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婚恋节目类型的转变探求媒介市场的需求

2022-11-21吴奕濛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6期
关键词:婚恋真人秀媒介

吴奕濛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媒介文化是利用信息传播建设其内在的文化环境,引导大众趣味、价值和思想,确立并构建适应人发展要求的文化秩序,为社会提供新的公认示范[1]。国内第一档婚恋节目是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红娘》,当时在国内引发了一阵热潮。之后1998年开播的《玫瑰之约》,一开播就创下收视新高,引发了一阵婚恋节目热潮,但后来节目难以跟上时代发展,于2005年停播。婚恋节目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引发热议始于2010年《非诚勿扰》的热播[2],《非诚勿扰》历经十几年而不衰,由此可以看出婚恋节目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近年来,婚恋类节目层出不穷,节目质量参差不齐,节目类型也发生了一些转变,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和争议。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在中国文化中,婚姻一直是终身大事,而恋爱是通往婚姻的道路。婚恋节目的井喷式涌现契合观众对恋爱和婚姻的向往,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对他人恋爱和婚姻状态的好奇心。

1 婚恋节目类型的转变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婚恋节目的类型发生了转变。本文将婚恋节目类型的转变概括为举办目的、嘉宾范围、拍摄形式三方面。

1.1 婚恋节目举办目的的转变

婚恋节目举办之初目的都是婚恋交友,帮助适婚男女找到心仪的另一半,或者为大众解决恋爱与婚姻中的问题。而随着网络的发展,功利主义横行,部分婚恋节目为了博人眼球、获取流量,其举办目的已经不仅仅是婚恋交友,而是吸引流量、娱乐大众,节目弱化了爱情的喜悦和甜蜜,呈现了更多彼此之间的冲击与碰撞,给观众以“婚恋是一场闹剧”的错觉。

婚恋节目有着巨大的流量红利,是近些年来资本的必逐之地。2021年,由江苏卫视打造的大型原创代际相亲节目《新相亲大会》最高收视率达2.88%,实时收视多次夺得全网冠军,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27亿。面对婚恋节目巨大的流量与话题,部分婚恋节目设计脚本,人为制造矛盾与冲突,买“微博热搜”,引发大众的争议与关注。爱情是不可以作假的,这个是做节目的底线,为了博人眼球而“拉郎配”,那不是择偶,那是在做情感的“议价”,从信以为真的观众那里赚取眼球、骗取愉悦或泪水,无论最后是否穿帮,都击穿了媒体道德的底线。尼尔·波兹曼提出了媒介批评理论,婚恋节目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也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在某综艺中,某男嘉宾直言某钢管舞老师的钢管舞视频令人作呕,且拒不道歉,综艺播出之后引发了大众的批判和热议,赚足了眼球和话题。婚恋节目应当承担起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职责,而非刻意制造类似的负面男性形象。部分婚恋节目违背了最初为大众提供交友平台、解决婚恋问题、展现真实婚恋状态的初心,违背了媒体责任和道德底线,不仅没有为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反而将拜金、以貌取人的不良风气传播开来,影响了观众正确婚恋观的形成[2]。

1.2 婚恋节目嘉宾范围的转变

中国最初的一批婚恋节目,如《玫瑰之约》《非诚勿扰》等,节目嘉宾多是素人,为普通人提供了交友平台。而出于流量考虑,现在一些婚恋节目会邀请明星作为嘉宾。之前的婚恋节目嘉宾年龄大多数在20岁到40岁,现在婚恋节目嘉宾年龄范围扩大为20岁到70岁,出现了一批像《再见爱人》的离婚综艺和类似《缘来不晚》的中老年人相亲节目。现在的媒体为了更好地生存,衍生出了对婚恋节目转型的思考,拿顶流做招牌,的确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是人人都有火眼金睛,观众很可能会对这样的“陷阱”毫无防备。

婚恋节目《为爱向前冲》在2005年邀请张杰,2007年邀请文章、隋俊波、李晨、赵卓娜等明星出场,一方面提高了节目知名度,另一方面明星也借此维持热度。2015年,明星恋爱真人秀《我们相爱吧》开播,全部邀请明星假扮情侣。自此,一系列以明星为主体的婚恋节目层出不穷,如《怦然心动》《女儿们的恋爱》《妻子的浪漫旅行》等。婚恋节目的嘉宾从以素人为主变成了以明星为主。

最初婚恋节目邀请的嘉宾多是20岁到40岁的适婚男女,后来涌现了一批中老年人相亲节目,如2012年开播的《桃花朵朵开》,2015年开播的《缘来不晚》等。婚恋节目嘉宾年龄范围的扩大顺应了时代发展,满足了中老年人的择偶需求。

1.3 婚恋节目拍摄形式的转变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一批视频平台涌现,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观看婚恋节目。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婚恋节目拍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转变,从舞台上的婚恋交友变成了纪实观察。

自从真人秀火爆之后,婚恋节目也迅速推出真人秀综艺,近两年婚恋真人秀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令人目不暇接。比如,2021年视频平台爱奇艺、优酷、腾讯、芒果TV就被《我们恋爱吧3》《心动的信号4》《机智的恋爱》《再见爱人》等婚恋真人秀节目占了C位;2022年,《缘来不晚》《半熟恋人》《没有谈过恋爱的我》《怦然心动20岁》《再见爱人》等节目再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2 婚恋节目转型原因

从媒体奇观角度看,婚恋节目转型是为了迎合媒介市场的需求,包装出超现实的婚恋真人秀节目,吸引眼球,刺激消费。美国学者凯尔纳提出的媒体奇观概念是指能体现当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及其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3]。目前,中国市场对婚恋节目的媒介需求主要集中在情感共鸣、寄托美好愿望和满足窥私欲上,这些需求推动了大众媒体形成了婚恋节目的奇观现象。

2.1 聚焦情感,引发共鸣

恋爱和婚姻是大多数人必经的过程,部分单身青年渴望恋爱婚姻,而正处于恋爱或婚姻状态的人也希望能够从婚恋节目中得到情感关照。

《2021当代青年婚恋状态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处于适婚年龄(20~40岁)的人群中,有55.5%的人目前为单身状态。对这部分单身青年而言,单身压力、情感焦虑与他们如影随形,来自亲朋好友的“好言相劝”往往使他们压力倍增,他们希望能够从婚恋节目中获得情感共鸣。而对于正在恋爱或步入婚姻的人们来说,他们希望能够从婚恋节目中得到情感启发。婚恋节目聚焦人们在恋爱和婚姻中的情感状态和问题,为了能够在节目中制造出有争议的话题,引发大众的共鸣,婚恋节目拍摄形式逐渐向真人秀转型,甚至编写脚本,并邀“演员”扮演。国内婚恋节目为更好地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话题焦点多有重合,如“催婚”“父母代沟”“女性如何平衡好婚姻与家庭”等老生常谈的内容[4],而忽略了现实多方面因素对婚恋的影响,如经济问题、居住问题、朋友圈狭小等。部分婚恋节目如《心动的信号》过度强调婚恋焦虑,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婚恋节目传递健康向上的婚恋观。

2.2 视觉盛宴,寄托愿景

媒介技术的革新加速了婚恋节目转型,观众需要更优质、更丰富的节目内容,对婚恋节目的嘉宾有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依托。

公众尤其是年轻女性期望能够在婚恋节目中感受到他人美好的爱情,并以给人物配对(“磕cp”)的形式寻找理想的两性关系,寄托他们对爱情的愿景。观众对完美恋情的需求推动了婚恋节目奇观化,婚恋节目从单纯的婚恋交友类转变为多种类型的纪实观察类节目,而邀请明星参与节目满足了公众对嘉宾颜值的要求。自2018年国内第一部真人秀类型的婚恋节目《心动的信号》开播,纪实观察类的婚恋节目风靡一时,以势不可挡之势挤压市场,堪称一场视觉盛宴。各电视台纷纷推出纪实观察类的婚恋节目,如湖南卫视推出《女儿们的恋爱》,邀请父亲和其他嘉宾共同观看与探讨明星女儿的恋爱状态;《妻子的浪漫旅行》,邀请丈夫观看明星妻子的旅行状态等。明星较高的颜值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单身青年对另一半的幻想,公众将他们对完美爱情的想象寄托在参加婚恋节目的高颜值嘉宾身上,“磕cp”成为观众观看婚恋节目的动力。《怦然心动》中王子文与吴永恩组成的cp在网上引发了一阵“磕cp”的热潮,广大网友通过“磕cp”获得他人的认可和集体归属感,观看王子文与吴永恩收获幸福,就仿佛他们自己也得到了爱情。

2.3 娱乐大众,满足窥私欲

人人都有窥探他人隐私的心理,为满足大众的窥私心理,婚恋节目的拍摄形式转变为纪实观察,以此来娱乐和吸引大众。

在《非诚勿扰》播出的早期经常出现嘉宾之间刁钻互问的场景,从年龄、家境、经济状况等方面苦苦追问,甚至审问嘉宾的情感经历、家庭背景,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但是也影响了《非诚勿扰》的口碑。如今纪实观察类婚恋节目重演了《非诚勿扰》早期的窥私闹剧,窥探嘉宾的为人处事、生活状态和思想观点。婚恋节目用纪实观察的拍摄形式为公众搭建了一个安全的“窥私”平台,而邀请的嘉宾则是演艺明星或者有演技的素人,策划出一场爱情戏剧供观众欣赏。虽然每位嘉宾都有各自的人设和脚本,却也有着真实的符号意义,从而能够满足观众的情感欲望。为吸引眼球,娱乐大众,一些节目在策划时会刻意制造冲突,放大嘉宾的缺点,引发争议和热点。比如,某脱口秀演员提出“普信男”的犀利观点后,某综艺便邀请该演员参与节目录制,节目组刻意安排15位缺点突出的男嘉宾分别与之相亲,从而引发了大众对“普信男”的群嘲,这是婚恋节目为满足观众窥私心理而产生的媒体奇观。

媒介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婚恋节目奇观背后蕴含的媒介市场需求值得深入研究,如何在满足媒介市场需求的同时维持婚恋节目自身的特点,不一味追求奇观化,是婚恋节目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在娱乐市场化的新时代,婚恋节目已不是新生事物,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节目策划人善于捕捉观众的审美需求,在“美”如出一辙的情况下,他们便反其道而行之,开始“造丑”,比如上文提到的节目组刻意安排15位缺点突出的男嘉宾参与相亲节目,这种做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需要杜绝。

3 结语

本文总结概括了国内30年来婚恋节目类型的转变,包括婚恋节目举办目的、嘉宾范围和拍摄形式三方面。之后从媒体奇观角度对婚恋节目转型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大部分是为了满足媒介市场的需求,但部分婚恋节目违背了媒体道德底线。尼尔·波兹曼提出媒介批评理论,认为媒介是有双面性的,就如婚恋节目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婚恋节目的积极影响有目共睹,可以引导青年人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但婚恋节目中的不当言行会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扭曲青年人的婚恋观,导致快餐爱情、拜金、以貌取人等不良风气横行[5]。因此,观众在享受婚恋节目带来的情感满足的同时,也应理性看待问题,警惕节目中的消极观点。婚恋节目也应当保证节目质量,坚守媒体的道德底线,为观众输出积极正面的婚恋观。

猜你喜欢

婚恋真人秀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谜语真人秀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青年婚恋现状数据
调查
时尚真人秀节目《女神的新衣》的成功之道
婚恋心理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