往。在唐群英的影视形象塑造之中,对秋瑾与沈佩贞都给予了着重描绘。

秋瑾被捕的前夜,画面中出现了丰富的意象。首先,秋瑾站在四合院内,时不时低头看向水缸,抬头看向夜晚的天空。“水缸”是用来装水的,可它却不是湖泊,它的水只是一潭死水,在中华大地上麻木被压迫而不会抗争的女性便是这一潭死水。“四合院”是中国的传统建筑,女性身处深闺之中,难迈出四合院的大门。秋瑾便是万千女性的代表之一,她站在黑暗中,既是社会对女性压迫的黑暗,也是真实的夜晚黑暗。其次,天空是一望无际的黑暗,但不乏明星闪烁,甚至还有流星突然划过。明星就是在万千女性中率先觉醒的女性,流星就是带来希望却自我陨落的革命先驱者。最后,庭院一片落叶静悄悄地掉入水缸之中,掀起阵阵涟漪。落叶掀起的是涟漪,但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驱们掀起的定是女性觉醒的浪潮。这组镜头看似与唐群英的形象塑造毫无关系,却是处处相连,唐群英是“明星”,是“落叶”,也曾是“死水”,正是和她一样的先驱者共同的努力,才泛起了中国女性觉醒的阵阵涟漪。这段暗喻也与前画面“女子不能进祠堂”、后文“女子闯入祠堂喝祠堂酒”相互呼应。

此外,在塑造女性深受压迫之时,也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脚”“祠堂的门槛”“议院的玻璃”等。女性被要求裹成三寸金莲、不配跨过门槛进入祠堂、难以被同盟会议员认可……在影片结尾,林森和唐群英登高南岳,眺望远方,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暗喻中国女权运动与妇女解放运动跨越重重艰难,最终获得胜利。

4 形象对比突出意识觉醒

立体的形象塑造要通过多方面来展现,影片名为“一代女魂唐群英”,在影片中却对其他人物也进行了细致描绘,从多方面的对比来突出唐群英的形象。

4.1 女性的“悲”命运

同处在深深压迫之中的女性们,也有各自不同的命运,影片中对其“悲”展开了多层次的对比。一是女性“悲惨”的命运,影片的头部便将“悲”字展现得很彻底,女子被认为不洁,宗族族长与族民便将女子沉塘,这一幕给年幼的唐群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是女性“悲壮”的命运,悲壮命运的典型就是前文提到的秋瑾,“秋风秋雨秋煞人”,秋瑾最终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三是女性“悲愤”的命运,“悲”是哀叹她们的不幸,“愤”是恨她们的软弱。与唐群英等人一同进行女性解放运动的代表人物还有沈佩贞,她早期为女性解放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却在中途放弃了初心,导致了她“悲”的命运。这一组命运的对比,让观众对女性解放的必要性、重要性与难度,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唐群英坚持初心,一生致力于女性解放运动难能可贵[2]。三组女性命运对比之外,还加入了新旧时代女性性格的强烈对比。例如,怡春园的女人与女子参政同盟会的女会员、唐群英和她的婆婆等,都是典型新旧时代女性的冲突:怡春园的女人裹脚、依附男人、反对一夫一妻,而女子参政同盟会的女会员独立自主、主张男女平权;唐群英的婆婆讲究三从四德,而唐群英敢于反对守节。

4.2 男性的背离现实

女性长期深受压迫,男性在社会家庭中掌握权力,在当时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部分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在当时看来非常“离经叛道”,甚至“不可理喻”,用影片中的原话“也不想想她们是什么身份?”唐群英便是“离经叛道”之人,即便被男性盟友多次背叛,仍然坚持为女性发声、为女性争取权力。影片中男性盟友的背离与女性的独立团结,也是蕴含丰富的对比含义。女子同盟会与同盟会之间的对比是重点突出的内容,他们一起为中国革命的“民权”抛头颅、洒热血,却在男女平权的问题上背道而驰,女性惨遭男性的背叛。影片注重对比间的细节的处理,如同盟会会谈时房间阴暗,人数众多,各个议员都是西装革履,嘴里抽着大烟,烟雾缭绕,尽显奢靡与堕落之意。与此同时,唐群英等人则完全相反,人数不敌男子,议事屋子也比同盟会小得多,房间却格外明亮。

此外,在影片中也插入了一些看似非必要的对比却不能删去的内容。唐群英打了宋教仁耳光的新闻传出,街边一位穿着校服的女学生与一位身着长衫的老人对此展开了争论,老人固执地认为女性只能委身于“三座大山”,平权就是“翻了天”。女性觉醒的力量却在不知不觉中壮大,这都是唐群英等人抗争的成果。影片对于祠堂的男人与女人也进行了强烈的对比,男人只需轻轻一抬脚就能进入祠堂,而女子只能站在祠堂之外,被拒在高高的门槛之后,或者跪在祠堂之内,忍受着莫须有的罪名。正是男性的背离,才让女性更加团结,更加需要“女魂”的带领。

持支持态度的男性少之又少,影片也就男子对唐群英等人的态度展开了对比。男子中大部分都好像对这位老人嗤之以鼻,同盟会男子不愿意承认女性为革命所做的努力,江朝宗更是把沈佩贞当作自己的附庸。男性群体背离事实,更突显林森对唐群英的尊重分量。1937年,二人在衡山会面,林森看着白发渐生的唐群英尊称其为“唐八先生”。

5 结语

根据新华字典的解释,“魂”是指崇高的精神体现,唐群英直至1937年逝世前,都在为女权运动与妇女解放奋斗,拒绝裹脚、创立女子同盟会、闯国会、诘议员、掌掴宋教仁、开设女子培训学校……她不愧为当代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驱,不愧为“一代女魂”。唐群英用她“天下兴亡、人皆有责”的爱国情怀,“斩尽奴根”、英勇无畏的浩然正气,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破产兴教、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铸就了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的精神气质[3],带领着万千女性走向觉醒。

唐群英1937年长逝于衡阳,她的“魂”长留于中华大地。作为一部地方出品的电影,它也带有衡阳地域的气息,影片主要取景于衡山县、南岳区等地,值得注意的是在庙前镇“中国传统村落”中田村进行了为时两个星期的取景拍摄。该村遗存大量明代建筑构件,保存状况完好,电影中有多个镜头出自这里。城市与影视的联姻是将“城市”植入影视,城市的文化、历史、风俗、环境和经济发展作为故事的背景,使影视作品全方位展示城市风貌,让影视成为城市宣传和发展的有效手段与平台[4]。唐群英的形象影视化塑造是挖掘革命文化和弘扬群英精神的有力举措,通过传播她的事迹、坚贞不屈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更有利于将衡阳本土文化传播出去,以此来提高衡阳文化品牌知名度,使衡阳不仅成为一座文化名城,更成为一座有内涵的文化城市[5]。

猜你喜欢

同盟会群英秋瑾
山东最受欢迎酒店群英榜
山东最受欢迎酒店群英榜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作品集
同舟共济,统一战线
论陕西辛亥革命中同盟会的作用
新形式下如何让秋瑾文化成为学校活动的精髓
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比例尺(一)”导学案
体坛“群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