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圈层化”现象下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探析

2022-11-21游毅文谢潇媛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6期
关键词:圈内圈层教育者

游毅文 谢潇媛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网络爱国主义是互联网上有关爱国的理性表达和主张,是在多元主体的社交互动中以视觉符号为核心来传递和表达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1]。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表达的重要场域,其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也受到网络“圈层化”现象的影响。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重新审视网络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适时作出调整,优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1 “圈层化”现象下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

“圈层”是网络社群的一种具体形态,就是一些有相似特性的网络用户聚集在他们共同喜好的某个网络平台上,形成一个个网络聚合体[2]。近年来,网络迅猛发展,爱国主义呈现出情感表达分层化、表达方式多样化、信息内容同质化的时代特征。

1.1 情感表达分层化

网络社交为大学生提供了凸显自身存在感及表达自身情感的平台。大学生以独立身份加入圈层,爱国主义是维系圈层交往的核心价值观,圈内成员对圈层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与信任感。在“圈层化”作用下,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情感表达逐渐汇集,圈内爱国主义情感表达场域也随着圈内信息传播的深度、广度、烈度不断分化与聚合,如“聚合—分化—再聚合”“聚合—分化—再分化”等。这种分化过程具备更明显的分层特征,包括意见领袖作用的突出、话语权的掌握以及更为深入的“圈层文化”“圈层认同”的表达等[3]。因此,在分化与聚合的作用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表达传播的烈度和广度,由内向外圈层逐步变弱,处于圈内中心位置的成员是圈内话语的引领者,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威。网络圈层中的意见领袖是网络爱国主义话题的发布者、线上爱国主义活动的组织者,其情感表达对圈层成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能满足其他分层成员网络爱国主义行为的需求,带动其他分层成员积极参与网络爱国主义话题评论和线上活动。

1.2 表达方式多样化

网络社交衍生出具有流行性的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符号,承载着使用者的心理情感及思想价值,不同的网络语言反映了不同的个体价值观念和需求。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产生于网络亚文化场域,并被圈层文化创造和建构[4]。大学生群体是网络文化、圈层文化的主要受众群体,其突出表现就是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使用。大学生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再创作,再次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强化了其国家认同感。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提供给大学生多样的网络爱国主义情感表达方式,网络爱国主义表达方式混合着文字、图片、语音等多种媒介元素,借助微博、微信、知乎、抖音等社交平台传播,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让圈内的大学生迅速黏合,增强了其对网络圈层的认同感,爱国主义观念由此得到有效传播。

1.3 信息内容同质化

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大学生会有选择性地接收自己感兴趣的网络信息,进而关注与自己有相同或者相似价值观的网络圈层,通过“认异”“求同”“聚类”三个环节,强化“同类相聚”的吸引力,产生一种圈层内群体认同[5]。基于圈层的群体认同,圈内信息来源和传播都只专注于共同价值观,圈内信息内容逐渐趋于同质化。

圈层信息内容同质化加速了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的情感认同。一方面,圈层内大量传播爱国主义的同质化信息,深入大学生内心,引发情感共鸣,通过组织线上爱国活动、设置议题等方式传播爱国情感,实现圈层内部爱国主义情感的统领与整合,加深圈层成员对爱国主义情感的体会与认同;另一方面,网络社交平台所提供的各式各样的社交功能,丰富了同质化信息的表现形式,能够更加有效地传播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圈内发布祖国各地人文风景图片,或者使用“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主题表情包引发圈内成员的情感共鸣,将宏大严肃的爱国主义情感表达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情感表达。

2 “圈层化”现象下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潜在风险

网络圈层封闭化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教育者需要及时对其进行教育引导。

2.1 信息壁垒:阻碍信息传输,窄化信息选择

在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撑下,网络圈层内部信息传输过窄,大学生接收到的同质化信息增多,原本可以主动选择的信息领域,也因为技术算法的推荐逐渐被挤压。算法能够精准且高质量地推送信息,满足大学生对自身兴趣领域的需求。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接收与自己兴趣和态度更为接近的信息内容,其信息选择面相对较窄,主动接触其他新信息的好奇心与动力也相对降低,圈外信息难以进入,信息传输的通道被阻。在同质化信息的推送下,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被弱化。形式上的标签、符号信息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导致大学生愿意相信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从而产生偏见和非理性的情绪。

另外,理性的爱国主义观念难以越过信息壁垒顺畅地进入圈层,而教育者又往往处于网络圈层的非中心位置,其圈内话语强度较低,教育信息不同程度地受到“冷落”,较难通过圈层内部特有的信息传输通道进行传输。

2.2 沉溺圈层:认知标准偏差,线下表达冷漠

“信息茧房”使得大学生不断地接收圈内信息,并在封闭的圈层内部反复传播,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和同质化信息的输入,让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圈内信息。虽然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但这也使其逐渐沉溺于网络圈层推送的信息,这种信息呈现的价值观被圈内个体广泛认同,成为一种普遍共识,并演变成圈内成员意见评价的参考标准,如“是中国人就转发”,这种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容易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其对爱国标准的认知产生偏差。

大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圈层,会降低其线下情感表达的能力。大学生“入圈”的初衷是满足个人需求,在圈层中获取大量自身感兴趣的信息,运用圈层内特有的网络流行语进行表达,从而产生心理满足感。跨出圈层回归现实后,日常的交流表达方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其完整展现内心情感的需求,使得大学生主动表达的意愿有所弱化。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往往能主动为热门爱国事件发声,而在现实社会中对热门爱国事件关注较少,与他人就热门爱国事件的交流相对较少。

2.3 隐秘社交:不良信息隐匿,缺乏及时干预

隐秘社交是基于网络圈层的闭环性与排他性特点而产生的,大学生群体在封闭的社交空间里交流沟通,容易形成舆情监控的盲点。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还不够成熟,一些不良的思潮以一种含蓄化、隐匿化的方式传播,影响着圈内舆论风向。大学生面对不良信息的隐匿传播,较难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因此,不良信息的隐匿传播和网络圈层的封闭性,使得教育者较难及时发现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苗头,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错失了干预的重要节点。同时,因为信息发布者以匿名的形式发送,教育者难以对错误言论进行溯源。这一隐匿的传播方式加大了教育者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难度,对教育者自身的网络鉴别监控能力也提出一定的挑战。

3 “圈层化”现象下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在“圈层化”现象下探讨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需要教育者认识到“圈层化”特征,发挥网络圈层的正向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

3.1 技术赋值疏通传输通道,打破信息壁垒

教育者要从网络技术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疏通信息传输的通道,让教育者能够带着主流思想观念进入圈层,潜移默化地转变大学生对圈层文化的理性选择意识。

算法推荐潜藏于网络信息传输之中,它一方面给圈层带来精准信息,另一方面也窄化了信息通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教育者可以通过技术赋值来疏通信息传输通道,加强主流价值观念的输入。例如,通过技术手段强化对消极词语或庸俗化信息的过滤,增强对正能量信息的推送,对主旋律的信息赋予较大权重,让算法推荐释放更多的正能量,把新时代爱国主义观念输入圈层,打通信息传播的通道。同时,优化各类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配置,把握好大学生的情感需求,结合大学生意见表达分层化的特征并进行分层引导,统合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内容优势与沟通优势,加强与主流媒体的联动,形成包围圈层的网络爱国主义信息空间,为大学生提供多平台各类网络资源选择,圈外信息因技术赋值也可以有效便捷地进入圈层,打破信息壁垒,畅通圈内圈外的信息交流。

3.2 提升网络话语的吸引力,纠正认知偏差

要想纠正认知偏差,教育者就要通过具有强吸引力的话语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国的内涵及标准。由于网络代际差异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不愿意将自己的圈层文化呈现给教育者,教育者要掌握话语权,要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就必须调整方式方法,根据大学生群体的接受习惯来更新自身的话语体系和呈现方式,融入大学生群体,从而在网络圈层内树立起话语权威。

另外,教育者在引导教育时,要注意话语表达艺术,自身要先去了解和接受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文化优势,积极学习和使用网络流行语中的正能量话语,把握使用时的尺度与原则,借助大学生密切关注的网络爱国主义话题,与他们搭建网络沟通的通道,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面对有争议性的热点事件,要避免使用强制性、命令性的语气,要转用生动活泼的网络流行语来代替严肃刻板的语气。除了使用网络流行语外,“年轻人的生活已逐渐嵌入社交媒体的虚拟现实中,在这个虚拟空间,视觉修辞已无可争议地成为公共话语空间构建的主要修辞手段”[6]。教育者要主动融入大学生群体,创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整合一些内容丰富的视觉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通过微博、哔哩哔哩(bilibili,也称B站)、抖音等平台进行传播,增强网络爱国主义的实效性,纠正认知偏差。

3.3 加强网络意见领袖队伍建设,过滤不良信息

不良信息的甄别与过滤,需要教育者与圈内成员共同参与。组建一支专业素养过硬、影响力强、结构合理的意见领袖队伍,有针对性地对网络圈层内的信息进行干预、引导和筛选过滤。除了教育者主动“融圈”提升自身圈内话语影响力以外,培养“圈内意见领袖”也是一个有效的手段。教育者要主动与处于中心位置的意见领袖进行沟通,培养其政治理论素养和网络鉴别能力,借助朋辈影响的作用,将主流价值观念传播到圈层内部,引导其他圈内成员接收主流价值观信息,增强鉴别不良信息的能力,降低舆论的负面影响。

网络意见领袖要发挥传播正能量的作用,积极组织线上爱国主义活动,对网络热门爱国事件进行正确解读,剖析爱国事件的本质。此外,教育者要重视挖掘圈层内潜在的爱国言论,调动不同身份的意见领袖对爱国言论进行宣传,并促使其形成圈内“普遍共识”,传播爱国正能量。

3.4 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机制,促成线下行动爱国

网络圈层通过开展线上爱国主义活动营造沉浸式的网络爱国氛围,使大学生积极参与线上活动,在浓厚的网络爱国氛围的渲染下,增强其群体认同,树立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推动感性爱国向理性爱国转变。教育者要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利用新兴网络技术开展“沉浸式”互动体验,如利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将与重要爱国历史事件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VR技术进行虚拟呈现,增强线上爱国主义活动的真实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线上爱国主义活动要与线下爱国主义活动联动,实现线上舆论爱国与线下行动爱国相统一。线下爱国主义活动要紧跟线上爱国主义活动主题,通过组织实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研讨等线下活动,给大学生提供线下交流网络意见的平台,引导大学生在线上线下都做到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

圈内圈层教育者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你不在
漫画哲理
望木星(太阳系最大行星)
“打针”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圈层化传播探析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B站冲破圈层
年轻人“圈层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